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1129章 舆论反击,澄清联盟形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29章 舆论反击,澄清联盟形象

林晚将那段异常代码上传至审计系统后,屏幕弹出的审批信息在她眼中停留了三秒。她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把那份备案记录另存为加密文件,命名“溯源起点”,随后退出界面。

她摘下耳机,站起身时顺手带上了科研室的门。走廊灯光稳定,脚下步伐清晰。回到指挥中心,她直接调出市场团队的待办清单,翻到“舆情反制”条目下,敲入一行新指令:启动白皮书发布流程,今日十二点前完成全部预热投放。

苏悦已经在临时指挥室等她。桌上摊着几份草拟的传播方案,平板上是社交平台实时热词排行。“‘非法入侵’和‘数据操控’两个标签还在上升。”她抬头,“技术组给的图解够硬,但大众不一定看得懂。”

“没人要求他们全看懂。”林晚站在投影屏前,划开三组对比图像,“只要让他们明白,我们不是在制造混乱,而是在指出谁悄悄改了规则。”她用红框标出行为指纹差异图中的关键节点,“这个波动曲线,做成动态演示,十秒内讲清楚伪装信号是怎么冒充正常的。”

苏悦点头记下,又迟疑道:“直播的话……找第三方专家背书更稳妥,你亲自上,风险太大。”

“风险从来不在台上。”林晚看着她,“而在台下没人回应。我露脸,是为了让那些观望的人知道,我们不怕对质。”

苏悦没再劝。她打开协作文档,召集远程成员上线。林晚在一旁静默地看着她们调整脚本结构,把专业术语替换成通俗类比,将冷色调的技术图表统一改为蓝绿渐变,增强可信感与亲和力。

半小时后,第一版宣传物料定稿。短视频以市政通信网络模拟动画开场,展示正常信号流动轨迹,接着切入伪装信号的异常行为模式——画面中,一段本该平滑传输的数据流突然分裂成多个高频跳点,在合法频段间来回穿梭,如同潜行者踩着规则边缘行走。

“这就是他们用来隐藏指令的方式。”画外音冷静陈述,“而我们发现的,不是一个漏洞,是一套被默许运行的操作逻辑。”

林晚看完成片,只提了一个修改意见:在结尾加上那张备案截图,不加任何修饰,原样呈现。

“他们会说这是伪造。”苏悦说。

“那就让他们去查。”林婉声回,“市信息资源统筹办公室的审批编号清清楚楚,赵铭的名字不在文件里,但他担任顾问的事实,公开可查。”

视频封面上最终写着一行字:**我们揭露的不是阴谋,是已经被允许存在的事实。**

中午十一点五十五分,联盟官方账号同步推送系列内容。技术白皮书摘要、短视频解读、专家连线预告依次发布。两分钟后,热搜词条#城市信号背后的行为指纹#悄然爬升。

十二点整,直播开始。

林晚坐在镜头前,穿着简洁的浅灰衬衫,发尾微卷,神情平静。主持人提问刚落,她便调出第一张图:“很多人问我们有没有权限查看市政基站数据。答案是,我们没有。但我们能检测异常响应。就像你家门锁没坏,可有人拿着复制钥匙频繁进出,你会不会怀疑钥匙清单被人动过?”

弹幕起初夹杂质疑:“演得挺像”“又是受害者的反击叙事”。

她不回避,继续展示跨节点激活热力图:“这七个区域的伪装信号,都在凌晨一点至三点之间启动,切换节奏一致,延迟特征相同。它们模仿的是市政维护程序,但真正的维护不会在同一时段覆盖如此广的范围。”

有观众开始回复:“等等,这么说这些信号根本不像例行检查?”

“不像。”林晚接话,“它更像一次测试——确认这套伪装机制能否避开常规监控。”

此时水军动作明显加快。大量账号集中刷屏:“动机不纯”“趁机炒作”“要求彻查资金来源”。系统预警提示连续弹出。

苏悦立即启动预案。AI过滤器自动屏蔽重复发言,人工小组针对高影响力评论逐一回应,并附上原始数据截图。一条置顶回复写道:“所有分析基于公开通信协议标准,欢迎同行复现验证。”

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八十万。

一位网友提问:“如果真如你说的,有人能在协议层埋下放行逻辑,那岂不是意味着整个系统都可能被渗透?”

林晚点头:“所以我们要追问的,不只是谁发送了这些信号,更是谁批准了这种操作模式的存在。”她调出最后一张图,“这份备案文件显示,含有自动降权处理功能的协议变体,曾在去年智慧城市项目中通过审核。审批单位为市信息资源统筹办公室。”

弹幕瞬间安静了几秒。

随即出现:“卧槽,这不是赵铭挂名的那个部门?”

“他不是只当顾问吗?”

“顾问就能影响审批?还是背后还有别的身份?”

林晚没有进一步点名,只说:“我们不要答案,我们要一个公开核查的机会。技术不该成为少数人掩护行为的工具。”

直播结束前十分钟,正向评论占比已升至百分之五十四。社交媒体整体声量监测图上,代表质疑的红色曲线持续下滑,蓝色代表理性讨论的比例稳步上扬。

林晚摘下耳麦,喝了一口凉透的茶。窗外天色微亮,城市逐渐苏醒。她没有起身,而是打开内部通讯,接通苏悦。

“准备第二波推文。”她说,“重点突出‘行为惯性识别’这项技术的公共价值——不仅能用于基站防护,也能应用在交通调度、应急通信等领域。我们要让人记住的,不是我们在反击,而是我们带来了什么。”

苏悦应下,转身去安排。

林晚调回主控屏,目光落在调查小组的实时坐标界面上。陈岩的位置标记仍在移动,昨夜发现的冷链车路线与变电站信号源交叉分析已完成,初步圈定三个可疑物流中转点。

她手指悬停在加密通讯请求按钮上方,正要点击,耳机里传来苏悦的声音:“第一批转载媒体开始跟进报道,有两家主流科技频道表示愿意做深度追踪。”

林晚收回手指,轻点返回键,将调查任务暂时压后。舆论战场尚未稳固,此刻转移重心只会前功尽弃。

她重新接入舆情监控面板,刷新频率调至每十秒一次。正向声量持续攀升,目前已达百分之六十七。几个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意见领袖开始转发技术解析帖,并附评语:“细节经得起推敲,建议有关部门回应。”

林晚靠向椅背,闭眼三秒,再睁眼时已恢复清明。她打开日志记录,输入今日阶段性结论:**公众认知正在重构,信任回收初见成效。下一步,需借势推动独立审查提议落地。**

苏悦敲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稿:“这是拟好的联名倡议书草稿,邀请五位业内技术人共同署名,呼吁成立第三方核查小组。”

林晚接过快速浏览,末尾名单中有两个熟悉的名字——曾被赵铭排挤出局的老工程师,还有当年因揭发数据造假被封杀的记者。

“联系他们了吗?”

“试过了,一个立刻答应,另一个说要看具体内容,但没拒绝。”

“那就把直播录像剪一段给他,三十秒,只留他关心的部分。”

苏悦记下,转身要走。

林晚叫住她:“等一下。”

她盯着屏幕右下角的一条异常反馈——某境外托管公司的Ip地址,在过去十分钟内多次尝试访问联盟公开接口,虽未成功,但请求模式与早前水军攻击高度相似。

“告诉技术组,别只盯着内部模型。”她低声说,“有人在外面等着看我们松懈。”

苏悦点头离开。

林晚重新戴上耳机,手指再次移向加密通讯键。这一次,她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