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 1967 年航天发射中心,银白色的 “深空探索者一号” 探测器矗立在发射架上,箭体上印着来自 12 个国家和三个时空的标志 —— 这是国际科研合作在宇宙探索领域的里程碑项目,由 1913 年的序能技术团队、1938 年的机械工程团队与 1967 年的航天科技团队联合研发,目标是探测太阳系外的 “宜居行星”,寻找宇宙生命存在的痕迹。
发射前两小时,江浅与各国科研负责人聚集在控制中心,盯着屏幕上的各项参数。来自 1913 年的序能工程师老周,正紧张地调试探测器的 “序能动力系统”:“这系统能将以太序能转化为推进力,比传统燃料效率高 3 倍,确保探测器能突破太阳系引力限制。”1967 年的航天专家艾伦补充道:“我们还在探测器上安装了‘多光谱观测仪’,能同时分析行星的大气成分、地表温度和水资源分布,数据会实时传回地球。”
随着倒计时归零,探测器在轰鸣声中升空,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冲破云层。控制中心内掌声雷动,老周激动地握住艾伦的手:“成功了!咱们的探测器终于飞向深空,以后就能一起探索宇宙奥秘了!” 艾伦点头:“这只是开始,后续我们还要在 1938 年建立‘深空数据接收站’,结合他们的机械制造优势,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据计划,“深空探索者一号” 将在三年内抵达距离地球 4.2 光年的比邻星,为人类揭开太阳系外行星的神秘面纱。
在生命科学领域,一场跨越时空的 “基因研究联合攻关” 也在火热进行。1967 年的基因实验室里,来自 1913 年的中医、1938 年的战地医生与 1967 年的分子生物学家围坐在一起,共同研究 “罕见遗传病基因图谱”。实验室的大屏幕上,显示着患者的基因序列,红色标记的片段正是致病基因。1913 年的中医陈大夫,拿着一本《序能本草图谱》说:“我们发现某些草药中的序能成分,能抑制致病基因的活性,之前在民间治疗中已初见成效。”
1967 年的基因专家李博士立刻眼前一亮,安排团队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序能成分的作用机制,研发针对性的治疗药物。”1938 年的战地医生赵大夫则补充道:“我们收集了大量战时罕见病病例数据,能为研究提供临床支持。” 经过半年的合作,团队成功研发出治疗 “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的药物,在 1938 年的医院临床试验中,有效率达到 85%。患者家属握着科研人员的手,泪水直流:“之前医生说这病没法治,现在有了你们的合作研究,孩子终于有救了!”
材料科学领域的合作,同样为工业技术升级注入新动力。1938 年的太原机械厂,国际科研团队正测试 “序能复合钢材” 的性能 —— 这种钢材由 1913 年的桃木纤维、1938 年的军工钢材与 1967 年的纳米涂层复合而成,强度比普通钢材高 5 倍,重量却减轻 40%。1938 年的机械工程师刘厂长,用液压机测试钢材的抗压能力:“之前我们生产的机床床身,用普通钢材容易变形,换成这种新材料,精度能提升一个等级。”
1967 年的材料专家张教授解释道:“纳米涂层能增强钢材的耐腐蚀性,桃木纤维中的序能成分则能提升韧性,三者结合实现了‘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的突破。” 这种新材料很快在各时空推广应用:1913 年用它建造 “序能桥梁”,解决传统木材易腐烂的问题;1967 年用它制造 “时空穿梭舱外壳”,提升安全性;1938 年更是将其用于民用农具生产,使农具使用寿命延长 3 倍。刘厂长笑着说:“以前咱们各时空都在各自研究材料,现在合作起来,才能实现技术突破,真正推动工业发展。”
为了保障国际科研合作的持续推进,各时空还联合成立了 “跨时空科研基金”,为优秀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立 “科研人才交流机制”,每年选派科研人员到不同时空学习;搭建 “科研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实验数据、文献资料的实时互通。江浅在 “国际科研合作峰会” 上表示:“科学没有国界,也没有时空界限。只有通过联合攻关、资源共享,才能攻克一个个科技难题,为人类进步贡献力量。”
如今,国际科研合作已结出累累硕果:宇宙探索领域,“深空探索者二号” 即将发射;生命科学领域,针对癌症的 “序能基因疗法” 进入临床试验;材料科学领域,“可降解序能塑料” 研发成功,有望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在各时空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