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已经通过会议,要求旗下集团,尤其是实业集团,要学“三星电子”1998年的“逆周期”博弈。
也就是说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扩大产能,和对手打惨烈的价格战,把资金链紧张的对手一个个“逼死”。
惨到什么程度?那就是可以长期“负”利润出货,不是一两个月,是十几个月,甚至几十个月。
逆周期博弈的后果,就是现金流紧张,又贷不到款的企业,会很快资金链断裂,最终被胜利者喝血吃肉。
这种玩法,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效果最佳。
但前提是战争爆发前,储备了足够多的现金流。
不然打到一半,自己也跟着死了,那就属于行业崩盘。胜利者肯定是窥视在旁的金融秃鹫。
你会说金融秃鹫为什么不中间杀入截胡捡便宜,很简单,金融危机的时候,金融秃鹫们的机会太多了。压根不需要冒险进去博弈内卷。这个不行,换下一个就好了。
毕竟中间杀进去,可能也会被胜利方继续“卷”。那时候烧的可就是自己的钱了。
胖东来的玩法,其实并不难理解,那就是“利益均沾”,让员工参与到门店分红。这样他们的服务自然会“上去”,毕竟多劳多得。同时,限制自身利润,把多余的利润,让渡给前来消费的消费者。
这种玩法也是仓储购物的核心玩法。
自然,简惠系的零售门店太多了,导致“改革”需要一步步来。
如果是加盟店,伤害门店老板利益,夏小天谨慎考虑,要求加盟店“自己申请”才会引入新玩法。
实际上这种玩法,是从门店老板口袋里“掏钱”,基本上100%抵触。
所以主要是直营便利店和连锁超市在参与。
还有就是卖智能机等“数码产品”的品牌店:麦玉萍连锁店。这家公司就是简惠集团帮助小麦诺威,酷尔智能和苹果三大公司零售出货建立的。
实际上三巨头也有自己的门店。但对比起简惠集团的“实力”他们铺店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反而是这方面经验丰富的简惠集团,一口气两年铺设了十万多家门店。其中大多数门店,都是“自购”。背靠安居置业的渠道,从全国地产商口袋调拨足够多的“商铺”,并非太大难事。
数码店的高利润,也能让简惠集团开创一个新的赛道。
而麦玉萍三巨头,也可以解约直营店上面的巨大投资。
尤其是今年,全力以赴“开遍全世界”直营店。
这个准备开“全球17万家直销门店”庞大计划,预计平均消耗200万港币一家的成本,需要3400多亿资金,约合美金435亿。
就连商铺昂贵的欧美,也有庞大的计划。
200万港币一个店,第三世界国家,包括国内,基本上都用不了这么多,南洋各国甚至一半都用不到,但欧美发达国家开一家这种“现代简约风”的品牌店,却往往远远不够。要知道麦玉萍可是帮三家实力强劲的智能机代理销售他们的品牌机。除此外,夏家关联的科技公司推出的显卡,芯片等“更换零部件”也会“委托销售”。“小小的一个点里面,实际上是七八个独立大型科技品牌柜台整合在一起的集合”,所以面积小了,压根“施展不开”。哪怕欧美严重虚高的房价,他们在狠狠“杀价”后,还是要直接买下,防止有人看他们生意太好后面捣乱。事实上有“行业内鬼”安居置业在背后张罗购买,基本上很少有房地产公司能“坑”夏家。反而“趁你病要你命”的凶狠砍价,才是常态。偏偏欧美消费人群又是销售的主力军。
至于为什么不改为:“加盟”。就在于,07年募资和储备太多现金流的简惠集团,出现了“钱不知道怎么投资”的局面。与其到处乱投资,不如提前把后来大街小巷都是“手机体验店”的局面,直接亲自打开。
至于亏钱,那基本上不可能亏钱,最大投入就是商铺的购买。这属于“净资产”。最大订单来源就是年轻人对智能机几乎“着魔”的沉迷和不惜代价的采购。
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时候“全线出击”。还不是金融市场持续暴跌的时候,全球楼市也彻底“卖不动了”。
这个局面有点像2020年后的国内楼市。能买的都买了,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当“刚需”消失后。
房地产巨头们就纷纷暴雷。
只不过后来恒大,万科等巨无霸的“雷”现在集中爆发在了“房利美”“房地美”两大地产巨头头顶。
可以说,从去年开始,这两家企业的上市股票和企业债券,就被空头陆陆续续“打爆”。尤其是现在,刺刀见红,谁有空单,谁躺着暴利。
谁有持仓,那就是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了。
除了他们,一样倒霉的还有持有大量次贷打包证券化产品,比如cdo,cdS,mbS等合约的金融巨头。
夏小天熟悉的有汇丰,有花旗银行,还有五大投行。
除此之外,保险巨头还有后来黑人总统花了近两千亿美金,才“救”
过来的保险巨头AIG。这些动不动就有六七千亿美金资产表的巨无霸,全都因为次贷风暴,处于随时都会倒闭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