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的脊梁 > 第325章 战后汴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靖康十一年四月朔,汴梁,紫宸殿。

铅灰色的天光透过高阔的窗棂,勉强照亮了殿内肃穆却压抑的氛围。硫磺烟云虽淡去些许,但空气中依旧残留着焦糊与血腥的混合气味,如同这场兵燹后首次大朝会挥之不去的背景底色。丹墀之下,文武百官分列,许多人脸上犹带惊魂未定之色,袍服之下或许还藏着逃离时的仓皇。龙椅之上,赵桓虽竭力维持着天子的威仪,但那身明黄龙袍与十二旒冕旒,也难掩其眉宇间的疲惫与一丝尚未完全散去的、虚张声势的亢奋。

首先出列的是开封府尹,他手捧笏板,声音沉痛,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禀报着初步核验的损失:

“启奏陛下,经臣等连日查验,此次…此次兵灾,汴梁外城损毁尤为惨重。民居、商铺焚毁坍塌者,十有四五;御街、里坊多处崩裂,沟渠壅塞;运河码头亦有损毁…明面可见之损失,初步估算…已达五百万贯之巨…”他顿了顿,喉结滚动,声音更低,“然…此仅为屋舍、货物、公产之直接损毁…若算上百姓流离、商贸停滞、百业凋敝之间接损耗,以及…以及后续赈济、修缮之巨额花费…实际所耗,恐…恐不下两千万贯…”

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许多官员脸色发白。这个数字,如同一座巨山,沉甸甸地压在每个知情者心头。

紧接着,新任的工部侍郎几乎是哭着禀报:“陛下!工部…工部几近全毁啊!‘天工院’匠作坊、物料库、试验场…皆毁于炮火!积攒多年的图纸、数据、精密器械…付之一炬!更有…无数熟练大匠随逆…随陈太初远遁!若要重建…连工带料,没有一千万贯,绝难恢复旧观!且…时日漫长!”

一种荒谬而悲凉的气氛在殿中弥漫。靖康元年,金兵铁蹄未能彻底摧毁的汴梁根基,如今,竟被自家人的炮火,几乎轰成了废墟。

赵桓听着这些禀报,眉头越皱越紧,脸上那点残存的得意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烦躁与不耐。他挥了挥手,强行打断了这令人沮丧的汇报:

“好了!损失既已发生,悔之无益!当务之急,是重整河山!这些…容后再议!”

他目光扫向兵部尚书与枢密使张叔夜,语气陡然转厉:“眼下最紧要的,是整饬京畿兵备!此次逆陈作乱,城外诸路禁军,竟多有不听调遣、甚至哗变附逆者!纲纪涣散,至此已极!此风绝不可长!”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陈太初当年所立规矩——无外敌,则禁军不得擅动,内乱由俸日军(京城内禁军)平叛——此乃纵容骄兵悍将,尾大不掉!必须改!”

殿内顿时一阵窃窃私语。许多将领面露难色。宰相秦桧见状,立刻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确需改革!然…此事牵涉甚广,城外禁军之粮饷,朝廷仅支三分之一,其余皆靠其‘护商’自筹,且账目需报枢密院备案。此制虽为陈太初所立,然多年来确也减轻了朝廷负担,维系了禁军战力…若骤然更改,只怕…”

只怕朝廷根本无力承担全额饷银!只怕强行收权会激起更大兵变!这话他没明说,但在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赵桓脸色铁青,他何尝不知其中厉害?陈太初人虽走了,却留下了一个无比棘手、捆绑着朝廷手脚的军事遗产。改革?谈何容易!怎么改?钱从何来?如何安抚那些早已习惯“自谋生路”的骄兵?

“此事…容朕与枢密院、兵部细细斟酌!”赵桓只得强行按下,声音带着憋闷,“另一事!漕帮!此次亦从逆作乱,其帮众竟敢持械巡街,形同私军!必须严加整饬!剥离其武装,收归朝廷管辖!”

此事倒无人反对。打压漕帮,收回运河控制权,符合几乎所有朝臣的利益。但如何执行?漕帮势力盘根错节,与各地关联极深,强行清剿,又是一大难题。

最后,户部尚书再次硬着头皮出列,提到了最现实的问题——钱。

“陛下,即便不论长远,眼前赈灾修城的五百万贯…国库实在无从支应。各地税款未至,海外商税…已然断绝。臣…臣恳请陛下,仿效…仿效陈太初当年发行‘建设债券’之例,以云南大理铜矿未来岁入为抵押,发行‘赈灾债券’,向民间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赵桓眼睛一亮,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准!此事交由户部即刻去办!务必尽快筹集款项!”

然而,数日后,由朝廷背书、以大理铜矿为抵押的债券,在市面上却反响寥寥,认购者屈指可数。与昔日陈太初以金山金矿、南洋香料航线为抵押,被商人巨贾争相抢购的盛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茶楼酒肆间,商贾们窃窃私语:

“铜矿?听起来就不如金矿踏实…”

“朝廷的账…如今谁说得准?陈王爷走了,海外那些进项肯定没了,朝廷以后还能不能还得起本息?”

“还是留着金银现货稳妥…这债券,看看再说吧…”

冰冷的现实,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刚刚还在为“胜利”而陶醉的朝廷头上。

旧规已破,新乱方生。

而重建的之路,

却连最初的第一步——钱,

都显得如此…

步履维艰。

紫宸殿内的喧嚣与争论,

在汴梁城依旧刺鼻的焦糊味中,

显得格外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