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各方代表怀着不同的心思离场。
胡力在一众人员的簇拥下,走向停在外面的车队,华果代表秦儒跟在旁边,眉头紧锁,一副愁云惨淡、欲言又止的模样。
胡力瞥了他一眼,以为他还在琢磨着怎么把安置优泰人的差事和那笔巨款揽到华果身上以赚取正制资本和果基声誉。
他微微摇了摇头,趁着周围都是关键、谢晋元等绝对心腹,放慢脚步,低声对秦儒说道。
“秦老,想什么呢?”
胡力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告诫。
“听我一句劝,家里千万别想着去接那个烫手山芋,那是我故意挖给米酱跳的坑,看着诱人,底下全是尖刺,谁碰谁倒霉。”
秦儒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猛地听到胡力这话,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顿时哭笑不得,连忙摆手压低声音道。
“哎哟我的胡大团长!你可想岔了!我哪敢有那心思?”
“我是在愁…在愁你许出去的那一百五十个亿啊!米币加瑞币!这…这天文数字!我们…家里就是把国库掏空了也凑不出这么多钱啊!”
“这…这到时候拿不出来,岂不是在果基上成了天大笑话?信誉扫地啊!”
闻言,胡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秦儒是在担心这个,不由得哑然失笑,拍了拍秦儒的手臂,示意他放宽心。
“钱的事,您老就不用操心了。”
胡力语气轻松道。
“这笔钱,由我们复兴军这边全权负责,不需要家里掏一分一厘。”
秦儒听到这话,非但没有放心,眼睛反而瞪得更大了,嘴巴张了张,仿佛在说,你们复兴军虽然能打,但也不是印钞机啊?一百五十亿?还是外汇?
胡力看他那副难以置信的样子,觉得有些好笑,又凑近了些,用几乎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神秘地说了两个字。
“假币!”
说完,不等秦儒反应过来,胡力便若无其事地大步走向自己的专车,留下秦老一个人呆若木鸡地站在原地,脑子里如同被重磅炸弹轰击过一般,一片空白!
“假…假币?!用假币去支付果基承诺的、高达一百五十亿的巨款?!”
“这…这胆子也太大了吧?!这要是被发现了…”
秦儒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怔怔的看着胡力消失在车里的背影。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这位年轻的复兴军统帅,其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是疯狂?还是…深不可测的布局?他站在原地,半晌动弹不得。
次日一早,果然不出胡力所料,参加这次谈判的各果人员,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
胡力吃完早饭,秘书就前来汇报,说好几果的代表已经等在会客室,希望就“安置优泰人”的计划进行“深入探讨”。
“玛德,终于上钩了...”
胡力很开心,不管最后是不是米酱接手,至少不再是上一世那样的。
会议室内,气氛热烈得近乎诡异,袋果代表极力推销他们地广人稀的北部地区,声称那里土地肥沃,潜力无限。
枫果代表则表示他们的西部省份欢迎新的移民,愿意提供优惠政策,甚至还有南米果家的代表也跑来凑热闹,描绘着热带雨林的“广阔天地”。
胡力坐在主位,面带微笑,听着各方唾沫横飞的推销,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些人无非是看中了那笔巨额的安置基金,都想分一杯羹,至于安置之后可能带来的各种复杂问题,他们选择性地忽视了。
米酱特使哈里森来得稍晚一些,他进来后,并没有急于发言,只是找了个位置坐下,冷眼看着其他代表争得面红耳赤。
直到众人吵得差不多了,声音渐歇,他才慢条斯理地清了清嗓子,开口发言。
他没有直接说在哪里安置,而是首先高度赞扬了胡力提出此议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然后话锋一转,开始详细阐述米酱所能提供的“最优越”的安置条件。
“我们将划拨位于西部地区的优质土地,那里气候适宜...我们将承诺投入巨额资金...”
“帮助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医院、学校、工厂等一切民生设施,确保新家园的繁荣稳定…”
“最重要的是,米酱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能够为他们提供绝对的安全保障,确保不再遭受泼害…”
哈里森一通话说的冠冕堂皇,既描绘了美好蓝图,又强调了米酱的实力和“责任感”。
潜台词就是——只有我们米酱有能力接下这个盘子,并保证办好,你们其他人,没这个实力就别掺和了。
胡力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想要掉的鱼终于上钩了!而且比他预想的还要配合。
他当然知道哈里森和米酱高层的算计,通过安置优泰人就能吞下巨额资金,还能进一步扩展影响力,并且占据道义制高点。
他们或许认为,以优泰人的人口比例,最终只会成为米酱掌控下的一个高度自治的“模范社区”。
“太天真了…”
胡力心里冷笑,以优泰人的特性、凝聚力和千年复果执念,一旦有了土地和巨量资金支持,怎么可能甘于永远做别人的附庸?
米酱这简直是给自己未来埋下了一个永不熄灭的火药桶。
眼看其他代表被哈里森的气势和条件压住,一时语塞,胡力立刻抓住时机,率先表态。
“好!哈里森特使果然有魄力,有担当!米酱提出的条件确实是最为完善和可靠的!”
“我代表复兴军,完全支持并赞成由米酱主导此次伟大的安置计划!我相信,在米酱的帮助下,流离失所的优泰人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
胡力这一表态,等于一锤定音。
其他代表见状,虽然心有不甘,但也知道再争下去毫无意义,反而会得罪米酱和复兴军这两大巨头,只能悻悻然地闭上了嘴,内心暗骂米酱吃独食。
哈里森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能为米酱争取到如此巨大的利益和战略主动权,这次的冬京之行总算没有完全失败。
但他也知道,除了胡力和华果承诺的那笔“巨款”,想让其他果家再掏钱基本不可能了,不过有那一百五十亿打底,至少能赚百亿以上,亏不了。
大事已定,后续的细节自然有下面的专员去扯皮,胡力在冬京的主要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对于即将开始的倭国沾泛审盼,他毫无兴趣,在他的认知里,倭国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它是以被彻底摧毁、被占领、被解构的方式终结的。
审盼,只是走一个必要的程序,给历史一个交代,给受害者一个慰藉罢了。
而那些主要的沾泛,无论是黄市成员、军正高官还是财阀巨头,在胡力的心里,早已被宣判了死行。
审盼过后,他们绝不会看到明天的太阳。
至于倭国这个果家实体,随着四方共管的深入,它的主全就已经名存实亡,最终只会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和历史教训存在于教科书上。
还顶着果家的名头,已经毫无意义...
——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是1960年的春天。
世界格局在经历了战后十几年的动当、重组和磨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微妙而脆定的新平衡。
恒河流域,南岸的一百三十公里处,一道巍峨的、望不到尽头的高强度混凝土隔离墙和铁丝网混合屏障,如同巨大的伤疤,将次大陆强行分割。
屏障的北侧,一条宽阔的、平整的柏油战略公路沿着隔离墙平行延伸,犹如守护疆域的动脉。
公路上,不时有迷彩涂装的越野车和轻型装甲车呼啸而过,车上是目光锐利、装备精良的华果或者复兴军士兵,他们共同巡逻着这条漫长的防线。
向北十里之外,景象豁然开朗,曾经荒芜或混乱的土地,如今已被规划成大片大片整齐的农场和新兴城镇。
时值春耕,广袤的田野上,大型联合收割机刚刚完成抢收,紧接着,马力巨大的拖拉机牵引着多功能播种机,正在进行玉米或水稻的播种作业,轰鸣声回荡在天地之间。
笔直的灌溉水渠纵横交错,将恒河的清水引向四方。
更远处,还能看到新兴的工业园区和连接各大城镇的高速公路网正在紧张施工,塔吊林立,展现着蓬勃的生机。
这里,已然成为华果和复兴军紧密合作、共同经营的巨大粮仓和战略后方。
而在遥远的北方,罗荒野的瀚海和天阙河流域,则是另一番景象。
宽阔的河面成为天然的军事分界线,两岸碉堡、哨所、雷达站林立,铁丝网和雷区密布。
两岸的士兵们隔河相望,眼神里充满了警惕与冷漠,十几年来,围绕这条界限,双方爆发过无数次或大或小的冲突。
从最初沙军不甘心失败发起的团营级规模的试探性进攻,到沙军挑起的连排级摩擦,再到后来双方巡逻队之间司空见惯的冷枪冷炮。
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1952年冬,沙军试图趁江河封冻发动一场师级规模的渡河突击,夺取东岸一个突出部。
结果,复兴军第一集团军军长凌风早有准备,东岸预设的炮群和部署以久的“朱雀”对地攻击机群给予了渡河沙军毁灭性打击。
冰封的河面被炸得千疮百孔,坦克和车辆沉入冰冷的河底,沙军伤亡惨重,狼狈退回西岸。
此战之后,沙军彻底放弃了大规模军事冒险的念头,但小规模的骚扰和侦察从未停止。
“玛德,这帮老沙子,又皮痒了!”
东岸一个前沿观察哨里,一名复兴军老兵放下望远镜,对身边的战友嘟囔道。
“昨天夜里又派水下爆破小组摸过来,被我们的声呐发现了,喂了鱼雷。”
“习惯就好。”
另一个年纪稍长的士官淡定地擦着枪。
“只要他们不敢过大河,就随他们折腾,我们过我们的日子。”
长期的对峙,已经让前线的士兵们形成了一种诡异的默契和习惯。
在这十几年间,华果和复兴军则一心一意埋头于自身的发展与建设。
复兴军秉承胡力定下的“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战略方针,无论外界风起云涌,只要能不直接插手,就坚决保持距离,专注于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华果的军事实力在复兴军的帮助下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根据胡力的安排和支援,华果海军一次性接收了来自复兴军的四个庞大的航母战斗群,包括配套的舰载机、飞行员和维护体系。
以及多艘大型两栖攻击舰和补给舰,一跃成为拥有世界拔尖海军能力的强大力量。
陆军则接收了六个齐装满员的复兴军重装合成旅作为种子部队和训练样板,并大规模换装了复兴军的“玄武-2型”主战坦克、“飞狼-2型”武装直升机等先进装备。
空军更是接收了多达四百架先进的“朱雀-3”型多用途战斗机、20架具有洲际打击能力的“大鹏”战略轰炸机以及28架“鲲鹏”大型战略运输机,果土防空和战略投送能力傲视全球。
华军一举实现了机械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而民生方面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如果胡力这个时候回国,肯定会惊讶地发现,这时的华果主要城市,其繁华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上一世的水平。
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连接各省,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百货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从国产电器到国产服装,应有尽有。
街道上,虽然自行车仍是主流,但小汽车(不少是胡力提供的技术生产的家用车型)的身影已经越来越常见。
“老王,下班了?去看电影不?听说新上的《申城假日》,好看得很!”
一个穿着的确良衬衫、戴着眼镜的年轻工人招呼着同事。
“不去喽,还得赶回去看看家里装的电话通了没!说是今天电信局的人来接通最后一段线!”
被叫做老王的男人推着自行车,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街边的报刊亭里,收音机里播放着轻快的音乐和新闻,人们排队购买着当天的报纸,关心着果家建设和果基新闻。
农村地区,虽然比不上城市,但也普遍通了电和广播,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越来越多的农家子弟通过高考走进了大学校园。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果度,这一个时间线上,凭借胡力带来的巨变,提前数十年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