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七七把“不懂就查 kimi”当成了一种信仰。

阿斗笑话她:“再查下去,kimi 都要收你房租了。”

七七也不恼,把围裙往腰上一系:“知识付费时代,房租就房租。”

他们的小店藏在老城区一条窄巷里,门面不过十步宽,招牌是一块松木板,上头用毛笔写着“半饱”。阿斗说人只该吃七分饱,留三分念想;七七嫌“七”字笔画多,硬改成“半”。阿斗拗不过她,只好随她去。

每天清晨五点,阿斗蹬着吱呀作响的三轮去码头买海鲜。他眼力毒,一摸一掂就知道哪条黄鱼腮还红、哪只梭子蟹壳硬。七点整,七七把卷闸门“哗啦”推上去,第一件事不是生火,而是掏出手机——

“kimi,今天黄鱼最新做法?”

“kimi,紫苏和罗勒谁更配青口?”

“kimi,客人问‘痛风套餐’怎么办?在线等!”

阿斗把鱼摔在案板上,水花溅到七七的屏幕,七七尖叫:“别把我答案浇花了!”阿斗咧嘴笑:“答案要是这么脆弱,就不是好答案。”

中午十一点,第一波食客涌进来。

靠窗的老位置永远留给一位戴贝雷帽的摄影师。他不吃米饭,只要一碗面汤配三朵焯过水的西兰花。七七第一次见时,悄声问:“kimi,西兰花怎么焯才不黄?”kimi 答:“冰水锁色。”七七照做,摄影师连拍三张特写,第二天把照片贴在了店门口,题字:

“半饱,给味蕾留白。”

小店的队从此排到巷口。

下午两点,灶火熄了,阿斗在门槛上啃西瓜,汁水顺着指缝滴到水泥地。七七抱着手机窝在柜台后,跟 kimi 学“成本核算”。

“kimi,今天梭子蟹涨了三块,要不要换花蟹?”

“kimi,青菜损耗率怎么降?”

阿斗听不下去,拿西瓜皮敲她脑袋:“再算下去,你就差给每只虾起名字了。”七七翻白眼:“起名字怎么了?kimi 说建立情感联系能减少浪费。”阿斗摇头笑,却偷偷把剩下半块西瓜最甜的心挖给她。

傍晚,夕阳把巷口染成蜜糖色。最后一桌客人是一对老夫妻,点了一份最便宜的蛤蜊蒸蛋。阿斗多打了两个蛋,七七在蛋面上撒了葱花,像撒一把碎星。老夫人颤颤巍巍掏出一张旧照片:“我们年轻时在这儿吃过,店名叫‘福来’。”阿斗一愣,那正是他父亲开的老店,后来火灾烧没了。

七七悄悄问:“kimi,怎么安慰失去记忆的人?”

kimi 答:“让他们把记忆留下来。”

于是七七把照片接过,贴在收银台旁的软木板上。照片里年轻的夫妻笑得像两枚刚出炉的芝麻烧饼,背景正是如今他们站的地方。阿斗低头揉面团,眼眶有点红。

夜里十一点,打烊。阿斗数钱,七七写“今日复盘”——

1. 黄鱼用味噌焗,回头客+3。

2. 紫苏比罗勒更提鲜,明日多备半斤。

3. 摄影师建议的“蓝色碟子”确实让照片更出片,继续。

4. 门口栀子花该浇水了。

阿斗伸懒腰:“七七,明儿咱们歇一天吧,去海边。”

七七头也不抬:“kimi 说周末客流高,歇一天损失两千。”

阿斗叹气,把一张皱巴巴的纸拍在她面前——是两张去小岛的船票,日期明天。

“票都买了,损失我赔。”

七七愣住,手机“啪”一声扣在桌上。

“赔就赔,kimi 还说了——人比钱重要。”

第二天,小木门挂出一块手写牌:

“今日老板谈恋爱,想吃请自助。”

下面一行小字:

“食材在冰箱,开火前请先查 kimi。”

巷子安静,阳光落在“半饱”的木牌上,像给那个“半”字加了个完满的句号。

夜里十二点,小饭店的灯还亮着。

阿斗把最后一只碗擦干,挂在沥水架上;七七趴在收银台上,面前摊着一张被荧光笔画得五颜六色的 A3 纸,标题是——

《半饱 2.0:到底往哪儿走?》

下面写着她的“灵魂三问”:

1. 只做街坊生意,天花板太低怎么办?

2. 网红打卡一阵风,怎样把流量留下?

3. 阿斗想睡懒觉,我想出去玩,店谁来守?

她把笔一扔,掏出手机:“kimi,救救我。”

kimi 先丢给她一张“餐饮业态生命周期曲线”,又弹出一句:

“先做深,再做宽;先留人,再留钱。”

七七眯眼琢磨半晌,一条一条往纸上誊。

一、把“半饱”做成 Ip,而不是一家店

? 菜单:保留 12 道“记忆菜”(黄鱼味噌焗、蛤蜊蒸蛋、紫苏青口……),永远不许下架;每季度只上新 3 道“实验菜”,新菜销量连续两周垫底就淘汰。

? 故事:把门口那面软木板升级成“记忆墙”,客人可以钉照片、写明信片;挑灯夜读的老夫妻、戴贝雷帽的摄影师都变成“连载人物”,七七给他们画小头像,像漫画一样挂在墙上。

? 周边:把“半饱”毛笔字做成印章,盖在打包盒、纸袋、搪瓷杯上——阿斗负责写,七七负责印。kimi 说这叫“视觉锤”,锤多了就记住了。

二、把“饭”变“饭+”

? 白天:社区小食堂——“一人也能吃好”的定食,附送“今日一句”小卡;用本地食材,做街坊的“家庭厨房”。

? 晚上:预约制“小桌私宴”——周五周六只摆 5 桌,每桌 6 人,阿斗亲自配菜,七七讲菜背后的冷知识;多收 20% 服务费,但送一张“深夜食堂”拍立得。

? 淡季:开发“半饱酱”——味噌焗黄鱼酱、紫苏青口酱,装进玻璃罐,贴上二维码,扫码就能跳出 30 秒做菜视频。阿斗担心产量跟不上,kimi 直接甩给他一张“共享厨房”申请流程。

三、把“店”变“社区枢纽”

? 周一不开火,把厨房租给隔壁面包师做可颂;

? 周三做“剩菜盲盒”,把当天没卖完的熟食装盒,3 公里内骑手免费送给夜班保安、环卫工;

? 每月最后一个周日办“交换市集”——客人带一本旧书或一盆多肉来,就能换一份“半饱”早餐。kimi 说这叫“情感存款”,存得越久,利息越高。

四、把“人”解放出来

? 数字化:上小程序,街坊提前点单,到店自提;私宴线上订金、自动排班。

? 标准化:12 道记忆菜全部拆成“克、秒、度”三张表格,贴在备料区,新手学徒三天就能复刻。

? 合伙制:请摄影师入股,用他拍的图做线上内容;请面包师入股,早餐时段共享客流。七七当“创意总监”,阿斗当“产品总监”,不再 365 天绑在灶台前。

五、把“海”留下来

那天从海边回来,七七把船票贴在 A3 纸最下角,旁边写了一行小字:

“每年歇业 15 天,去不同的地方找新味道。”

阿斗在旁边补了一句:

“找不到就在当地买,把海风和盐打包回来。”

凌晨三点,A3 纸被贴到后厨的瓷砖墙上,像一张作战地图。

七七伸懒腰:“kimi,我们这样算不算把一张小饭票,升级成一张长期船票?”

kimi 回了一个笑脸:

“记得把‘谈恋爱’也写进 KpI,不然 KpI 会吃醋。”

阿斗关掉灯,巷子里只剩“半饱”两个字的霓虹在闪。

那光不再只是灯,更像一条航线——

从一条老巷,慢慢驶向更辽阔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