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重建精神家园笔记 > 第282章 三易系统:π分形数学框架解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2章 三易系统:π分形数学框架解析

(一个用离散数学重构的符号宇宙模型)

π\/4层:原子根基——阴阳二元与爻变规则

(这一层是系统的“种子”,所有复杂性的起点)

1. 信息原子 (0\/1):

系统最底层的基石就俩符号:阴爻 (0) 和阳爻 (1)。这就像计算机的比特,或者dNA的碱基对——非此即彼,不可再分。

(推演痕迹:从“一生二”的哲学起点切入,映射到现代信息论的“最小信息单元”)

2. 最小规则 (爻变):

唯一的基础操作是 “位翻转”:把某个位置的爻从0变1,或1变0。

(推演痕迹:既然爻是原子符号,操作它的最小动作就是翻转——这是“规则最小化”的必然选择)

π\/2层:结构生长——64卦态空间与循环约束

(这一层如同“树干”,把原子组合成稳定结构)

1. 64态空间 (离散宇宙):

6个爻位排列组合,自然生成 64种唯一状态(2?=64)。这不是随便定的数——

- 够用:64态能编码基础事件(如“6个开关的所有可能状态”);

- 可控:数量有限可遍历,不像无限系统难以把握;

- 结构化:所有状态构成一个 6维布尔超立方体,每个卦是顶点,爻变是连接顶点的边。

(推演痕迹:从二进制空间维度推算——6维是“有限复杂度”与“表达能力”的平衡点)

2. 循环群锚定 (变化不失控):

引入 连山易8阶循环群 (c?) 作为“变化轨道”:

- 8个基础卦(如八卦)按固定顺序循环变换(如乾→兑→离→震…→坤→乾);

- 任何操作(包括爻变)最终被约束在这个闭环内——跑不出64卦的边界。

(推演痕迹:为避免“64x64x6=种变化”的混乱,用群论的“封闭性”给变化装上护栏)

3π\/4层:操作接口——规则复用与领域隔离

(这一层是“枝叶”,让结构能应对外界输入)

1. 规则引擎 (爻变即指令):

“翻转第k爻”就是最基础的 机器指令(如“翻转位3”)。

- 复杂操作?组合就行:

- 翻转爻1+翻转爻3 = 同时改变两个属性;

- 循环执行翻转 = 周期性操作。

(推演痕迹:拒绝定义“64x64种复杂规则”——像计算机用“ANd\/oR\/Not”组合出一切逻辑)

2. 筮法接口 (随机数驱动):

占筮“分二挂一”的本质是 分层随机算法:

输入:物理熵源(如放射性衰变)

步骤:

1. 分二 → 模拟量子叠加(分裂状态)

2. 挂一 → 模拟测量坍缩(随机选择)

输出:卦象编号(0-63)

(推演痕迹:将神秘操作转化为“利用物理随机性的状态生成器”,贴合量子隐喻但无需强证)

3. 领域网关 (语境标签):

用 关键卦作“领域标识符” 解决跨场景混淆:

- 开头是 坎卦? → 后续符号按 数学规则 解读(如坎→乾→兑 = “3+5”);

- 开头是 离卦? → 后续按 语言规则 组合(如离→乾→坤 = “我们”);

- 开头是 震卦? → 启动 物理公式 模式(如震→乾→巽 = “F=ma”)。

(推演痕迹:受编程语言“关键字”启发——用前缀卦声明后续语义空间)

π分形的核心逻辑:自相似性

(为什么是π分形?因为每层都复刻相同的“生成逻辑”)

1. 原子层 (π\/4):

0\/1 是符号原子 → 爻变 是规则原子

2. 结构层 (π\/2):

64卦 是符号分子 → 循环群 是规则框架

3. 接口层 (3π\/4):

筮法\/领域标签 是应用协议 → 组合复用 是规则引擎

每一层都在重复:用更小的单元组合出更大结构,再用新规则约束其演化——就像树枝分叉,分形自相似。

价值总结:为何这个框架成立?

1. 极简起点:

仅靠 0\/1+位翻转 两个基础元件,符合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2. 数学自洽:

64卦空间是有限域,循环群是紧致结构——所有操作可计算、可验证。

3. 接口开放:

通过领域标签和随机输入,既能对接物理世界(筮法),又能表达抽象概念(数学\/语言)。

4. 分形控制复杂度:

分层隔离让每层只需处理本级任务——记住64个符号比背无限规则容易得多。

(最终隐喻:三易系统像一棵树——

树根是0\/1(π\/4),

树干是64卦+循环群(π\/2),

枝叶是领域接口(3π\/4)。

而分形生长逻辑,就是连接根与叶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