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纨绔六皇子,从八岁开始布局天下 > 第635章 火脉书院,风灯照心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35章 火脉书院,风灯照心河

新稷的秋夜,天光如水。

城南外,一片连绵丘地间,新建的书院静卧。白墙灰瓦,飞檐曲梁,山门上悬一块黑檀匾额——

“火脉书院”。

这三个字由苏若雪亲书,笔势遒劲,墨意未干。有人说,字里透着一股热气,似火在呼吸。

山门外,夜风轻抚。无数纸灯顺着小河漂流,灯上写着各地学子之名,象征“灯照心河”。河流蜿蜒而下,汇入新稷城内的主渠,宛如一条燃着温光的炁脉。

秦如月立在桥上。她着素衣,腰间佩着一串竹简。风吹起她的发,灯光映着她的眼——那是一种历经风雪之后的平静光。

“从今夜起,”她轻声道,“火的传人,不再握刀,而是执笔。”

苏若雪在她身旁点头,语气沉稳:“此乃宁凡遗志。”

她转头望向尘妤,后者身披青袍,袖口沾了药香。尘妤不语,只抬手,点燃了最后一盏灯。

那盏灯被风吹得微微摇曳,却始终未灭。

——

辰时,书院开学。

晨雾弥漫,山门前聚着上百名少年,他们或来自边陲村镇,或出自旧贵族之家,皆身着统一的灰青布衣。有人双手拢着书卷,有人怀抱竹管,有人背着小木箱,里面装着自制的器具。

苏若雪立于石阶之上,目光扫过人群。她缓缓开口——

“火之道,不独为兵,不独为炁,不独为术。”

“火者,心也。心可照物,亦可焚身。”

“愿诸君记之,学火先修心,修心先正志。若心邪,则火狂;若志正,则火明。”

她声音不大,却穿过薄雾,清晰传入每个学子的耳中。

秦如月立在她身后,心底生出一种久违的敬意——这女子,已然有了帝师之风。

尘妤随后上前,将一卷《火经》铺在案上。

“此经由宁凡亲手所书,字迹虽残,但理不灭。”她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力量,“今日起,汝等学子共研此卷,不为尊名,不为权位,只为探明——人心与火脉之同。”

人群寂然。

微风吹过竹林,叶声如涛。

那一刻,书院山门前的灯光忽地亮了几分,仿佛在回应。

——

课堂建于山腰,一座方形石屋,四壁皆开窗,风可穿堂而过。

尘妤为首讲授《火经》,苏若雪讲《道律》,秦如月兼授《史鉴》。三人并立于讲坛之后,成为书院“首三师”。

“火脉并非神赐。”尘妤指着图卷上的炁脉走向,语调从容,“它与地脉同生,与人心共动。古者有言——‘心生则火起’,便是此理。”

“可若人心尽灭,火岂不熄?”有学子问。

尘妤微笑:“不。人心不灭,火便不灭。就算一人尚存怜悯,火仍燃在天地之间。”

苏若雪接话:“所以,火脉之传,不靠血脉,而靠信念。”

秦如月缓缓补充:“信念者,文明之脉也。”

讲台下,年轻的面孔在光影间浮动,仿佛一片新生的森林。

——

午后,书院后山传来铁锤之声。那是“火器坊”的学徒在锻造新式炉具。

穆烟玉自西境归来,此刻正监督。她头发束成高髻,双袖卷起,身上沾满灰尘。

“风口要斜,不然火不均。”她指着炉壁道,“记住——不是火随人,而是人随火。”

“师姐,这意思是?”

“火有性,急则暴,缓则柔。你若执念太深,它便反噬;若心静,它便驯服。”

学徒恍然,连连点头。

尘妤在不远处看着,微笑。她忽然意识到,这一刻的火,已不再是毁灭的象征,而是创造的开始。

——

黄昏。

书院的河灯已漂到远处,微光连成一条闪亮的线。

秦如月倚在长廊边,手中捧着竹卷。那是宁凡早年留给她的一封未寄信。

“若有一日,火不在我手,而在人心,则天下可安。”

她合上信,心中涌上一阵酸意。

苏若雪走来,肩上披着浅灰披风,笑道:“还在看那封信?”

“他写得太短。”秦如月轻叹。

“短,才有余味。”苏若雪语气轻缓,“我们这一生,也不过是替他续完最后的几句。”

两人对视一笑。风吹过廊下的灯笼,烛焰一闪,映出她们的影子——

一静如水,一明如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