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990集:溯源寻方,素问从手记找“清热润肺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90集:溯源寻方,素问从手记找“清热润肺方”

关中的风裹着燥意掠过咸阳城的城墙时,素问正站在医署顶楼的观星台上,指尖捏着的药方纸页被风吹得簌簌作响。下方街道传来的喧嚣比往日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零星的咳嗽声,像碎玉落在石板上,敲得人心头发紧。

“先生,城西又添了三家病患,都是高热不退、咳得撕心裂肺的,其中还有两个孩童。”医童小竹捧着诊籍匆匆跑上来,青布衣衫上沾着些许尘土,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分馆的医师说,寻常的退热方灌下去,顶多管半个时辰,药效一过,热度反倒升得更高。”

素问接过诊籍,指尖触到纸页上记录脉象的墨迹,还带着几分未干的潮气。“脉象浮数而虚,舌苔黄燥,咳嗽时痰中带血丝?”她翻到最新一页,目光落在“高热干咳”四个字上,眉头拧得更紧——这已经是三日内接到的第五十七份相似诊报,从咸阳城西蔓延到城南,像一张无形的网,正慢慢裹住这座城。

“是,而且病患都说,咳到后来连气都喘不上,夜里只能坐着睡。”小竹的声音带着哭腔,“方才我过来时,看见李铁匠家的娘子抱着孩子在医馆外跪着呢,孩子才三岁,咳得小脸发紫,再找不到法子,恐怕……”

素问抬手按住小竹的肩膀,指尖传来的触感让这慌张的医童渐渐平静下来。“慌不得。”她声音沉稳,目光望向远处的医署藏书阁,“去把我放在东阁第三层的那只紫檀木匣子取来,里面有我的手记,从建医署那年开始记的,一共十二册。”

小竹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转身就往藏书阁跑。素问望着她的背影,指尖轻轻摩挲着诊籍上的字迹——这病症来得蹊跷,既不像风寒,也不像暑热,倒像是肺腑里燃着一团火,却又找不着火源。寻常的清热药只能浇灭表面的火星,根本触不到病根,若不能尽快找到对症的方子,再过几日,恐怕整个关中都要被这怪病缠上。

半个时辰后,小竹抱着沉甸甸的紫檀木匣子回来,匣子上雕着的缠枝莲纹被岁月磨得发亮。素问将匣子放在观星台的石桌上,打开时,一股淡淡的墨香混着药材的气息扑面而来。十二册手记整齐地叠在里面,册脊上用小楷写着年份,从“大秦医署元年”到“大秦医署十年”,每一页都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有的地方还贴着风干的药材标本,旁边标注着药性和用法。

“先生,您要找哪一年的记录?”小竹蹲在一旁,帮着把手记一本本拿出来,“是之前治瘴毒那回,还是草原上的雪灾疫症?”

“都不是。”素问翻开第一册手记,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还记得七年前,我们去岭南采药材吗?那年岭南遇上百年不遇的旱季,山林里的瘴气都变了性子,当地人得了一种病,也是高热干咳,咳到最后肺腑出血而亡。”

小竹眼睛一亮:“我记得!当时您还采了岭南特有的‘润肺草’,配了方子,治好了好多人!”

“可关中没有润肺草。”素问的指尖停在一页画着草药的插图上,插图旁写着“润肺草,生于岭南湿热地,味甘性凉,入肺经,能清燥润肺,止烈咳”,“当年岭南的病症与如今关中的怪病相似,都是肺腑受燥邪侵袭,但若找不到替代的药材,那方子也没用。”

她放下第一册,又拿起第五册手记,这一册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是她在乡镇推行分级诊疗时记的。翻到中间一页,一行朱红色的批注格外醒目:“渭水之畔有‘白茅根’,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终南山产‘川贝母’,味苦性微寒,润肺止咳。二药合用,可代岭南润肺草,治燥邪伤肺之症。”

“找到了!”素问的声音里终于有了几分笑意,她将这一页摊开,指着上面的字迹对小竹说,“你看,当年在终南山下的乡镇,有个老农得了咳症,症状和现在的病患差不多,我当时就是用白茅根和川贝母代替了润肺草,再加上甘草、桔梗调和药性,三剂药下去,老农的咳症就好了。”

小竹凑过去一看,只见手记上不仅写了药方,还画着白茅根和川贝母的样子,旁边标注着采挖的时节和处理方法:“白茅根需取新鲜者,洗净切段,煎时需文火慢煮;川贝母需去芯,研成细末,待药汤快熬好时撒入,以免药性挥发。”

“可现在关中的病患这么多,光靠我们医署的人采挖白茅根和川贝母,根本不够用啊。”小竹又犯了愁,“而且川贝母在终南山深处才有,采挖起来也费功夫。”

素问没有慌,她又翻到第七册手记,这一册记录的是去年改良药材品种的事。其中一页写着:“川贝母可在半阴半阳的山地种植,以腐叶土为基肥,浇水时需用山泉水,三年可成熟。去年在终南山下的药田试种了一亩,今年已经收获了不少,存放在医署的药材储备库中。”

“太好了!”小竹拍着手,“这样一来,川贝母就不用愁了,白茅根在渭水两岸到处都是,让分馆的弟子和农户一起采挖,很快就能凑够量。”

素问点点头,拿起笔,在一张新的药方纸上写下“清热润肺方”五个大字,然后按照手记上的记录,一笔一划地写下药方:“白茅根五钱,川贝母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麦冬三钱,杏仁二钱,生地黄四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写完后,她又仔细核对了一遍手记,确认没有遗漏,才将药方交给小竹:“你把这药方抄一百份,送到各个分馆,让他们按照方子抓药,给病患服用。另外,通知药材储备库,把存着的川贝母拿出来,分发给各个医点。再让学堂的弟子去渭水两岸采挖白茅根,告诉他们,采挖时要留根,以免破坏长势,日后还能再采。”

“我这就去办!”小竹接过药方,像一阵风似的跑了下去。

素问站在观星台上,望着小竹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手记。这十二册手记,是她十年来行医的心血,每一页都记录着她遇到的病症、试过的药方、总结的经验。有时候,她自己都忘了曾经治过的病症,只要翻开手记,就能找到答案。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素问抬头一看,只见秦斩骑着马,带着几个护卫,正朝着医署赶来。秦斩一身铠甲,脸上带着风尘,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

“素问,关中的怪病怎么样了?”秦斩翻身下马,快步走上观星台,语气中带着关切,“我刚从城外的军营回来,军营里也有几个士兵得了这病,咳得连武器都拿不稳。”

“已经找到方子了。”素问笑着把手中的手记和药方递给秦斩,“你看,七年前在岭南遇到过相似的病症,当时记在了手记里,刚才翻到手记,找到了这个‘清热润肺方’,用白茅根和川贝母做主要药材,应该能治这怪病。”

秦斩接过手记和药方,仔细看了起来。他虽然不懂医术,但跟着素问久了,也能看懂一些药方的基本原理。“白茅根和川贝母,这两种药材在关中都能找到,对吧?”他抬头问素问。

“对,川贝母在药材储备库里有存货,白茅根让弟子和农户去采挖,很快就能凑够量。”素问说,“不过,要熬制这么多药汤,需要大量的柴火和药罐,还得有足够的人熬药、分药,恐怕需要朝廷帮忙协调。”

秦斩立刻说:“这事交给我,我现在就去见陛下,让朝廷调拨柴火和药罐,再派士兵帮忙熬药、分药。另外,我还可以让各地的官府组织农户采挖白茅根,给他们一定的报酬,这样他们也有积极性。”

“那就麻烦你了。”素问感激地说。这些年来,不管她遇到什么困难,秦斩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从药材贸易到医馆建设,从抵御外敌到应对天灾,若没有秦斩的支持,她的医道之路恐怕不会这么顺利。

秦斩笑了笑:“跟我还客气什么?你治好百姓的病,就是对大秦最大的贡献。我这就去见陛下,尽快把事情办妥。”说完,他又翻了翻手中的手记,感慨道,“你这手记真是个宝贝,关键时刻能救命啊。”

素问看着手记,眼神中满是珍视:“这是我十年的心血,每一个字都记着百姓的疾苦,能派上用场,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秦斩不再多言,拿着药方,翻身上马,朝着皇宫的方向奔去。马蹄声渐渐远去,素问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手记,轻轻抚摸着册脊上的字迹。她知道,这“清热润肺方”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做——要确保每个病患都能喝到药,要观察药效,要防止病症再次蔓延,要总结经验,把这次的治疗方法也记到手记里,留给后人。

风依旧吹着,但素问的心却平静了下来。她相信,有这手记指引,有秦斩帮忙,有医署的弟子和百姓齐心协力,一定能渡过这次难关,让关中的百姓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

她拿起手记,转身走下观星台,朝着医署的诊疗室走去。那里,还有很多病患在等着她,等着这“清热润肺方”带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