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西凤烈 > 第166章 战争准备(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爆炸武器也进行了技术升级。

大量使用铸铁壳体,用铸铁铸造薄壁球形或桶形弹壳替代陶罐,壳体预制破片槽纹,大幅增加有效杀伤破片。

使用高威力配方且经过颗粒化处理的主装药,提升爆轰能力。

统一制造药捻的芯药配比、直径,再用多层纸涂蜡包覆,标记固定尺寸用以测算延时燃烧的时间,战时再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裁切、安装,固定长度的捻子对应特定时间,对延时进行了精准的控制,引信中还特别加入了金属丝用来防潮。

除此之外,还大量制造了升级版的火箭。除了使用颗粒化火药大幅提高了推进效率,增加了射程外,还精确设计制造尾杆长度、重量、角度和箭羽尺寸,优化了飞行稳定性。

点火药也更高效和可靠了。制备了高硝低硫的精细粉状药作为引燃药,替代了直接用主装药引火。

药捻子也进行了优化。参照火药颗粒化的干燥和筛选工艺,标准化药捻制造,确保燃烧速度和均匀性。外层涂蜡、油纸包裹,防水性更好。

火石点火的机械结构也得到了强化,青铜卡扣标准化,石英燧石切割标准化,撞击式燧石打火装置触发药捻。

如此一来,弹药的破甲率也大大提高。经测试,改进后的燧发贰型八十步内能击穿西夏瘊子甲。

新型号的掷弹筒也改用了用水压机冷锻的锻铁无缝管,配备尾翼稳定爆破弹,曲射的射程可达二百步。

除了高爆弹外,掷弹筒还可以发射内填硫磺和镁粉的爆震弹,特别是夜战时,可使敌人短暂致盲。

新设计的大口径虎蹲炮,采用熟铁内衬加竹篾抗爆层的复合炮管,配备霰弹、毒烟弹,一百步内火力覆盖,摧毁骑兵集群没问题,一发就能覆盖方圆十步左右。

还有一些古怪玩意,胡安没好意思详细介绍,只是含糊道:“除了手雷,掷弹筒和虎蹲炮还专门配备了一些迷眼睛、呛喉咙的特种弹药,用单独的颜色标记,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嗯……大概就是这样了!”

他没说的是,除了眯眼睛、呛喉咙的生石灰,弹体内还可以放入瘟疫死鼠粉末,不仅可以污染水源,甚至可以派特种部队摸进敌人军营,制造战场瘟疫。

其他还有各种小玩意,比如折叠铁丝网拒马,淬了蛇毒的竹签、踩踏触发的反骑兵地雷,刘錡比较喜欢的是那款蜂巢式神火木鸦,受前世火力恐惧症的影响,对这种能进行覆盖打击的火器尤为喜爱。

特别是在刘錡取消了之前的艺术造型,把箭体改成了流线型后,在火药助推器的加持下,平地仰射的载弹射程居然能达到了二百二十步。如果在高地顺风俯射,还能射得更远。

除此之外,刘錡经过再三考虑,还是重新启用了本来已经打算淘汰了的神臂弓。

毕竟在富平、泾州的实战检验中,因射程不足给西军带来的损失是惨痛的。

不过,刘錡还是指示装备部对神臂弓进行了改装,可到底是改成克敌弓,还是改成马黄弩,刘錡纠结了好久。

历史上,克敌弓由韩世忠从神臂弓改进而来,延长了弩臂,缩短了箭身,采用偏架结构,箭簇为四尖铁翎,淬以毒药,弓力强大,射程超远,可达三百六十步,一百八十步可轻松贯穿铁浮屠铁甲。就是射速太低,一分钟只能发一箭,最多二箭。

而马黄弩则是由杨存中设计,在克敌弓基础上改进,简化了弩机,将克敌弓山桑木加檀木的复合弓身改为全木结构的木檐,大大降低了工艺复杂度 。调整了弩臂与踏镫的比例,减轻了张弦所需的体力消耗。采用铜制“马面牙发”机关,缩短了击发间隔,射速达克敌弓三倍,所谓“彼一矢未竟而此三发矣”,实战中每分钟可发射三箭以上。

到底要射程还是射速?刘錡取舍了好久。最后还是定下用克敌弓方案。

毕竟马黄弩性能和火枪差不多,克敌弓虽然射速较慢,配合火枪也能形成梯次火力打击。

因此,刘錡对部队进行了扩编,每个军增配了一千人的强弩军,专门用来对付重甲骑兵。

只不过,因克敌弓工艺繁杂,产量不高,实际上强弩军暂时还做不到满员齐配。

除了武器装备,后勤部的压力也很大。这不,刚视察完装备部,李椿年和常同便联袂而来,向刘錡诉起了苦。

刘錡摆了摆手,止住了他们的唠叨,径直问道:“如今,府库存粮多少?”

李椿年毫不犹豫地回道:“目前,我西军实际控制的辖区内,主要有四大屯粮地。太原府的州仓加常平仓,屯粮70万石;汾州的县仓和转般仓,屯粮45万石;延安府的延州仓和边防仓,屯粮40万石;平凉府的镇戎军仓,屯粮25万石。算起来,年屯粮180万石。”

刘錡皱眉问道:“只囤有一年余粮吗?”

李椿年回道:“近年流民大量涌入我辖区,粮食耗费巨大,好在农事顺利,产量尚可,各地粮仓能维持住当年囤积计划已属不易。”

刘錡道:“此番进军西夏,所需粮耗几何?”

李椿年从布袋里掏出算盘,噼里啪啦一顿操作,手指拨打算珠快如闪电,口中还念念有词:“按之前大帅计划的出兵规模,20万步军、10万骑军、20万民夫,就打50万人,10万匹马,打上半年,不算损耗,最低也要……135万石粮食,和300万方草料。”

刘錡神色一动:“如此算来,一年屯粮多多有余?”

常同接过话去,回道:“大帅,仲永兄这只是按人、马日均消耗,算出的一个大概,实际消耗远远不止。”

他接着说道:“首先,转运损耗就高达三成。比如陆运腐坏起码一成、漕运沉没又去了一成、途中遭劫也有风险,大概也要算上一成。如此算来,损耗就得加上40万石粮食和90万方草料,这还是假设一切顺利的情况下……”

李椿年插话道:“如果再遇见下雨、风沙等天气影响行军,或者山路崎岖难行耽误时间,又或者两军相持不下,久攻不克,所需粮草还会更多。”

常同又接口道:““何况,这还没有算进去运输所需骡马的耗费,如此巨量粮草,要保证及时转运,每日起码也要五千车昼夜不停,如此,拉车的骡马起码也要1万匹,粮草又得加上30万方。如果再算上海量的军资辎重……”

李椿年点头,总结道:“一年囤积的粮草勉强够用,但是一点错都不能有。一旦粮道断绝,几十万西军人吃马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