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零七分,通风管道的金属壁传来细微震动。调查队长用指尖抵住前方队员的肩,示意暂停前进。他们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三分钟进入基地外围,但热成像图上未标注的移动感应装置打乱了节奏。
林晚在指挥中心看到画面轻微晃动,立刻调出通道三维模型。“左转十五米后有检修口,能绕开主监控区。”她的声音通过加密频道传入耳机,“电磁干扰器准备启动,倒计时五秒。”
干扰器启动瞬间,监控画面黑了两帧。突击队迅速钻入横向管道,贴着内壁爬行。空气闷热,呼吸声被压缩在狭小空间里。林晚盯着屏幕上的生命体征数据,其中一名队员的心跳比其他人高出近二十次每分钟。
“别看脚下。”她忽然说,“现在你们走的每一步,都有人在后方盯着。”
那名队员的呼吸顿了一下,随后趋于平稳。
电缆井在管道尽头下方三米处。他们拆下一段护板,顺着钢缆滑落。夹层走廊出现在眼前——地面由一块块方形金属板拼接而成,每隔十秒,一道红外线扫过低空。
“压力触发警报。”调查队长低声确认,“两点钟方向有盲区,无人机转向需要一点八秒。”
林晚同步调出苏悦提供的维修记录。上次系统维护是在三天前,更换了西侧区域的巡检程序。旧路线残留的数据波动显示,无人机在拐角处会短暂降低高度。
“等它抬升。”她说,“利用底盘间隙通过。”
队伍伏低身体,等待巡检周期。当无人机掠过头顶的瞬间,三人交替跃进,脚尖精准落在连接缝上。最后一人刚落地,红外线重新扫过原地。
“通过。”调查队长轻声道。
林晚没有回应。她注意到刚才那位心跳异常的队员,在通过后手部仍有轻微颤抖。画面中,那人视线短暂偏离任务路径,停留在走廊尽头的一扇门上——那是他们去年行动失败的地点。
她凝视通讯屏中他的眼睛。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脑海浮现的画面不是当前环境,而是昏暗房间、闪烁的红灯、队友倒下的身影。恐惧并非来自此刻的危险,而是害怕重演过去的失误。他内心反复回响一句话:“如果我又拖了后腿……”
林晚关闭能力,头痛如细针扎进太阳穴。她切换至私人频道,只接入该队员的线路。
“你现在的动作完全合规。”她的声音很轻,“刚才那步跨距控制在三点二厘米,误差低于标准值。我不是在安慰你,是事实。”
对方肩膀微微一震。
“我们不会让任何人独自承担后果。”她继续说,“你现在做的,是在修正过去。不是重复它。”
频道那头沉默两秒,随后传来一声极轻的应答:“明白。”
队伍继续前行。主控单元存放室已在五十米外。门框上方嵌着双密钥锁,绿灯常亮,表示系统处于激活状态。
“备用卡插入。”调查队长取出加密芯片,插入左侧接口。
绿灯闪了两下,转为红色。
“远程锁定。”他低声通报,“主控系统拒绝认证。”
林晚立即调出科研负责人预留的应急方案。物理破拆可行,但断电窗口只有十五秒。若备用电源在这期间启动,整栋楼的警报将同时触发。
“准备冲击钳。”调查队长下令,“切断电源的同时插入探针,模拟自检延迟。”
林晚将数据探针程序推送到现场终端。这是科研组根据干扰系统响应机制设计的伪装信号,能在断电瞬间伪造一次正常重启流程,争取额外八秒操作时间。
“记住顺序。”她说,“先断电,再插探针,最后开门。任何一步错位,都会暴露位置。”
冲击钳抵上门锁节点。队员握紧手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开始计时。”调查队长说。
金属咬合声响起,电源线路被强行切断。同一刹那,特制探针插入数据端口。屏幕上,倒计时从15跳到7时,进度条突然卡住半秒。
“延迟生效。”林晚盯着信号反馈,“还有六秒。”
门锁结构发出轻微松动声。红灯闪烁频率变慢,随即熄灭。
“成功。”队员低语。
调查队长伸手握住门把,缓缓下压。金属门向内滑开一道缝隙,内部昏暗的设备间显露一角。中央台面上,主控芯片封装在透明防护壳内,指示灯规律明灭。
“目标可视。”他说,“准备取样。”
林晚的目光落在芯片右侧的散热模块上。根据科研组分析,这类设备在断电超过两秒后会自动清除核心数据。他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封装。
“屏蔽袋准备。”她提醒,“接触芯片前确认外壳无电流残留。”
调查队长从战术包取出银灰色袋子,另一名队员上前检查接口状态。就在手即将触碰到防护壳的瞬间,房间顶部的排风栅格传来一丝异动。
林晚猛地抬头。
监控画面捕捉到栅格边缘有微弱反光——像是涂层金属表面反射了设备灯光。她迅速放大图像,发现栅格固定螺钉的位置与建筑图纸存在偏差。其中一颗螺丝比其他略高,且周围有新划痕。
“别碰主控台。”她立刻出声,“上方有隐藏传感装置。”
调查队长停住动作。他仰头观察,缓慢调整视角。那颗螺丝的确不自然,像是被动过之后又被强行拧紧。
“不是原装件。”他说,“有人改装过。”
林晚调出建筑原始结构图,对比当前影像。排风管道本应直通屋顶,但在这一层做了U型弯折。这种设计通常用于安装监听或监控模块。
“他们知道我们会来。”她低声说。
调查队长缓缓退后半步,示意队员收手。取样任务尚未完成,但环境已发生变化。原本只是获取样本的行动,现在变成了判断陷阱深度的过程。
“现在怎么办?”队员问。
林晚没有马上回答。她看着屏幕上那颗突兀的螺丝,想起科研负责人曾提到,这类干扰系统的校准依赖环境反馈。如果敌人预判了他们的行动路径,并在关键节点布置监测,那么整个反击计划都可能被反向追踪。
“保持当前位置。”她说,“不要关闭断电状态,也不要移除探针。”
她需要确认这个改装是实时监控,还是仅用于事后追溯。如果是前者,对方此刻可能已经察觉入侵。
她再次凝视通讯屏中调查队长的眼睛。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短短四十秒内,她看到的是对方脑海中清晰的任务记忆、对突发状况的评估流程,以及一条不断更新的风险清单。没有隐藏信息,也没有被操控的迹象。
她收回视线,头痛比上次更明显。
“你们仍然可控场。”她说,“但不能再按原计划取样。”
调查队长点头。“换方式?”
“先把探针留在原位。”林晚说,“让它继续发送伪造信号,维持系统假象。然后退出房间,保留门缝状态。”
“可这样拿不到芯片。”
“暂时不需要。”她盯着屏幕上那颗螺丝,“我们要让他们以为计划顺利,而不是惊动守网的人。”
队员开始后撤。调查队长最后一个离开,轻轻带上门,留下约五厘米的缝隙。主控室内的指示灯依旧闪烁,仿佛一切未曾发生。
林晚调出外部监控,确认小组撤离路径安全。她的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方,犹豫片刻,最终将那段异常螺丝的影像单独截取,存入加密文件夹。
指挥中心的灯光映在她脸上,冷白一片。她盯着主控屏,直到画面定格在那扇半开的金属门上。
门缝里的芯片仍在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