共生学院的试验田刚完成竹海 “翠禾” 的补种,青禾就被伴生苗的异常红纹惊醒 —— 叶片上 “天下共生循环图” 的竹海绿纹旁,突然浮现出片赤红色的层叠轮廓,纹路间布满细碎的 “岩裂痕”,像极了丹霞荒漠特有的红色岩层,而轮廓边缘的岩裂痕正快速蔓延,露出灰黄色的 “风化土”。
“是丹霞族的‘丹霞符’!” 青禾摸向腰间的布囊,囊底压着的符纸已失去往日的赤红光泽,原本层叠的岩层图案布满裂痕,符纸边角还沾着些细碎的岩屑,“之前丹霞族说过,符纸裂代表岩层风化加速,这岩屑…… 恐怕上游的水土流失已经冲垮了‘护岩带’。”
她快步冲向学院的 “地质观测室”,布囊中的十二颗种子随着奔跑轻轻碰撞,抗风麦与河禾的种子同时亮起微光 —— 前者泛着耐旱的金黄,后者透出固土的青绿,像是在主动适配丹霞的岩土环境。秦雪正对着丹霞地貌模型皱眉,模型上的红色岩层已出现多处坍塌,下游的 “丹霞沟” 已被风化土填满:“刚收到丹霞族的传讯岩简,三个月的暴雨让岩层风化加快,护岩带的丹霞草全枯死了,族里的‘丹霞珠’快撑不住了。”
秦逸的星辰剑悬在模型上方,四色光带投射出丹霞的实景虚影:连绵的丹霞岩层呈现出赤、橙、黄的层叠色彩,却在雨水冲刷下布满深沟,部分岩层已坍塌成碎石堆;几名身着岩纹袍的族人正用红泥修补岩缝,却见刚补好的泥层很快被雨水冲掉,族人们的手背被尖锐的岩片划伤,渗出的血珠与红泥混在一起。
“丹霞荒漠是‘岩 - 土 - 水’的垂直共生系统,既要固岩防风化,又要保土防流失,” 青禾的指尖轻触伴生苗的赤红岩纹,布囊中的抗风麦与河禾种子同时发热,“抗风麦耐旱、河禾固土,再融入丹霞的‘丹霞草’特性,肯定能培育出护岩的作物。而且丹霞族世代守护岩层,必须先尊重他们的‘岩祭’传统,不能随便动岩层结构。”
三日后,传送阵落在丹霞族的聚居地。刚踏出阵门,带着岩屑的热风就扑面而来,青禾催动绿韵能量凝成防护层,伴生苗的赤红纹路瞬间亮起,在周身形成隔绝岩屑的气流。丹霞族的少年阿丹背着装满红泥的竹筐赶来,他的岩纹袍上沾着灰黄色的风化土,手中捧着株枯萎的丹霞草,草叶已失去赤红光泽,变得干硬易断。
“风化越来越严重,” 阿丹的声音带着沙哑,竹筐里的红泥不断往下掉渣,“族里的丹霞珠能量只剩一成,连稳固核心岩层的能力都没了。三个月前的暴雨冲垮了护岩带,现在每下一场雨,就有岩层坍塌,我们快守不住祖辈的‘红石寨’了。”
跟着阿丹走进红石寨,青禾才看清危机的全貌:寨外的护岩带已变成碎石滩,原本覆盖岩层的丹霞草只剩干枯的根茎;核心岩层的 “丹霞柱” 出现数道宽缝,雨水顺着裂缝渗入内部,让岩层变得松软;丹霞珠所在的祭台建在最高的丹霞柱上,珠身泛着微弱的红光,表面还沾着层风化岩粉,轻轻一碰就簌簌掉落。
族老拄着丹霞珠雕琢的拐杖迎上来,杖头的珠体泛着黯淡的红光,表面布满蛛网状的裂痕:“丹霞草能锁住岩层水分、防止风化,丹霞珠能稳固核心岩层,可现在……” 老人望着远处坍塌的岩柱,眼中满是痛心,“我们试过用岩祭唤醒丹霞珠,可每次祭祀只会让珠体更弱,像是在消耗它最后的能量。”
当夜,青禾在丹霞珠祭台旁搭建临岩试验棚。她取出布囊中的抗风麦与河禾种子,将两者杂交后,混入阿丹采集的丹霞草粉末,再浸泡在丹霞珠融化的液体中 —— 借鉴抗风麦的耐旱基因、河禾的固土特性,融入丹霞草的 “固岩防风化” 能力,让新作物既能在岩缝中生长,又能分泌 “凝岩液” 加固岩层,还能通过根系锁住风化土,防止流失。
楚瑶用温火阵在棚外构建 “岩温调节层”,既保持岩层适宜幼苗生长的温度,又不加速岩缝扩张;林墨的雷光剑悬在棚顶,蓝电化作细密的光丝,模拟丹霞地貌的昼夜温差,为种子提供适应岩缝环境的能力;丹霞族的族人则运来特制的 “红石泥”,涂抹在试验棚周围的岩缝上,暂时稳住岩层,为幼苗生长争取时间。
三日后,幼苗破土而出,叶片泛着赤红色的光泽,表面覆盖着层细密的 “岩鳞”—— 这是从丹霞草改良而来的特殊结构,能反射强光、减少水分蒸发,还能分泌凝岩液,将松散的岩屑粘合成稳固的岩层;根系呈 “网状” 深入岩缝,像河禾的根系一样坚韧,能牢牢抓住岩层内部的结构,同时锁住风化土;茎秆中还含有 “抗风化因子”,即使在高温暴晒下,也能保持水分不流失。
“就叫它‘丹霞禾’!” 青禾轻触叶片的岩鳞,鳞面立刻分泌出淡红色的凝岩液,滴落在岩缝中瞬间凝固,将松散的岩屑粘合成一体,“它能固岩防风化、锁土防流失,正是丹霞地貌需要的作物。”
然而,第五天的清晨,一场突发的 “岩崩” 打破了平静 —— 持续的小雨让核心丹霞柱的裂缝扩大,顶端的岩层突然坍塌,碎石顺着山坡滚落,直冲向试验棚所在的祭台;更危险的是,岩崩引发了连锁反应,周围的小岩柱也开始摇晃,红石寨随时可能被碎石掩埋。
族老急忙带领族人举行最高规格的 “岩祭”,他们围着丹霞珠吟唱古老的祭词,将珍贵的红石泥涂抹在珠体上,却见珠身的红光愈发微弱,周围的岩柱摇晃得更厉害。“不能只靠丹霞珠!” 青禾忽然想起竹海的护竿网与河谷的导水网经验,“阿丹,快组织族人用丹霞禾秸秆混合红石泥,编织‘护岩网’,覆盖在岩缝上;林墨,用雷光剑引导丹霞珠的能量与丹霞禾根系相连,强化凝岩效果!”
她将星陨碎片贴在丹霞珠上,伴生苗的根系顺着碎片钻入珠体深处,绿韵能量与丹霞珠的红光交织成巨大的赤红色光网,将整个红石寨的岩层笼罩其中。当光网与护岩网同时起效时,奇迹发生了:丹霞禾的根系突然加速生长,分泌的凝岩液在岩缝中形成坚韧的 “岩筋”,将松散的岩层牢牢固定;叶片的岩鳞大量反射阳光,减少雨水对岩层的冲刷;丹霞珠的红光愈发璀璨,顺着丹霞禾的根系在岩层内部形成纵横交错的 “岩脉网络”,原本坍塌的岩柱边缘竟开始重新凝结。
岩崩平息后,丹霞族的族人纷纷跪在丹霞珠旁,对着丹霞禾行叩拜大礼。族老捧着块重新焕发生机的丹霞珠走到青禾面前,珠体中映出的丹霞景象里,丹霞禾已在岩缝与碎石滩上连成赤红色的 “护岩带”:“丹霞族愿加入共生计划,” 老人的声音在赤红的岩层间回荡,“以后我们会和丹霞禾一起守护红石寨,让所有丹霞部族都能远离岩崩与风化的威胁。”
半月后,秦逸和阿珠沿着丹霞小径来到红石寨时,看到的是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丹霞禾在岩缝中茁壮成长,赤红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丹霞族人与青禾的弟子们一起收割丹霞禾秸秆,用其混合红石泥编织新的护岩网;核心丹霞柱的裂缝已被凝岩液填满,周围的小岩柱上重新覆盖了嫩绿的丹霞草;下游的丹霞沟已被锁住的风化土填平,族人们正在上面种植耐旱的杂粮,再也不用怕水土流失。
阿珠抱着小雏菊蹲在丹霞禾旁,花朵的根须小心翼翼地钻入岩缝,与丹霞禾的根系交织在一起,金色的花粉落在丹霞珠上,让红光中透出温暖的绿意:“小花说丹霞禾的凝岩液能改良红石泥,” 阿珠笑着捡起块改良后的红泥,“以后丹霞族不仅能稳固岩层,还能在改良后的土壤上种更多作物,再也不用靠采集岩果为生了。”
青禾将丹霞禾种子小心地收入布囊 —— 现在她的 “共生百宝箱” 里,已有荒原沙棘、雾沼清沼禾、高原冻禾、浅滩盐禾、戈壁抗风麦、雪域苔禾、溶洞萤禾、滨海红树禾、内陆盐晶禾、高原冰禾、河谷河禾、竹海翠禾、丹霞丹霞禾,十三颗来自不同地域、覆盖地质、水文、气候多维度的种子,像十三颗镶嵌在天地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明珠,串联起真正 “全维度” 的共生循环网络。
回程的丹霞小径上,伴生苗的叶片终于展现出完整的 “天下共生全维图”—— 丹霞的赤红色岩脉与之前的十二种作物纹路完美融合,从地下溶洞的萤禾光网到高空竹海的翠禾竿阵,从雪域苔原的苔禾光海到丹霞荒漠的丹霞禾护岩带,形成道覆盖地质层、水层、气层、植被层的立体共生网络。秦逸指着光图中垂直流动的能量流:“你看,丹霞禾稳固的岩层保护了下游河谷的水土,河谷的河禾又为丹霞输送了净化后的水源,这才是‘立体共生’的真谛 —— 不仅横向循环,更要垂直守护。”
当他们回到绿洲,试验田的 “共生全维图” 已扩展到地质展区 —— 十三色作物沿着人工模拟的 “地质分层” 生长,地下层是萤禾的光网,地表层是丹霞禾的岩缝苗,水层是河禾的导水根,高空层是翠禾的竹架藤,形成一道从地下到高空的立体生态链。
青禾站在地质分层模型旁,望着不同作物在各自生态位上茁壮成长,忽然明白:共生从不是单一平面的覆盖,而是立体维度的守护 —— 地下的萤禾净化水源,地表的丹霞禾稳固地质,水中的河禾疏导水流,高空的翠禾调节气候,每种生命都在自己的维度上为整体网络保驾护航。而这张跨越天地、贯穿立体维度的共生之网,终将像丹霞岩层一样永恒,像竹海绿意一样鲜活,永远守护着天下的每一寸生机,直至岁月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