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上的蜂巢探针回传信号刚刚熄灭,林晚的手指还悬在关闭键上方。她没急着退出系统,而是将那段二次回传的原始频谱数据拖入分析窗口,放大波形细节。画面中,一串微弱的共振曲线在杂乱信号里若隐若现,频率恰好落在残渣能量波动的盲区波段。
她盯着那条线,指尖轻轻敲了下桌面。
这不是干扰,是回应。
苏悦端着水杯走进来,见她没动,也没说话,只把杯子放在操作台边缘,转身去检查另一组监测终端。林晚低头喝了口水,温的,没加糖。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视线已调至实验舱实时数据流。残渣样本的能级曲线正缓慢爬升,周期性波动比昨日提前了四分之一秒。
她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记录,叠加显示。每一道峰值都精准对应着地磁扰动低谷期,误差不超过0.3秒。这不是自然衰变,是同步。
林晚打开加密日志,输入三组参数:蜂巢频谱、残渣波动周期、天文时间轴。系统开始比对。进度条走到87%时,她忽然起身,走向实验舱控制台。手套箱内,一块指甲盖大小的残渣正泛着幽蓝微光,表面浮现出极细的裂纹状纹路,像是某种编码。
她戴上防护镜,靠近观察。纹路随能量起伏明灭,节奏与刚才捕捉到的共振曲线完全一致。
回到座位,她调取“心灵洞察之镜”的使用记录。今天还没动用过。她深吸一口气,将终端画面切换为残渣核心波形图,凝神注视屏幕中央那团不断跳动的能量核心。
视野骤然下沉。
意识像被吸入一道狭窄通道,四周是狂乱的能量流,撕扯着她的感知。她咬住后槽牙,强行稳住精神,把蜂巢频谱作为锚点,在脑海中重建残渣的波动模型。混乱中,一段重复出现的波形结构浮现出来——不是随机震荡,而是有规律的编码序列,每七次脉冲后插入一个反向谐波,构成闭环。
她猛地睁开眼,额头渗出冷汗。第一次,失败了。模型崩塌前,她只抓到一串数字:**x: 117.32, Y: 34.19, Z: -8.6**。
不是地理坐标。Z轴负值超出了地表范围,也不符合任何已知测绘体系。她将数据输入空间投影系统,尝试匹配云都地下构造图。结果跳出一个重叠区域——城南断裂带深处,距地表约九百米,正是前世“地下能源黑市”的主坑道位置。
她盯着那点红标,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划过。
如果残渣不是废弃物,而是信标呢?
如果每一次波动,都不是衰减,而是呼叫呢?
她调出建材商资金链图谱,陈维妻弟的账户仍亮着红点。可现在看,那不过是表层涟漪。真正的水下暗流,从更早以前就开始了。残渣流入市场、旧电网续约谈判、技术员的精准操作……所有节点,都指向一个目标:拖延“蓝脉计划”上线时间。
为什么是72小时?
她翻回蜂巢探针的触发日志。对方开始反查的时间,正好卡在第三次残渣波动峰值之后。他们也在等什么。
林晚重新启动“心灵洞察之镜”,这次她不再试图解析整段波形,而是锁定Z轴数据对应的频率段。视野再度沉入能量乱流,这一次,她以蜂巢频谱为导引,像握着一把钥匙,缓缓插入那段闭环编码。
灰雾翻涌,结构开始显形。
她看见了——那不是坐标,是门锁的齿痕。
第三次开启能力前,她提前服下一片镇定剂。药效来得慢,手心却已发凉。她知道,一旦失败,接下来的判断力会打折扣,而此刻,差之毫厘就可能错判全局。
她闭眼,呼吸放慢,心跳同步调整至残渣波动频率。
双眼睁开瞬间,能力启动。
意识穿透屏障,直抵编码核心。这一次,完整的结构展开:七重脉冲构成基础频率,反向谐波作为验证密钥,而Z轴数值,是深度校准参数。整个信号,像一把钥匙,在等待对应的锁孔。
她“看”到了入口的轮廓。
不是物理空间,是维度折叠点。残渣的能量模式,与那个点存在稳定共振。每一次波动,都在轻微拨动门锁。只要积累到临界值,通道就会短暂开启。
而72小时,正是下一次地磁低谷与天文对齐的窗口期。
她退出能力,身体晃了一下,扶住桌沿才稳住。太阳穴突突跳动,嘴里泛着铁锈味。超限使用带来的反噬已经开始。但她顾不上这些,立刻调出团队所有监测日志,筛选出过去一个月内所有未登记的微震记录。
三条数据跳出来:城南断裂带监测井在凌晨两点十七分、三点零四分、四点五十九分,分别记录到0.2级以下的异常震动,波形特征与残渣共振频率高度吻合。
有人在试锁。
她打开私人通讯,给苏悦发了一条加密指令:“调取‘蓝脉’所有实验记录,标记每次能量转化峰值时间,比对微震数据。”发完,她又补充一句:“别走内网,用离线设备。”
苏悦很快回复:“已经在做了。你脸色很差,去休息室躺会儿。”
“还不行。”林晚回。
她翻出前世记忆中的黑市结构图。那地方原本是废弃地铁支线,后来被改造成地下变电站,再后来,成了非法能源交易的集散地。她记得最深的一次交易,是在一条支道尽头,买家从背包里取出一块和眼前残渣几乎一模一样的晶体,嵌入墙上的凹槽。灯亮了,不是电,是那种幽蓝的光。
当时她以为是新型储能材料。
现在想来,那凹槽的形状,和她刚刚“看”到的维度锁孔,极其相似。
她重新整理逻辑链:残渣被有意投放市场→通过技术手段延缓“蓝脉”进度→确保72小时内不被彻底解析→为开启通道争取时间。对方不是想阻止重建,是想在重建过程中,悄悄打开一扇门。
而赵铭,从一开始就反对这个项目。
她调出赵铭最近三次公开讲话的录音文本,逐字分析。他在第二次会议上说:“这种未经验证的能量源,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当时她以为是推脱,现在看,那句话里藏着警告,也藏着确认——他知道这能量不简单。
林晚关掉所有外部窗口,只留下坐标投影和微震记录。她把蜂巢频谱、残渣编码、Z轴参数全部输入预测模型,运行逆向推演。系统输出一个时间点:**71小时42分后,共振强度将达到临界值**。
她站起身,走到实验舱前。残渣样本仍在跳动,频率比之前快了0.7%。它在响应什么。
她伸手触碰防护罩,冰冷的玻璃映出她的脸。眼神很静,但深处有火在烧。
这不是复仇的终点。
是另一场战争的起点。
她回到终端,新建一份档案,命名为“门钥计划”,权限设为仅限生物认证访问。里面只存了三样东西:坐标数据、共振模型、预测时间点。然后,她将这份档案加密嵌入“蓝脉”系统底层,与应急供电模块绑定——一旦主系统被强制关闭,档案将自动激活并上传至离线备份节点。
做完这些,她摘下工牌,放进抽屉。转身时,看见苏悦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份打印件。
“微震和能量峰值完全对应。”苏悦说,“而且……每次波动后,残渣的质量都会减少0.003%。”
林晚停下脚步。
不是消耗。
是传递。
她走过去,接过纸张,指尖划过数据行。最后一行墨迹未干,像是刚打印出来。她盯着那个数值,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残渣减少的质量,正好等于理论上传输到折叠维度的能量值。
对方不是在试锁。
门,已经开了一条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