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逆流韶华 > 第248章 旧事不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星河的鞋尖在碎石上顿住了。

路灯的光晕裹着那本旧相册,相纸泛着年月沉淀的茶褐色,第一页三个穿校服的少年里,中间那个男孩的校徽确实洗得发白——和他高二时偷改校裤被老班抓包那天穿的那件一模一样。

他蹲下来,指节碰了碰相纸边缘卷起的毛边,风又掀过来一页,压平的玫瑰便完整地展现在月光下。

花瓣边缘焦黑,像被火舔过又急急压进书里,却仍留着当年的弧度。

“啪嗒。”

一张信纸从相册里滑出来,落在他脚边。

沈星河拾起来,墨迹已经晕开,却还能辨认出“老陈”两个字。

他蹲在长椅旁借路灯看,“1985年你替我顶班,我媳妇顺利生产。这顿酒,欠了三十八年。”落款是“老李”,后面跟着个模糊的地址,他认出来——是城南老棉纺厂的门卫室,去年刚被推土机推平的那片废墟。

相册里的照片一张接一张翻过去。

穿蓝色工装的工人在车间门口合影,背后是“安全生产”的红漆标语;食堂窗口前挤成一团的年轻人,有人举着搪瓷缸比耶;还有张黑白照,两个戴安全帽的男人勾着肩,其中一个的衣襟上别着“先进工作者”的胸章。

每张照片背面都用铅笔写着小字:“王姐帮我带了三天孩子”“大刘替我扛了二十袋棉纱”“老周借我半张粮票买奶粉”。

沈星河的指腹擦过一张照片背面的字迹,铅笔灰沾在指尖。

他突然想起上周在旧物馆整理的那只铁皮盒,里面全是褪色的借条,金额最小的是两毛钱,最大的也不过五十块,每张都写着“等发工资就还”。

原来这些不是债务,是没说出口的“谢谢”。

他合上相册时,封皮内侧掉出张老厂区的平面图,边角折得方方正正。

月光漏进梧桐叶的缝隙,在图上投下斑驳的影,他盯着图上标红的“职工礼堂”位置,喉结动了动。

“在看什么?”

林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咖啡馆特有的焦香。

沈星河回头,见她抱着件薄外套,发梢还沾着白天做拉花时溅的奶泡。

他晃了晃手里的相册:“你说,要是有人欠了三十八年的酒,现在还能补上吗?”

林夏在他身边蹲下,指尖抚过信纸上的“老李”二字。

她的指甲盖还留着上午调奶咖时蹭的褐色,这让沈星河想起她上周替独居老人送热粥时,也是这样沾着饭粒的手,轻轻拍着老人的背。

“如果人已经不在了呢?”她抬头,眼尾的泪痣在路灯下忽明忽暗。

沈星河翻开相册,停在那张黑白照前。

两个年轻人的笑容带着老照片特有的模糊感,却能看出左边那个眼睛亮得像星子。

“那就对着照片喝。”他说,“有些话,晚了也是对的。”

林夏没说话,只是盯着他的眼睛看。

风掀起她的衣角,露出里面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是他去年冬天落在咖啡馆的,她缝好了破洞一直收着。

过了很久,她伸手把相册合上,指尖在封皮上按了按:“我帮你联系老厂区的拆迁办,他们有职工档案备份。”

筹备“补酒局”的那半个月,沈星河往医院跑了七趟。

老陈住在神经内科病房,床头挂着“中风后遗症”的病历牌,整个人像被抽去了筋骨,只有眼珠偶尔动一动。

他儿子小陈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每次见到沈星河都苦笑着摇头:“大夫说我爸现在连自己名字都记不住。”

但沈星河带着录音笔去的那天,小陈的话卡在了喉咙里。

“老陈啊,我是老李。”录音里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沈星河知道那是肺气肿的缘故,“那年你媳妇生娃,我非说要请你喝酒,你说‘等下回’。现在我坐轮椅了,可这酒坛我擦了三十八年,里头泡的还是你爱喝的桂花酿。”

监护仪的滴答声突然乱了节奏。

沈星河凑近,看见老陈的右手食指在床单上轻轻动了动,像在画圈。

小陈猛地抓住他的胳膊,指节发白:“我爸……我爸刚入院时,我妈就是这样摸他的手。”

那天晚上,沈星河守在病房外的长椅上。

凌晨三点,护士推着治疗车出来,冲他笑:“你带来的那个录音,老爷子听了三遍。刚才我进去换药,他嘴角往上扯了扯——三年了,第一次见他笑。”

第二天清晨,小陈抱着个陶土酒坛找到旧物馆。

酒坛外裹着红布,结着褪色的中国结。

“我爸今早攥着我的手,在我掌心画了个‘温’字。”小陈的眼睛红着,却笑得很亮,“他说,酒要温着喝。”

补酒局定在老厂区的废墟上。

沈星河让人搬来二十张长条木桌,每张桌上都摆着老照片——有职工运动会的合影,有夜班时凑钱买的西瓜,有姑娘们在车间门口织的围巾。

篝火点起来时,火星子蹿得老高,把“职工礼堂”的断墙映得暖黄。

老李是被孙子推着轮椅来的。

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工装,胸前别着枚“建厂二十周年”的纪念章。

老陈由小陈扶着,虽然走路还不利索,却坚持要自己挪到轮椅前。

沈星河蹲在角落添酒,酒壶里的桂花酿温得刚刚好,倒出来时飘着甜丝丝的香气。

“老陈。”老李的声音抖得厉害,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那年你替我顶班,我媳妇在产房里喊你名字。她说,要是生个儿子,就叫‘陈安’——平平安安的安。”

老陈突然抬起手,指节还在颤,却准确地落在老李手背。

他张了张嘴,发出含混的音节,可所有人都听懂了:“回……回……”

“下回。”老李握住他的手,眼泪砸在两人交叠的手背上,“下回到了。”

全场静得能听见篝火里木柴爆裂的轻响。

沈星河低头添酒,忽然感觉脚边有什么毛茸茸的东西。

他弯腰拾起,是只缺了只眼睛的布偶——和他童年那只一模一样,只是左眼的位置新缝了颗红布纽扣,针脚歪歪扭扭,像孩子的手。

散场时,月亮已经爬到断墙上。

林夏递来张纸条,是用咖啡馆便签写的:“有人把今晚记成了‘重生之夜’。”沈星河把布偶往怀里拢了拢,苦笑着摇头:“我不是重生了,是终于活了一回。”他将布偶轻轻放在长椅上,转身要走,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沈哥!”

回头看,是个穿快递服的男人,胸前的工牌写着“陈亮”。

沈星河一时没认出来,对方却笑得眼睛弯成月牙:“2002年,我在你游戏厅当兼职,你教我把第一笔工资存进银行。你说‘别怕起点低,攒着攒着就有底气了’。”

沈星河确实不记得了。

那时他忙着倒腾球星卡,忙着给游戏厅接宽带,每天有一百件事要操心。

可此刻望着对方眼里的光,他突然想起老相册里那些铅笔字——原来所有说不出口的“谢谢”,都在某个地方悄悄发了芽。

夜风掠过,新挂在断墙上的风铃叮铃作响。

沈星河数了数,一共有十二串——是十二户老职工家捐的,每串都系着当年的工牌、饭票或者孩子的小手套。

铃声里混着老李和老陈的笑声,混着小陈倒酒的叮咚声,混着不知谁哼的老厂歌。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旧相册,转身往家走。

路过书房时,月光透过窗户,落在书桌上的日记本上。

封皮是褪色的蓝,和老照片里工人们的工装一个颜色。

旁边放着只旧皮箱,锁扣生了锈,却擦得很亮——那是母亲当年陪嫁的箱子,他一直没舍得扔。

布偶的红纽扣在长椅上闪了闪,像颗小小的、温暖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