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大衍神医 > 第363章 他转身时,正好对上李君兰的目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3章 他转身时,正好对上李君兰的目光。

四点半的阳光,透过杨杨澜生诊室的落地窗,如碎金般洒落在水磨石地板上,交织成一片斑驳的光影。杨澜生与管芳正对着电脑,专注地整理着病案。

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辨证记录如同一群忙碌的小蚂蚁,在白色的背景上爬行。然而,就在这看似平凡的画面中,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闯入了他们的视野——李君兰,她静静地站在门口,宛如一幅精美的画作,但表情显得有点凝重。

李君兰身着浅灰色的女式西装,剪裁得体,线条流畅,将她的身材衬托得越发挺拔修长。搭配的半高跟皮鞋,既显得优雅大方,又不失稳重。她手中紧握着一个红色的笔记本,仿佛那是她的宝贝一般,而那枚绿色的指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如同她本人一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李副院长。”管芳立刻站起身,她在李君兰领导的科室工作了两年多,最懂这位领导的脾性,但凡这副装扮上门和郑重的神色,必是有要事相商。她朝杨澜生递了个眼色,拿起桌上的病历夹,“我去药库核对下新进的药材,您二位聊。”

门被轻轻带上,留下一室安静的艾草香。李君兰走到诊桌旁,目光掠过上面摊开的《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指尖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那一页轻轻顿了顿,才在杨澜生对面的木椅上坐下。她落座时腰板挺得笔直,膝盖并拢成优雅的角度,连放下手包的动作都透着从容,仿佛不是在诊室谈事,而是在参加一场重要的学术论坛。

“澜生,我刚从蒋书记办公室过来。”她接过杨澜生递来的青瓷茶杯,指尖触到杯壁的温热时,睫毛微微颤了颤,“她和丁部长正式跟我谈了,医院党组书记的位置,定了由我来担任。”

杨澜生握着茶壶的手顿了顿。贺天林被免职判刑后,书记的位置空了大半年,疫情期间人心惶惶,这事便搁置下来。如今疫情趋缓,人事调整确实该提上日程了,当然也对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是有好处的。“恭喜李书记了。”他看着她眼底的波澜,知道这声“恭喜”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何衍忠接我的常务副院长。”李君兰轻抿了一口茶,那茶香袅袅,如轻烟般在她鼻尖缭绕。这茶香似乎让她那总是锐利的双眼也变得柔和了些许,就像被晨雾轻抚过的山峦,多了几分朦胧的美感。

她接着说道:“蒋书记特别嘱咐我,以后要多听听你的建议。她说,在中医发展这块,你比我们都看得更透彻。”说这话时,李君兰的目光若有似无地落在杨澜生的脸上,那眼神中似乎蕴含着一种别样的意味。

杨澜生自然察觉到了这丝异样,他心里明白,李君兰此刻正怀疑着他和蒋迪之间的关系。毕竟,李君兰刚刚已经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她对自己的感情——只要有机会,她就愿意和他在一起。这不仅是爱情,更是一种信任,以及对未来能够携手共进的期许。

“呵呵,蒋书记过誉了。”杨澜生放下茶壶,平静地说道,然后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根据去年省中医工作会议的材料整理的《区域中医发展现状分析》,正想找机会给您看看。您看这里——”他指着其中一组数据,“咱们市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只占总量的18%,但门诊量却占32%,说明老百姓还是信任中医的,可是住院什么的与西医的区别不大,不能体现中医真正的特色,这和软硬件都有关系。”

李君兰接过文件,指尖划过“人才断层”几个字,眉头轻轻蹙起:“这也是我最头疼的。老专家们年纪大了,年轻医生留不住,去年引进的三个中医硕士,走了两个,都嫌咱们县平台小。”她抬眼时,目光里带着难得的恳切,“你觉得,问题到底出在哪?”

“缺的不是平台,是土壤。”杨澜生起身走到药柜前,拿起一味当归,“就像这药材,光有种子不行,得有合适的温度、湿度,还得有人浇水施肥。年轻医生需要的,是能放手实践的机会,是老专家手把手的带教,是看到中医能当事业干的希望,是中医院能够成为他们发展的平台。”

他转身时,正好对上李君兰的目光。她的眼神亮得像淬了光,那是找到症结时才有的清明:“所以研究中心的‘师承制’必须抓紧落地。让张景岳他们几位老主任的手艺,得像传家宝一样,手把手交到年轻人手里。”

“不止师承。”杨澜生翻开另一份文件,“国家刚出台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里提到,要‘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咱们可以搞‘中医下沉’,让专家定期去乡镇卫生院坐诊,既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也能让年轻医生跟着见世面。也要向上联合,让咱们医院的中医梯队能够与国家一些重点专科在专业上真正地同步,这样才能形成区域性的优势。”

李君兰的指尖在文件上快速移动,忽然笑了:“你这思路,跟蒋书记不谋而合。她昨天还说,要把咱们县打造成‘中医药强县’,就得让中医从医院走进千家万户,像种庄稼一样,遍地开花,又要让团队的思维、见识与国家水平看齐。”

阳光从窗棂移到两人之间的茶几上,茶杯里的碧螺春舒展着,茶香与艾草香缠在一起,生出一种沉静的暖意。杨澜生看着李君兰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这位向来以干练着称的女领导,此刻竟有种独特的柔和——就像上好的宣纸,既能承载浓墨重彩的规划,也能容下细致入微的考量。

“但资金是道坎。”李君兰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建师承工作室、搞下沉坐诊,你所讲的中药质量保证,哪样都得花钱。医院的账上,疫情期间亏空不小。”

“可以‘借船出海’。”杨澜生想起蒋迪提过的中医药产业试点,“蒋书记不是说要搞中药材产业链吗?咱们可以跟种植基地合作,让他们捐一部分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医院则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算是‘医企共建’。就像老中医带徒弟,总得有药铺给搭个台子。”

李君兰眼睛一亮,伸手在文件上重重一点:“这个主意好!我明天就去找农村农业局的人对接。对了,还有医保政策的问题,很多中医适宜技术报销比例太低,老百姓宁愿去输液,也不愿意扎针灸,这块也得推动调整,这一点蒋书记说了,国家会有政策出台的。”

“我跟省中医大的教授聊过,”杨澜生补充道,“他们正在做‘中医适宜技术成本效益分析’,数据出来后,咱们可以拿着提前去跟医保局谈。治病就像打仗,得有弹药,政策就是咱们的弹药。”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人才培养聊到政策落地,从硬件建设说到文化传承,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漫过窗台,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地上几乎交叠在一起。李君兰说到激动处,伸手想去翻桌上的文件,指尖却不小心碰到了杨澜生的手。

那触感像电流般轻轻一麻。杨澜生的手指骨节分明,带着常年握学习技术和操作的薄茧;李君兰的指尖微凉,却透着沉稳的力量。两人都愣了一下,没有立刻抽回手,诊室里的茶香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只剩下窗外归鸟的轻啼。

“澜生,我要是能和管芳一样,天天和你在一起就好了。”李君兰先回过神,指尖微微蜷起,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却依旧保持着镇定,“我为什么现在才明白,两个人的日子是应该像你彭悦那样过的,同事之间,是应该像你和管芳一样思想水平是同步的。”

“呵呵,时代赋予你的使命更重。”杨澜生的声音加重了一些,将她的手紧紧地握住,目光落在窗外的玉兰树上,“其实咱们聊的这些,说到底就一个核心——让中医能治病、能留人、能发展。就像这棵树,得把根扎深了,才能扛住风雨,这要突出在医院的管理上。”

李君兰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夕阳下的玉兰树枝繁叶茂,去年疫情期间被冻伤的枝桠,此刻已经冒出了新绿。“有你在,这根一定能扎深。”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以前总觉得中医发展是爬坡,现在才明白,只要方向对了,一步一个脚印,总能爬到山顶。”

她起身告辞时,笔记本上的扣子轻轻撞在门框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明天上午任命下达后,就开班子扩大会,讨论新班子任职后的工作规划,你务必参加。”走到门口,她忽然回头,眼里的笑意像揉碎的星光,“蒋书记说,你的建议,比任何汇报材料都管用。”

门被带上时,杨澜生才发现自己的手心竟有些发烫。他端起李君兰没喝完的茶杯,茶香依旧醇厚,杯沿上还留着淡淡的唇印。窗外的夕阳正慢慢沉入远山,把国医堂的飞檐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仿佛在为这场关乎中医未来的谈话,镀上了一层希望的金边。

他想起刚才两人交握的手,想起她谈论发展规划时眼里的光,忽然觉得,中医的振兴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无数双手握在一起的力量——就像这诊室里的艾草与茶香,看似不同,却能在岁月里融合成最动人的味道,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医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