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804章 残渣特性再探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晚的手从桌沿滑下,指尖在调度表边缘停了半秒,随即抽离。风把纸页吹得翻动,她没再去看那行未干的“暂缓”。指挥棚里只剩她一人,其他人去了物资点维持秩序,苏悦带着医疗组在城西巡诊,张某正带着临时组建的运输队清点建材。

她起身,绕过堆满文件的长桌,走向角落的隔离柜。柜门锁着,钥匙在她贴身口袋。打开后,里面没有仪器,只有一本空白记录册、一支金属笔,和一小块从残渣边缘剥离的凝固物质,封在透明容器中。这是昨天唯一成功的采样,靠的是趁残渣脉动间隙,用磁性镊子快进快出。容器表面有细微划痕,是当时能量反冲留下的。

她取出记录册,翻开第一页,上面是前两日的观察数据:符号频次、光色变化、波动节奏。杂乱无章。她知道问题不在记录,而在观察方式。仪器失效,情绪干扰,残渣像是能感知意图。她不能再靠直觉拼凑,必须找到规律。

她坐回桌前,闭眼,深呼吸三次。头痛还在,但已退到太阳穴深处,不再是刺痛,而是沉闷的压迫感。昨夜用过三次“心灵洞察之镜”,一次看张某,两次用于调度会议中的关键判断。现在是清晨九点十七分,距离上次使用已过十小时,身体勉强恢复。

她睁开眼,盯着容器中的残渣样本。幽蓝微光在内壁缓慢游走,像液体,却无流动痕迹。她集中精神,凝视核心,第三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视野瞬间扭曲,残渣内部展开。不再是碎片化人脸或崩塌建筑,而是无数细小光点组成的网状结构,彼此连接又断裂,重组再分裂。她不再试图解读内容,而是锁定其中一点,追踪它的明灭节奏。

一秒,两秒……第十一秒时,光点骤亮,随即暗下。她心里默数,等它再次亮起。三十七秒后,第二次峰值。间隔不等。她继续盯,第三次,间隔四十一秒;第四次,三十五秒。平均值在波动,但总趋势……她突然意识到,这些间隔加起来,接近某个数。

她强行抽离,能力中断。鼻腔微热,但没流血。低头在册子上快速计算:前三次波动周期分别为108秒、115秒、112秒。平均111.7秒。接近但不精确。她合上眼,再启一次。

这次她改变策略,不再追踪单点,而是锁定残渣整体的呼吸式起伏。每一次“吸”光,是能量凝聚;“呼”时,蓝光外溢。她用指节在桌沿轻敲,模拟节奏。第四次峰值到来时,她数到113。

停。

她睁开眼,笔尖悬在纸上。113秒。三次观测,两次接近,一次吻合。不是巧合。她在册子中央写下“R-113”,圈起来,下方标注:周期性能量循环,峰值伴随空间扭曲感,持续0.8秒,可引发轻微耳鸣与指尖麻痹。

她翻回前日数据,逐条对照。昨天下午三点二十七分,残渣曾出现一次异常波动,当时所有仪器失灵,持续三秒。她查时间戳——距离上次峰值,113秒整。

不是干扰,是发射。

她起身,走向技术组留下的旧终端。开机,调出战斗结束时的引力场残余记录。那段数据原本用于分析战场能量衰减,后来因无用被归档。她拖动波形图,放大末段。在最后稳定衰减前,有一段突兀的高频震荡,持续时间极短,几乎被噪音掩盖。

她提取那段波形,做傅里叶变换。频谱图出来后,主频峰值对应的周期——113.2秒。

她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摩挲掌心旧伤。前世死亡前,她曾在公司实验室见过类似数据。当时赵铭主导一个秘密项目,代号“回声”,研究某种跨维度信号接收。她只瞥见过一次报告,就被请出会议室。那份报告的编号,是R-113。

她没再往下想。现在不是追忆的时候。

她关掉终端,拿上记录册,走向实验区。残渣本体仍封存在核心区隔离罩内,周围布满手动记录板,科研员轮班目视观测。她走近罩前,里面蓝光正缓缓收缩,进入低谷期。

“上次峰值是什么时候?”她问值班员。

“九点零四分。”

她看表,距离现在13分钟。下一次峰值将在113秒后,约九点二十二分。

“准备共振仪。”她说。

技术员抬头:“那台老设备?早就停用了。”

“改装它,频率设定为每113秒一次脉冲,强度从最低档开始。不用电子信号触发,用机械定时器。”

“可这……”

“照做。”她声音不高,但没留余地。

半小时后,一台锈迹斑斑的共振仪被推入隔离区。原是用于材料应力测试,早已淘汰。技术员拆除了电子控制模块,接上手动发条装置和机械钟表机构,勉强能实现周期性震动。

林晚站在罩外,记录册摊开在支架上。她再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凝视残渣。能量网正在重组,光点密度增加,距离峰值还有三分钟。

“启动。”她说。

技术员拧动发条,按下开关。仪器发出低沉嗡鸣,底座开始轻微震颤。频率缓慢上升,接近R-113。

残渣表面蓝光微动,像是回应。

一秒,两秒……震动频率与残渣脉动逐渐同步。波形监测仪(手动记录)显示,残渣能量波动幅度开始与仪器震动频率一致。

同步了。

林晚屏住呼吸。残渣内部光网稳定下来,不再是随机分裂,而是随着震动节奏规律明灭。她看到,在峰值来临前五秒,光点突然向中心汇聚,形成一个短暂的几何图案——三角嵌套圆,边缘有刻度线。

她立刻记下。

就在峰值到来瞬间,共振仪发出尖锐金属摩擦声。发条失控,频率骤增。残渣蓝光猛然暴涨,隔离罩内气压突变,玻璃表面浮现蛛网状裂纹。

“关掉!”她喊。

技术员扑过去切断动力。震动停止。

三秒后,残渣恢复原状,蓝光退去,像什么都没发生。但地面散落着几片碎玻璃,是罩内层压板崩裂所致。无人受伤,但实验区警报灯亮起,红光在墙上扫过。

林晚走进去,蹲下,拾起一块碎片。边缘光滑,没有应力断裂痕迹,像是被某种力量从内部瓦解。她翻过手,掌心旧伤突然抽搐,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剧烈。

她站起身,把碎片放进证物袋,贴上标签:R-113实验A,失败。

回到指挥棚,她打开终端,调出共振仪最后三秒的震动曲线。在失控前,有一段0.6秒的完美同步波形。她截取下来,标记为“R-113-0.6”,存入加密文件夹。

窗外,天色渐暗。废墟边缘,几处临时照明灯陆续亮起。运输队还在工作,张某的身影在车灯前晃动,正指挥卸货。

她没再看他。

翻开记录册,在“R-113”下方新增一行:

“可同步,但反噬风险极高。

峰值时出现几何符号,疑似编码。

掌心伤处对R-113有反应,强度随同步率上升。”

她合上册子,指尖在封面上停了片刻。

有些事,还不能说。

但她知道,那团残渣,不是在等待被研究。

它在等一个频率。

刚好能唤醒它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