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从匕首柄上滑落,血迹在刀脊凝成一道暗红弧线。通风管外的震动渐弱,远处仍有零星爆炸声传来,像是地壳深处未平息的喘息。她抬起左手,掌心朝上,指尖微微颤动——这是新力量重新流动的征兆,不是来自外界压迫,而是体内某种节奏被重新校准。
“还能动吗?”她问。
苏悦靠在管壁,肩胛骨抵着冰冷金属,缓缓抬起眼。她的右手还握着那把匕首,刀身残留的震感顺着神经回传,像是一段尚未结束的指令。王磊没有回答,只是将晶化的手掌从投影区域移开,动作迟滞,但意识清醒。张洋靠着对面壁面,呼吸比之前平稳了些,肘部的紫光不再扩散。
林晚闭了闭眼,再次启动心灵洞察之镜。视野中,每个人的细胞内能量旋涡仍在运转,但已不再紊乱。紫色粒子的循环路径清晰可辨,像是被某种规律重新编织过的电路。她睁开眼,从战术腰带残存的夹层里抽出一张折叠的金属箔纸,轻轻展开,上面是上一场战斗中记录的能量波动图谱。
“刚才的反共振不是终点。”她说,“是钥匙。”
她将箔纸铺在地上,用匕首尖端在几处波峰做标记。“我们一直以为新力量是外来的消耗源,但它其实在响应我们的动作——每一次技能释放,都在触发特定频率的能量反馈。”她抬头看向苏悦,“你的格斗节奏滞后0.15秒,正好错开了敌方共振频率,形成了对抗波。”
苏悦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节上有细微裂痕,皮肤下的能量流正沿着肌腱缓慢回缩。“所以……不是我们在适应它,是它在模仿我们?”
“不只是模仿。”林晚走到张洋面前,伸手按住他尚未完全晶化的手臂,“是关联。你的动能拳本质是短促爆发,新力量在你出拳瞬间自动叠加了高频脉冲——这不是系统赋予的能力,是你原本的发力方式,激活了新力量的某种模式。”
她转向王磊:“你的护盾是持续输出型,新力量在你维持防御时,会自动转为稳定融合状态,消耗降低,韧性增强。”她顿了顿,“我们每个人原有的技能,都是开启新力量不同模式的‘钥匙’。”
苏悦猛地站直身体。“那之前为什么没人发现?”
“因为没人敢停下来观察。”林晚的声音沉下来,“每次战斗,我们都急于输出,以为力量越强越好。可实际上,强行催动只会让系统失控,变成他们的活体滤波器。”她将匕首插回地面,刀尖轻点箔纸上的波形,“现在,我们要反过来用它。”
她召集团队围拢,让每个人依次施展原有技能。张洋打出一记短拳,林晚用洞察之镜捕捉到新力量在肌肉纤维中的传导路径——能量呈脉冲式跳跃,每0.3秒一次,与拳劲释放完全同步。苏悦模拟远程锁定动作,新力量在她神经末梢形成环状稳定场,波动平缓。王磊尝试构建护盾,能量流呈连续波纹扩散,持续时间比之前延长了近两倍。
林晚记录下每一组数据,用战术笔在金属箔上勾画出三种典型模式:高频脉冲型、持续稳定型、间歇反馈型。她将成员按技能类型分组,安排模拟对抗训练。张洋与两名近战队员组成攻击组,重点练习以短促连击触发高频脉冲;苏悦带领远程组,调整呼吸节奏,使新力量与瞄准动作同步;王磊负责防御组,训练在压力下保持能量流的稳定性。
第一次模拟中,张洋仍习惯性全力挥拳,结果新力量瞬间过载,手臂再次泛起紫光。林晚立刻叫停,用洞察之镜扫描他的神经突触,发现发力节奏与能量反馈错位0.2秒。
“不是力量不够,是节奏不对。”她走到他身边,“你以前练拳,讲究爆发,但现在,新力量需要你‘点火’,而不是‘引爆’。”
张洋喘着气,点头。第二次尝试,他压低重心,连续打出三记短促直拳,每次只释放三成力。这一次,新力量在拳路中形成连环脉冲,空气被压缩出三道震波,远处的训练靶直接碎裂。
苏悦那边也取得进展。她发现当自己在瞄准时加入一段特定的呼吸停顿,新力量会自动增强锁定精度。第三次测试,她仅用一次射击,便击穿了高速移动的靶心。
王磊的护盾在持续输出十分钟后仍未衰减,能量读数反而略有回升。他低声说:“我好像……摸到了它的呼吸节奏。”
林晚看着全息投影上的整合数据,确认了几种有效结合方式。她正准备组织实战演练,地面突然传来一阵低频震颤。
敌袭。
三十架无人机从地层裂缝中升起,携带的不是聚变弹头,而是高频干扰波发射器。能量场扩散的瞬间,苏悦的瞄准系统失灵,王磊的护盾出现波动,张洋的动作迟滞了半拍。
“他们调整了攻击频率。”苏悦咬牙,“在打乱我们的节奏。”
林晚立刻开启洞察之镜,扫描敌方信号。干扰波呈不规则脉冲,刻意避开已知的共振点。但她注意到,每当无人机群变换阵型时,信号会有0.5秒的微弱延迟。
“不是随机。”她迅速下令,“苏悦,等它们变阵时再开火,用高频脉冲结合你的射击节奏;王磊,把护盾调成间歇式释放,每次干扰波来袭前半秒启动,节省能量;张洋,别追着打,等它们靠近时,用短促连击制造反向震波。”
第一波攻击逼近,苏悦屏息,盯着无人机群的移动轨迹。当阵型切换的瞬间,她扣动扳机,子弹携带着高频脉冲穿透空气,三架无人机当场解体。王磊的护盾在干扰波抵达前半秒展开,能量碰撞后迅速收回,消耗仅为之前的三分之一。张洋埋伏在侧翼,等五架无人机靠近时猛然出击,三记短拳打出连环震波,直接震碎了它们的导航模块。
敌方攻势暂缓。
林晚没有放松。她知道这只是试探。果然,几分钟后,一批更小的生物型单位从地下钻出,行动隐蔽,专攻防御死角。它们不发射能量,而是释放一种低频声波,干扰神经传导。
她立刻洞察到威胁来源,指向左侧通道:“三只,贴地移动,声波频率与我们的肌肉震频接近,会引发共振疲劳。”
苏悦立刻调整听觉过滤模式,捕捉到声波轨迹。她没有开枪,而是用匕首在地面划出一道弧线,将高频脉冲导入地层,形成反向干扰。三只生物在接近时突然抽搐,动作失衡,被张洋一击歼灭。
王磊的护盾在持续抵御干扰波的同时,开始尝试微调融合参数。他发现当能量输出频率与干扰波相差0.08赫兹时,护盾不仅不会受损,反而能吸收部分能量。他低声报告,林晚迅速将这一参数共享给其他防御成员。
新的结合方式开始稳定运转。
林晚站在中央,看着团队逐渐掌握节奏。攻击组的脉冲越来越精准,防御组的护盾越来越坚韧,远程组的锁定效率提升近一倍。敌方的攻击虽仍在继续,但已无法突破防线。
她低头看向自己的手,血迹已干,但指尖仍能感受到新力量的流动——不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引导。她忽然意识到,这场战斗的本质,不是对抗外力,而是重新定义自身。
远处,又一波攻击信号正在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