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秋意渐深,宫墙上藤蔓枯黄,风声裹挟着丝丝寒意。
御书房外,天色阴沉,似有未散的战火余灰在空中飘荡。
宁凡静坐在龙案之后,手中把玩着一枚铜制小针,针尖在烛火下折射着冷光。
这便是李子清方才呈上的改良罗盘雏形。
“牵星盘……”宁凡低声念出这三个字,目光里闪过一抹若隐若现的期待。
李子清躬身立在一侧,面容清瘦却神采奕奕,眼底的光芒在此刻显得格外坚定。
“陛下,此盘结合磁针与星象,可于日夜皆测定方位。”他声音沉稳,带着少见的自豪,“虽尚为雏形,但已可校正海上百里之内的航路偏差。”
宁凡指尖轻轻摩挲那铜针,心中却泛起了前所未有的重量。
百里之差,于陆上或许无关大局,可在茫茫海面,却足以让一支舰队葬身无名。
他缓缓抬头,目光凝视着李子清:“朕要的不仅是雏形,而是能救我万军性命的利器。”
李子清心头一震,猛然俯首:“臣必不负所托!”
空气在片刻间陷入凝滞,只余外头风声呼啸。
宁凡的神色稍稍缓和,转而看向案侧那几只木匣。
木匣揭开,里面摆放着新制成的压缩军粮。
与寻常干粮不同,这些军粮被切割成方块,紧实厚重,表面泛着淡淡油光。
“这便是你所言的长储之粮?”宁凡伸手拿起一块,凑近鼻尖轻嗅,竟带着一丝焦香。
李子清立刻点头:“此粮以炒面、盐巴、干肉调和,压制成型,耐储三年不坏。”
他声音略显激动,带着匠人的骄傲:“一块方粮,足可充饥半日;遇雨不腐,遇火亦难焚。”
宁凡微微挑眉,放入口中轻轻咬下。
坚硬至极,齿关咯吱作响。
可嚼开之后,浓烈的麦香与肉味混合,竟在口中生出一股温热的力量。
宁凡缓缓咽下,心中油然升起一丝安定。
“好。”他吐出一个字,声音沉稳有力,“有此粮,远航可无饥馑之忧。”
李子清心口一震,长长吐出一口气。
他这些日子几乎夜不能寐,带着工部匠人反复试验,才有了这一块方粮。
能得到宁凡的认可,他心头那股苦累与疲惫,瞬间化为滔天的欣慰。
御书房门口,苏若雪静静伫立,目光落在宁凡与李子清之间。
她看着宁凡亲口试食方粮,心底泛起一丝莫名的感动。
自古帝王,多只顾权谋与江山,鲜少有人会亲口试食工部匠人所献之物。
可宁凡不同。
他不只是帝王,更像是亲自牵引大荒未来的人。
苏若雪缓步入殿,衣袂在烛火下微微摇曳。
“陛下,文渊阁学子已开始翻译异域典籍,或能补足工部所需之理。”
宁凡抬眸望她,眼神里闪过一丝欣慰:“若雪,女学如何?”
苏若雪唇角微扬,眼神坚定:“学子们日夜攻读,已有数人能辨别外邦文字。此风一开,天下女子皆可求学,不必再受拘束。”
宁凡听罢,心底微微一震。
他目光掠过苏若雪的眉眼,仿佛在这一刻,看见了未来数十年的新景象。
女子执卷,寒门抬头,文风大启。
那或许才是玄朝真正的根基所在。
殿内烛火跳动,影子摇曳如同波涛。
宁凡缓缓起身,背负双手,步至御书房的高窗前。
窗外的夜色深沉,月华朦胧洒落,远处宫阙在黑暗中如山般矗立。
宁凡眸光幽冷,声音低沉而坚定:“粮与罗盘既成,传旨——立刻下拨军械库物资,批量制造。”
他转身,目光落在李子清与苏若雪身上,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可动摇的力量:“无论多难,此物必成!”
“臣遵旨!”
李子清叩首,额头重重砸在殿砖上,声音里透出无比的决绝。
苏若雪轻轻拢袖,静静俯身,眼眸却闪烁着自豪与笃定。
殿外风声呼啸,宛如海涛拍岸。
仿佛整个京城,也在为这场悄然酝酿的海上巨变而躁动。
——远处,海雾正在渐渐弥漫。
——新的战场,已在无声中缓缓开启。
东海之滨,晨雾氤氲。
初秋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一股独特的咸湿气息,吹得旌旗猎猎作响。
宁凡站在誓师台之上,亲自为穆烟玉系上象征主帅身份的玄缨披风。
披风在风中猎猎翻飞,仿佛燃烧的烈焰。
穆烟玉双膝跪地,长刀横陈,额头重重叩在甲板之上。
“臣,必不辱使命!”
宁凡点头,眼神深邃如海:“此去凶险,不可轻敌。”
他目光扫过甲板上列阵的数千将士,声音震彻云霄:“诸位,今日起,你们不再只是陆地上的玄军,更是守我海疆的先锋!”
“誓死效忠!”将士们齐声呐喊,声浪冲破晨雾,直入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