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1138章 危机升级,势力阴谋再暴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38章 危机升级,势力阴谋再暴露

系统提示音响起的瞬间,林晚的手指已经悬在主控台的紧急切断键上方。那行字还挂在通讯流中央——“周三的任务取消,所有节点转入静默”——像一根钉进神经的针。

她没有动,只是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戳。消息推送时间为03:17:48,而联盟内部防火墙的日志显示,该信息绕过三层过滤机制,直接注入核心调度频道。不是入侵,是通行。

这意味着对方不仅掌握行动代号,还清楚系统的权限路径。

“断外联。”她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整个指挥中心的键盘声戛然而止,“除科研室与调查组专用信道外,关闭所有对外接口。启用离线模式。”

指令下达后三分钟,科研团队确认系统底层存在未登记的协议桥接模块,伪装成日志归档服务长期潜伏。林晚调出进程树图谱,那个模块的调用频率极低,每次激活仅持续0.6秒,传输数据量不超过2Kb。它不窃取信息,只传递状态反馈——告诉外面,谁在查什么。

真正的泄露,从那时就开始了。

她站起身,走向会议室。脚步落地很轻,但每一步都压着节奏。调查小组和科研骨干已在里面等她,所有人手机集中收缴,终端设备全部断网。她扫视一圈,在一名技术员身上停顿了一瞬。

那人叫陈远,负责上周攻防模拟的数据建模。此刻他坐在角落,左手无意识地摩挲右手腕内侧,那是可穿戴监测设备佩戴的位置。他的目光落在桌面,听到林晚进门时才抬起来,眼神交接不到两秒,便转向旁边的空椅子。

林晚坐下,没说话。会议开始前的三十秒,她闭了闭眼,集中精神。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视线对上的刹那,陈远的瞳孔微缩,像是被强光刺到。而在林晚的感知中,他的脑海并未浮现谎言或逃避,而是某种被强行压制的画面——一段不断闪回的十六位字符组合,格式与此前水军支付日志中的加密协议完全一致。

但她没看到恐惧,也没看到愧疚。那更像是……一段被反复播放的指令,嵌在思维深处,不受控制地循环。

她收回目光,心跳比平时快了几拍。

“b-7仓库的情报是怎么暴露的?”她问,语气平静,“我们锁定目标不过六小时,对方就做出了全局规避反应。他们不只是知道任务内容,还知道我们的决策流程。”

没人回答。

“周培安的审讯记录走的是加密专线,仅有在场四人知情。数据扫描由无人机完成,原始热力图未经任何公网传输。唯一可能的漏洞,是内部人员的操作痕迹被反向追踪。”

她看向陈远:“你昨晚提交的模型修正参数,为什么使用非标端口进行本地同步?”

陈远愣了一下,像是没料到问题会落在这个细节上。“我……临时调整了计算资源分配,怕影响主系统负载。”

“那你应该走备用调度通道。”林晚打断,“而不是私自开启一个已被标记为高风险的接口。”

会议室里的空气沉了下来。

林晚没有继续追问,而是转向科研组长:“调陈远过去七十二小时的生物监测数据,重点看夜间脑波活动。我要知道他有没有接收过异常频段的外部信号。”

科研组长皱眉:“你是说……神经诱导?”

“有人能让我们的人在清醒状态下执行指令而不自知。”她说,“他们不用黑客手段,因为他们找到了更隐蔽的载体——人本身。”

命令下达后,指挥中心进入半封锁状态。所有高权限岗位人员暂停现场值守,改由双人轮岗监控。林晚回到主控区,屏幕上正滚动着新一轮警报:三条备用数据链同时出现延迟波动,攻击流量虽小,但精准卡在系统切换间隙发起冲击。

这不是试探,是施压。

她拨通科研室电话:“之前研发的动态行为指纹库,能不能用来识别这种低频渗透?”

“可以,但需要时间训练模型。”那边回应,“我们现在手里只有五组高置信度样本。”

“加上这条。”她把最新一次攻击包导出,“这是他们第三次用同样的节奏发起干扰,每次间隔两小时零七分钟。这不是随机攻击,是计时器。”

通话结束,她转身走向隔离审讯区。周培安被转移到高级羁押室,双手铐在桌下固定环中,神情疲惫但清醒。

“你说你只是按邮件指令做事。”林晚站在玻璃前,“那封邮件的服务器地址跳转了多少层?”

“我不知道具体数字。”他摇头,“但我注意到一件事——每次登录邮箱,页面加载时会出现短暂的蓝屏闪烁,像是某种认证过程。”

“多久?”

“不到一秒。但我连续三次都看到了,位置在屏幕左上角。”

林晚记下这个细节。普通暗网邮箱不会出现固定位置的视觉异常,那更像是一种生物识别反馈——比如视网膜扫描完成后给出的确认提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指令并非完全匿名下发,而是通过特定生理特征验证接收者身份。他们筛选执行者,就像筛选机器零件。

她回到指挥中心时,科研团队刚完成陈远的脑波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两个晚上,他在凌晨一点至一点二十分之间,多次接收到频率为17.3hz的低频脉冲信号,持续时间平均48秒。这种波段不属于任何已知通信标准,但在实验室环境中曾被用于诱发浅层意识同步。

“他被人远程‘写入’了指令。”科研组长低声说,“可能通过空调通风口的微型发射装置,或者某个伪装成办公设备的信号源。”

林晚看着名单上那一长串待排查设备编号,忽然问:“他今天来的时候,戴的是哪款耳机?”

“骨传导式,公司统一配发的型号。”

“全部回收。”她下令,“从今天起,所有进入指挥区的电子设备必须经过电磁屏蔽检测。另外,通知净网行动组,启动第一阶段心理筛查,优先检查近期有异常睡眠记录的成员。”

话音落下,主屏突然跳出一条新警报。

市场舆情监测系统捕捉到一个匿名帖,发布于十分钟前,标题是《某地下组织正在策划非法突袭》,文中模糊提及“港口废弃设施”“夜间行动”“高科技装备”等关键词。虽然没有点名,但时间线和地点描述与联盟计划高度吻合。

林晚盯着那行文字,手指缓缓收紧。

他们不是偶然发现的。

他们是故意放出来的。

目的不是阻止行动,而是逼联盟自乱阵脚——要么提前出击暴露底牌,要么内部清查引发猜忌。

她站起身,走到大厅中央。

“所有人听好。”她的声音穿过寂静的空间,“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比预想严重。敌人不仅有能力渗透系统,还能操控人的意识。但我们也有他们的破绽——他们太急了。”

她环视众人:“他们本可以继续隐藏,但他们选择了反扑。说明b-7的情报触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我们没错,错的是他们以为我们不敢追。”

她打开通讯面板,输入一串指令。

“从现在起,所有对外行动暂停。封锁b-7周边监控节点,但不再主动接近。我要让他们相信,我们退了。”

然后她低声补充:“实际上,我们要换一种方式进去。”

她说完,走向自己的工作站,调出一份加密文件。那是尚未测试完成的反制程序原型,基于行为指纹库构建的逆向追踪逻辑。只要对方再次发动攻击,系统就能顺着协议特征反向定位源头。

前提是,他们还得再出手一次。

而她知道,他们一定会。

因为这场博弈里,先沉不住气的,从来都不是她。

她将程序载入待命队列,指尖停留在启动键上方。

窗外天色渐亮,第一缕光线照在她的侧脸上,映出一道清晰的轮廓。

她眨了下眼,目光重新落回屏幕。

那里,一个新的连接请求刚刚浮现,来自一个从未登记过的内网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