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之所以会对拉拢朱粲之事反应如此之大,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个朱粲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和名声实在是太差了。
因为朱粲吃人。
大业十一年十二月,朱粲聚众作乱,号称“可达寒贼”,他自己则自称“迦楼罗王”,拥有部众十万多人。
之后,他率兵在荆州、沔阳一带转战抢掠,每攻破一个州县,便大肆劫掠城中的粮食,若是粮食不够,便烹煮城中的妇人和孩童为食。
他曾经亲口跟自己的部将说过:“天下间没有比人肉更美味的食物了,只要城中还有人,又何必因为粮食的问题发愁呢!”
甚至哪怕是军中明明不缺粮食,他也要派兵去各个州县强征当地的妇人和孩童,将他们掳到军中充作备用军粮。
因此,朱粲兵马所到之处,几乎都是方圆百里无人烟。
如此行径,很难不让天下人为之愤慨,不少人更是将其视作飘荡在人世间的恶鬼。
李渊担心自己若是派使者去拉拢这种食人恶魔, 天下人会如何看待自己,又会怎么看待大唐。
李建成看出了父皇的迟疑,也猜到了他迟疑的原因,便继续苦口婆心劝说道:
“父皇,朱粲此人以妇孺为食,确实是有悖人伦,引得天下人深恶痛绝。
可如今萧铣已经归降隋朝,若是朱粲再归降隋朝或者被隋军击败,巴蜀将门户大开。
一旦隋军逆流而上,染指巴蜀,则巴蜀危矣!
因此,儿臣觉得,与其坐观隋朝灭掉朱粲,不如将他收为己用,让他充作巴蜀的屏障,阻止荆襄隋军的西进。
至于父皇担心拉拢朱粲会坏了大唐名声,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父皇完全在朱粲归唐之后,不断派人渗透到他的军中,逐渐将其架空,逼得其不得不入朝为官。
待一切尘埃落定之后,父皇再随便找个罪名将其处死,也算是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了。”
听完李建成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李渊沉思了许久,最终还是缓缓点了点头道:
“皇儿说得也不无道理,既然如此,朕就派散骑常侍段确去劝降和拉拢这个朱粲吧。”
听到父皇采纳了自己的第一条计策,李建成不由精神一振,当即又说出了他的第二条计策:
“其二,便是派人去洛阳跟隋朝求和,两国约定两年或者三年内不动刀兵,尽可能给我们大唐争取到更多招募和操练兵马的时间给。”
李渊听完之后眉头皱得更深了:
“如今隋朝形势大好,而我们大唐最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时间去招募和操练兵马,秦昇和他的那些谋士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又怎么可能会轻易答应我们的求和呢?”
李建成既然能跟李渊提出向隋朝求和的建议,自然也早就想到了隋朝那边未必会轻易同意他们的求和,因此早就在心中想好了应对之策:
“父皇明鉴,如今隋朝刚夺回江淮、江南和荆襄三地不久,三地皆是幅员辽阔,人心未定,隋朝自己也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和整合这些刚夺回不久的地盘。
因此,在儿臣看来,隋朝未必没有与我们大唐休兵罢战、休养生息的念头,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契机罢了。
如此父皇主动派使者去洛阳求和,无疑就是给隋朝提供了一个他们所需要的契机,儿臣想他们一定很愿意坐下来跟我们的使者好好谈谈两国休战言和之事。”
李渊听完再一次陷入了沉默,过了许久才长叹一口气道:
“只怕即使隋朝朝廷有心跟我们大唐罢兵言和,也会因为顾忌汹汹民意,不敢轻易松这个口。”
李建成同样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当即继续进言道:
“父皇,只要我们大唐能许给隋朝一些好处,让他们以此来堵住其他臣民的口,他们未必不能接受我们大唐的求和。”
听到这里,李渊的面色肉眼可见地沉了沉。
因为他心中很清楚,所谓许给隋朝好处,无非就是割地、赔钱或者送粮,不论是哪一样,都能让他感受到道难以言状的耻辱。
如此一来,与其说是向隋朝求和,倒不如说是他们大唐在向隋朝乞和。
但一想到大唐眼下的处境,他还是强忍着内心的屈辱,沉声问道:
“皇儿打算许给隋朝什么好处?”
李建成看着李渊,迟疑了片刻,还是缓缓开口道:
“父皇不妨考虑将河西之地割让给隋朝……”
“不行,这绝对不行!”
听到李建成竟然劝自己将河西割让给隋朝,李渊面色陡然大变,想都不想便一口拒绝。
要知道,河西虽然土地贫瘠,每年都需要朝廷从关中征调大量的钱粮过去维持,但那里却有着好几处对大唐极为重要的马场。
若是失去了河西之地,意味着他们大唐将失去大量优质战马的来源,将来如何还能维持住他们的骑兵。
因此,大唐绝不能失去河西,就如同隋朝绝不能失去河北。
李建成听完却是一阵苦笑,随后便跟李渊解释起自己劝父皇割让河西的原因:
“父皇,如今整个河套之地完全落入隋朝手中,他们随时可以从河套出兵,截断河西与关中之间的联系,到时候我们大唐一样保不住河西之地。
况且,以我们大唐如今的国力和国库中的钱粮,已经很难再维持之前那般规模的骑兵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秦昇麾下有多支精锐骑兵,父皇觉得即便是我们大唐用河西的战马全力发展骑兵,便能跟秦昇的那些精锐骑兵相抗衡吗?”
李渊再一次陷入了沉默,但神色的阴晴不定昭示着他此刻内心同样发生了动摇。
毕竟李建成的话虽然说得不好听,却也是血淋淋的现实。
即他们大唐很难保得住河西,即使保住了也没有足够的国力再去大规模发展骑兵,即使大规模发展了骑兵也未必是秦昇麾下那些精锐骑兵的对手。
这么一想,似乎河西之地也不是不能割让。
想到此处,李渊只能无奈长叹一口气,语气异常疲惫问李建成道:
“若是朕准许派使者去洛阳跟隋朝议和,你觉得该派何人为使?”
听到李渊问自己要派何人为使,李建成却突然重重一拜:
“若是父皇信得过儿臣,儿臣愿往!”
李渊瞬间怔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