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的面包车停在社区广场时,沈星河正蹲在花坛边修瘸腿的石凳。
沈叔!扎马尾的女生从车窗探出头,校服领口才洗过,还沾着洗衣粉的清香,张老师说您答应教三角桁架原理,我们带了卷尺和测力计!
副驾驶座上的中年女教师推开车门,蓝布衫袖口沾着粉笔灰:沈师傅,我是职校机械系的张敏,小夏跟我们讲过您修老楼的手艺。她递过一叠打印纸,是社区公告栏那张老楼防水自救参考的复印件,学生们看了示意图直嚷嚷,说传统技艺里藏着结构力学的活教材。
沈星河把扳手往裤腰上一别,石凳的断腿在他掌心转了两圈:我就是个修房子的,哪懂什么原理......
王主任都跟我们说了!女生拽着他的袖子晃,您九八年在防汛指挥部画的导流图,现在还在县档案馆存档呢!
王主任不知什么时候从居委会钻出来,手里攥着扩音喇叭:沈叔您就别推辞了,孩子们大老远来的。她朝张敏使眼色,咱们社区正愁老手艺断代,您就当给年轻人指个门。
沈星河低头看石凳,水泥断茬割得掌心发疼——二十年前在大堤上,老支书也是这么堵他的:小沈,你念过高中,这些图纸得有人讲明白。那时他熬了三个通宵把堤坝渗漏点标成热力图,后来成了全省防汛教材的范例。
可现在他盯着女生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上周修屋顶时,那几个初中生把他的麻绳结换成尼龙扎带的样子。
他拍掉裤腿的水泥灰,就演示一次。
实践当天的太阳毒得很。
社区广场的梧桐树下支起折叠桌,学生们举着平板录像,几个晨练的老头搬来小马扎,连送快递的小哥都推着电动车凑过来。
王主任把扩音喇叭别在腰上,反复调试:大家安静啊,沈师傅要给咱们演示......
三角桁架。沈星河打断她,从工具车拖出三根竹竿——是他凌晨去河边砍的,竹节还沾着露水。
他蹲在地上,指尖顺着竹竿纹路摩挲,像在摸老熟人的骨节。
围观者屏住呼吸。
学生们的平板镜头齐刷刷对准他的手,记者的相机闪个不停。
沈星河却没说话,只解下腰间的麻绳,在三根竹竿的交叉点绕了三圈。
竹节摩擦发出细碎的声,他的指节因用力泛着青白——那是年轻时搬水泥袋留下的老茧。
试试看它能不能撑住人。他突然站起来,拍了拍横杆。
人群炸开议论。
扎马尾的女生举着平板冲上前:沈师傅您要坐?
这竹竿才拇指粗......
沈星河没接话,单脚踩上横杆。
竹架轻微晃了晃,他慢慢坐下,脊背挺得笔直,像当年站在防汛指挥部的沙盘前。
阳光透过梧桐叶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影,照见他鬓角的白发——可那双眼还是亮的,和18岁时蹲在泥地里画导流线的少年一个模样。
竹架纹丝不动。
现在你们来。他跳下来,把三根竹竿推给最近的男生。
九组学生立刻围上来。
有人翻出手机查桁架结构图,有人用测力计测竹节承重度,扎马尾的女生咬着笔帽在本子上画受力分析。
沈星河搬了个小马扎坐在角落,看他们绑绳结时把麻绳勒得死紧,看他们用钢尺精确量出45度夹角,看第七组的竹架在男生坐上去的瞬间地断裂。
师傅,您是不是藏着公式没说?戴眼镜的男生举着断成两截的竹竿,额角冒出汗珠,标准桁架计算要考虑材料弹性模量......
我没算过。沈星河摸出根烟又放下——林夏说过公共场合不能抽。
那您怎么确定角度?扎马尾的女生急了,总不能凭感觉吧?
看它抖不抖。
人群里响起失望的叹息。
有学生小声嘀咕老手艺就是保守,记者的相机镜头也慢慢垂下去。
只有那个总在档案室翻旧图纸的瘦高少年没说话,他蹲在垮塌的竹架前,指尖反复摩挲断裂的绳结——麻绳被勒出深深的凹痕,竹皮在结扣处裂开细缝。
是不是越紧越容易断?他突然抬头,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钢。
沈星河愣了愣,嘴角慢慢翘起来:对,得留呼吸缝。
那天晚上,林夏在书房剪视频时,电脑屏幕的冷光把她的脸照得发白。
你看这里。她指着暂停的画面,沈星河的后背正好挡住竹架节点的绑法,还有这里——鼠标拖动进度条,留呼吸缝的时候,故意打翻了王主任递的水杯。
屏幕里的沈星河手忙脚乱捡水杯,水珠溅在竹架上,刚好遮住绳结的缠绕方向。
林夏突然笑了,指尖抚过屏幕里丈夫的侧影——那是她最熟悉的神情,1998年暴雨夜他蹲在泥地里画导流线时,也是这样,把关键的折角藏在袖口阴影里。
他不是不愿教。她对着空无一人的书房轻声说,手指在剪辑软件里快速操作,删去所有特写镜头,只保留学生们搭架失败的全景,是在逼他们自己找。
视频标题最终定为《我们为什么搭不起这个架子》。
一周后,职校的实践报告堆了王主任半张办公桌。
多数报告夹着打印的桁架结构图,附言写着按沈师傅演示步骤操作。
王主任翻到最后一本时,眼镜滑到了鼻尖——封皮上用马克笔写着《弹性节点实验数据表》,里面夹着段慢放视频:沈星河坐上去的瞬间,横杆微沉0.5厘米,竹架节点的麻绳被拉长0.3毫米。
我们推测这是动态承重补偿机制。少年的字迹歪歪扭扭,当外力施加时,弹性节点通过微小形变分散应力,避免局部断裂。
张敏老师的批注在页脚洇开一片蓝:这种观察比标准教材里的静态分析更前沿!
王主任把报告轻轻放进社区公告栏的无名者角——那是面旧木柜,装着老鞋匠的补鞋图谱、退休电工的电路笔记,还有沈星河当年画的防水示意图。
玻璃门关上时,阳光透过木纹在弹性节点四个字上投下金斑。
某夜起风了。
沈星河拎着菜篮从超市回来,路过社区图书角时,看见窗户里还亮着灯。
他踮脚望去,那个瘦高少年正趴在桌上。
旧防汛图纸摊开在左边,纸角卷着1998年的折痕;右边是他的实验数据表,钢笔字洇着水痕。
少年的笔尖停在空白处,犹豫片刻,写下:建议增加缓冲垫层——根据3月17日真人测试推测。
沈星河摸出钥匙串上的小手电,往鞋柜上照了照——那里躺着本旧《材料力学》,书脊磨得发白,书签夹在疲劳断裂章节。
那是他从阁楼翻出来的,1998年在防汛指挥部值夜班时,拿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的书。
次日清晨,鞋柜上的书不见了。
少年的笔记本里多了页草图:竹架节点处画着蜂窝状的垫层,旁边用红笔标着问号:如果这样呢?
风卷着梧桐叶掠过公告栏,无名者角的玻璃门被吹得轻响。
王主任抱着一摞社区活动表路过,突然顿住脚步——工具间的门虚掩着,锁扣上挂着半截铁丝。
她推开门,工具箱敞着,扳手、钢锯和绝缘钳的位置空着,在绒布衬里上投下整齐的影子。
小张!王主任掏出手机,工具间进贼了,你赶紧过来......
远处传来上课铃的脆响,少年抱着笔记本从图书角跑出来,发梢沾着晨露。
他没注意到王主任的急切,只盯着本子上的蜂窝草图,嘴里念叨着:得找沈师傅借把钢锯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