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巴图虎 > 第789章 正教输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89 章:正教输诚(至元四十二年?基辅大教堂)

基辅大教堂的穹顶在暮色中泛着暗金,主教西里尔在密室来回踱步,手中摩挲着祖传的银十字架。三日前,萧虎的信使送来密信:“冬防兵器短缺,需铜料百斤。” 这分明是试探 —— 教堂钟楼那口 “圣索菲亚钟” 重三百斤,铸于拜占庭时期,是教区的镇堂之宝。

“献钟,便是与蒙古彻底绑定;不献,恐招猜忌。” 西里尔对首席修士伊万道,烛火映着他皱纹里的犹豫。伊万翻开《教区档案》,指着天历三年的记录:“前主教因拒给蒙古兵提供避难所,教堂被焚。” 又取来萧虎颁布的《宗教令》:“将军虽异教,却允我等继续传教,比波兰贵族强多了。”

子夜时分,西里尔在圣像前祷告,忽然见烛火无风自摇,似有启示。他起身对伊万说:“去告诉萧将军,三日后,教堂献钟。” 窗外传来巡夜队的锣声,他知道,这一步踏出,东正教会与虎首堡的命运,便再也分不开了。

献钟那日,教堂广场挤满信众,有人垂泪,有人划十字。萧虎亲自带工匠到场,见那口铜钟悬在钟楼第三层,钟身刻满希腊文祷词,边缘镶着十二颗石榴石(象征十二使徒)。“需先卸钟耳,再分三段熔解。” 铁匠李铁牛仰头道,手中握着特制的 “分钟斧”(刃宽五寸,淬火七日)。

西里尔亲手敲响最后一次钟声,浑厚的钟声响彻基辅,信众齐唱《安魂曲》。卸钟时,教士们站在四周诵经,工匠们则默不作声地搭脚手架,两种声音在广场交织。当钟身触及地面,李铁牛发现钟内藏着一卷羊皮(前主教手写的《圣经》注疏),忙递给西里尔:“此物当留。” 西里尔接过,忽然对工匠们道:“熔钟时,加三勺圣油,愿兵器沾神恩,护佑此城。” 萧虎在旁冷眼旁观,见教士与工匠竟能如此协作,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三日后,军器坊送来首批用钟铜铸成的兵器:二十把短刀,刀柄缠着教堂旧经卷的布页。萧虎挥刀劈向木桩,刀刃嵌入三寸,赞道:“果然是好铜。” 命人送十匹绸缎给教堂:“重铸一口铁钟,虽不如铜钟响,却更耐用。”

献钟后第七日,西里尔让伊万带一份 “欧洲动向” 密报见萧虎。密报用希腊文写就,记着两条关键信息:“波兰国王调集五千援军,藏于喀尔巴阡山”“匈牙利王廷分裂,摄政王与王后各掌一军”。

“这些消息从何而来?” 萧虎盯着伊万,手指敲击案上的虎纹砚台。伊万答:“朝圣者从波兰带回的 —— 他们在教堂告解时,无意中说漏了嘴。” 这并非全是实话 —— 教会在欧洲有十二处 “朝圣驿站”,实为情报点,商人每季度会带回密信,藏在圣像底座的暗格中。

萧虎忽然用蒙语问:“匈牙利王后的兵力有多少?” 伊万一愣,随即用流利的蒙语答:“约三千,多是日耳曼雇佣兵。” 这是他去年偷偷学的,就怕有今日。萧虎起身,取来一幅欧洲地图:“告诉主教,若能再探得波兰援军的粮道,教堂可获免税三年。” 伊万退出时,见案上密报已被萧虎用朱笔圈出 “摄政王与王后不和”,知这条情报最合将军心意。

腊月寒潮来袭,基辅城郊涌来百余饥民,多是从波兰逃来的农奴。他们聚在教堂门口乞讨,有人喊:“上帝若在,为何让我们挨饿?” 西里尔闻讯,立刻请萧虎拨粮五十石,在广场设 “施粥点”。

分发那日,西里尔站在圣像前讲道:“萧将军赐粮,是上帝借他之手行慈爱,你们当守秩序,勿乱抢。” 教士们给每个饥民发 “圣饼”(掺麦麸的黑面饼),同时登记姓名、籍贯 —— 这些信息转头就送到了周显手中。有个瘸腿饥民想多领一份,被教士拦住:“上帝说‘按劳取食’,你若去修河堤,每日可领两份。”

萧虎派赵勇暗中观察,见饥民果然有序,无人闹事,回报:“主教比官差会管民。” 西里尔得知后,让唱诗班教饥民唱《感恩歌》,歌词改了几句:“虎首堡中粮谷丰,蒙主恩赐享太平。” 歌声传到城外,连巡逻的兵卒都跟着哼起来。

正月十五,萧虎应约到教堂偏殿议事,西里尔备了拜占庭式蜜酒(用葡萄与蜂蜜酿造)。“将军若能资助教堂扩建,” 西里尔开门见山,“我等可约束信众,三年内不与波兰教会往来。” 这是要切断本地信徒与欧洲教区的联系,彻底依附虎首堡。

萧虎转动着酒杯:“扩建可以,但需加一间‘译经室’,将《圣经》译成蒙文。” 西里尔心头一紧 —— 这是要渗透教会,却只能应承:“可,但需由我教区修士翻译。” 萧虎又提:“教堂需派三名教士入虎营,教士兵辨认欧洲旗帜(防间谍混入)。” 西里尔反问:“那将军需允我等在伤兵营设‘告解室’。”

最终议定的盟约写在羊皮纸上,分三份:萧虎存一份(用蒙文),西里尔存一份(用希腊文),教堂圣像后藏一份(用汉文)。核心条款:官府每年给教堂三十石粮,教堂则需 “监视信众动向,及时上报异动”。签字时,萧虎用的是虎首银印,西里尔盖的是教区铜章,两印重叠处,仿佛预示着政教交织的未来。

盟约订立后,西里尔命画师在教堂北墙绘制新壁画,取代原先的 “圣徒殉道图”。画师是从威尼斯请来的乔瓦尼,擅长拜占庭风格,西里尔给他的要求是:“画萧将军赠《圣经》给教士,背景是虎首堡与教堂同辉。”

乔瓦尼起初不愿:“世俗之人不可入圣画。” 西里尔带他看新铸的铁钟:“这钟上刻着‘萧将军监制’,却仍能诵经。” 又给他看萧虎赏赐的绯色颜料(来自中原,极为珍贵)。画师终是动笔,画中萧虎穿汉式锦袍,却戴蒙古帽,右手递《圣经》,左手按腰间刀(一半露鞘,一半藏,象征政教平衡),背景中虎首堡的城楼与教堂的穹顶等高。

壁画揭幕那日,信众议论纷纷,伊万解释:“将军护佑教会,便是上帝的仆人。” 有老信徒嘀咕:“这画倒像蒙古人的‘英雄颂’。” 西里尔听见了,却只说:“能护城的,便是神的使者。” 远处传来军器坊的锤声,与教堂的钟声交织成奇异的韵律。

三名教士入虎营那日,帖木儿故意刁难:“你们能认得出波兰的鹰旗与匈牙利的狮旗吗?” 教士托马斯取出 “旗帜图册”(手绘三十种欧洲旗帜,标注所属势力),指着其中一页:“波兰鹰旗的鹰嘴朝左,匈牙利狮旗的尾巴上卷。” 帖木儿又问:“若遇敌军中有教士,该如何?” 托马斯答:“可喊话劝降,说‘萧将军允你们继续传教’。”

实战中,教士们果然派上用场。在一次遭遇战中,托马斯认出敌军旗帜属于 “反蒙派” 贵族,大喊:“你们的领主已向虎首堡纳贡,为何还在作战?” 敌军阵脚顿时松动。萧虎见状,命人给教士们配 “扩声筒”(铜制,长三尺),让他们在阵前喊话。战后,托马斯对西里尔道:“原来信仰不仅能安民心,还能乱敌阵。”

按照盟约,教堂每年需向虎首堡缴纳 “宗教税”(相当于信众捐款的十分之一)。周显核算时发现,教堂去年收入折合粮食百石,应缴十石。西里尔却送来十五石:“多出的五石,是谢将军护佑。” 周显在账册上注明:“教会自愿多缴,示忠诚。”

作为回报,萧虎下令:“教堂采购的蜡烛、圣油,免征商税。” 这让教会每年省下两石粮,比多缴的还多。伊万算过一笔账:依附虎首堡后,教区收入反而增了三成,因商路畅通,信众中的商人能赚更多钱,捐款自然多了。有波兰教士来问:“你们真要给蒙古人缴税?” 西里尔答:“能让信徒吃饱穿暖的税,便是合理的税。”

“告解室是最好的情报源。” 西里尔对伊万说。他给教士们定下规矩:凡信众告解时提到 “与波兰人往来”“对官府不满”“看见陌生面孔”,都要记录在《告解密录》中,每旬汇总给主教。

有个皮货商告解时说:“我给波兰贵族送过货,见他们囤积兵器。” 教士当即记下,转天便送到萧虎手中。萧虎派人突袭,果然搜出五十把弓。事后,他赏给教堂两匹丝绸,西里尔却将丝绸做成祭服,在弥撒时穿 —— 这既是荣耀,也是提醒信众:教会与官府站在一起。

有老教士觉得不妥:“告解内容当保密。” 西里尔叹道:“乱世之中,保命比教条更重要。” 他翻开《圣经》,在 “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 那页画了个十字。

半年后,基辅的信众渐渐习惯了 “萧将军护教” 的说法。唱诗班新编了《虎首堡赞歌》,将萧虎比作 “东方来的保护者”;画师又添画了 “将军击退波兰入侵者” 的壁画,与 “圣徒行奇迹” 的壁画并排。

有孩童问:“上帝和萧将军,谁更厉害?” 教士答:“上帝在天上,将军在地上,共同护佑我们。” 这种说法虽不合教义,却让信众更容易接受。当萧虎的兵卒与信众一起扑灭教堂附近的火灾后,连最保守的老信徒都承认:“蒙古将军确实不坏。”

深秋的一个黄昏,西里尔站在新壁画前,见萧虎的画像已被信众偷偷点上油灯(本是敬圣像的礼仪)。他知道,这场宗教与权力的结合,已深入人心。远处多瑙河的水流声隐约传来,仿佛在见证这片土地上,信仰与世俗如何达成了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