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绍的中军大营里,往日里最为活跃、一门心思争权夺利的郭图、逢纪等人,此刻皆如被霜打的茄子,噤若寒蝉。
在之前袁军中素有智谋之名双子星的田丰、沮授,已然在雁门之战中殒命,而前不久在幽州的涿郡之战中,奔走之士许攸也不幸被汉中军俘虏。
他们心里清楚,如今局面已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像从前那样争权夺利,到最后不过是徒劳无功,毫无意义。
虽说他们在出兵之前早对失败有所预料,但如此迅猛的败势,还是让他们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思索有效的应对之策,汉中军的攻势实在太猛烈了,根本就没有办法阻挡。
营帐内,死一般的寂静蔓延开来,仿佛时间都凝固了。空气都安静下来,良久后,袁绍终于打破沉默,声音低沉地缓缓开口:“传令下去,大军撤回邺城。”众人默默领命,悄然退下,各自去执行命令。
袁绍满心皆是无奈,如今实在是无计可施,只能寄希望于退守邺城,兴许能多支撑些时日,盼着局势能出现转机。然而,他心里也明白,这不过是自己最后的垂死挣扎罢了。
与此同时,洛阳城在汉中军火炮的一阵铺天盖地的狂轰滥炸后,本就摇摇欲坠、破败不堪的城墙终于承受不住,轰然倒塌。
汉中军如汹涌潮水般,势不可挡地涌入洛阳。驻守洛阳的曹军早就不见踪影。而曹操,早就在兵败函谷关时,便深知洛阳难以坚守,所以让尚未出发的部队留守许都,在洛阳即将城破的时候率兵撤离,返回许都继续抵抗。
同袁绍一样的想法,曹操也企图凭借许都坚固的城防,暂且固守,能拖一刻是一刻,期待着在驻守的时候,天下局势能寻得转机,野战只会让大军被他们击溃,到时候兵马四散,他就更加没有机会了。
在青徐之地,司马懿心急如焚,像热锅上的蚂蚁般,不停地督促工匠们加快打造船只的进度。
如今出海的航线早已确定,他现在一心只想尽快出海。在江东水军战败的消息传来后,他就清楚地意识到,汉中军已将威力惊人的武器装备到船上,如果己方在水上碰到汉中水军,将毫无胜算可言。
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逃得越远越好,让李远再也寻不到自己的踪迹。原本司马懿还希望诸侯可以拖住李远的时间,没想到如此不堪一击,汉中军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司马懿在工坊中来回急促踱步,双眼紧紧盯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焦虑之情溢于言表。他不停地催促:“快,再加快速度!时间紧迫,一旦汉中军抵达,我们都得死无葬身之地!”
在世家的威逼利诱之下,工匠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一个个埋头拼命苦干,但司马懿仍觉得速度远远不够。他心里明白,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如果不能在汉中军抵达之前成功出海,一旦汉中军腾出手来,自己将插翅难逃。
在这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天下,各方诸侯在汉中军的强大威压之下,纷纷陷入绝境,无奈地做出各自的选择。
此时,夷陵城中,蔡瑁独自在营帐内,苦苦思索着自己的出路。投降,意味着要舍弃家族历经多年苦心经营的基业;抵抗,却又明知毫无胜算,只是白白送死,最后家族基业也将损失。
他望着营帐外那片阴沉的天空,心中五味杂陈,各种滋味涌上心头。而王威则静静地站在一旁,同样满脸愁容,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而这份沉默感染了其他的将士,一时间荆州军所剩无几的士气再次下降。
冀州的大地上,袁绍的大军正缓缓朝着邺城方向撤退。士兵们士气低落,眼神中尽是迷茫与恐惧。
他们不知道回到邺城后,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是暂时的安稳,还是最终的覆灭。袁绍骑在马上,看着这支疲惫不堪、毫无生气的队伍,心中满是苦涩。
遥想当年,他击败公孙瓒,独霸北方三州,异族不敢造次,曹操都要将大将军之位让与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当时他雄心勃勃妄图称霸天下,自以为无人可挡,如今却只能如此狼狈地退守邺城。
在洛阳,汉中军攻城的时候百姓们躲在家中,瑟瑟发抖,满心恐惧地害怕遭遇战火的侵袭。在汉中军入城后开始保靖安民,对百姓秋毫无犯,加上之前锦衣卫在百姓中的宣传,很快洛阳城的百姓都接受了汉中军。
洛阳作为之前东汉帝国的都城,和长安一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李远在此特意多加停留,然后安排官员,商议洛阳以后的发展路线。
曹操在返回许都的途中,立刻召集手下谋士商议对策。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压抑凝重。曹操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缓缓说道:“如今我军兵败,洛阳已失,许都便是我们最后的防线。诸位可有破敌良策?”
谋士们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人应答,即便是鬼才郭嘉,也不知道如何让曹军起死回生。曹操心中明白,如今局势艰难复杂,想要破局,谈何容易。
在江东,孙权带着残兵败将回到东吴。他看着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领,如今手下的兵马几乎损失殆尽,心中满是愧疚。
周瑜水军的全军覆没,让江东实力遭受重创,大幅减弱。孙权深知,若要对抗汉中军,必须尽快恢复实力,可这又谈何容易。
但他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多么艰难,一定要重整旗鼓,寻找机会与汉中军再战,夺回江东的荣耀。
于是在孙权的要求下,江东世家继续施加援手,派出自己世家的子弟,如朱家的朱然,陆家的陆逊和陆绩等人纷纷投入孙权手下。然后将目光盯向境内的山越,在威逼利诱之下,组建大量的山越军来扩充自己的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