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 第163章 吐蕃廷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住口!”

“一派胡言!”

“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小论话音未落,殿内顿时炸开了锅。群臣的怒斥声如雷霆炸响,震得酥油灯火剧烈摇曳,仿佛要将红山宫的穹顶掀翻。

小论所言虽是实情,却如同尖刀般刺痛了吐蕃群臣的自尊。

这些久居高原、未曾见识过中原军威的贵族们,如何能接受吐蕃铁骑不如唐军的论断?

“小论这是在论兵,还是在灭我军威?”大论慢条斯理地发问,眼中闪烁着阴冷的光芒。他岂能放过这个打压政敌的良机?

“在下所言句句属实。”小论挺直腰杆,毫不退让。

“荒谬!”群臣齐声呵斥,脸上写满不屑。

“当年葛尔钦陵统帅四十万大军,对阵薛仁贵十万孤军,为何未能全歼?”小论声音陡然提高,“因为吐蕃伤亡太过惨重!”

殿内为之一静。葛尔钦陵乃禄东赞之孙,被誉为吐蕃战神,正是他击败了薛仁贵。

“即便唐军粮道被断,援军隔绝,薛仁贵仍让我军付出惨重代价!”小论越说越激动,“葛尔钦陵不是不能全歼唐军,而是代价太高,这才不得不议和放行!”

他环视群臣,厉声质问:“诸位只顾庆功,可曾想过其中深意?”

“这......”群臣哑口无言,一个个张大了嘴巴,却找不出反驳之词。

殿内陷入一片沉寂,当年那场大战的真相,在座众人都心知肚明,若吐蕃真有全歼唐军的实力,又怎会放虎归山?

墀德祖赞眉头紧锁,沉默不语。他虽知小论所言在理,但收复大非川的执念早已深入骨髓。多等一日,对他都是煎熬。

“哼!”

大论看穿赞普心思,冷笑一声:“小论此言差矣!七十年沧海桑田,我吐蕃早已今非昔比!”

这番话让殿内众人眼前一亮。确实,这七十年来,吐蕃疆域扩张,国力日盛。

“当年一战,我吐蕃夺得大非川,国力骤增。”大论意气风发地细数功业,“数十年来东征西讨,疆域北至石堡城,南抵天竺,东临巴蜀,西接大食,已是万里大国!”

吐蕃版图确实今非昔比,单论疆域,已不逊于大唐。

“疆域虽广,可人口、技艺、兵甲,哪一样能及唐朝?”小论毫不退让,“唐有七千万子民,我吐蕃不过两千万。至于工艺之精、兵甲之利,更是天壤之别!”

这番话戳中了吐蕃的软肋。在文明发展程度上,吐蕃确实难以望唐项背。

“你到底是吐蕃臣子,还是唐人的说客?”大论怒喝如雷。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若连差距都不敢正视,这仗还怎么打?”小论据理力争。

“够了!”墀德祖赞一声暴喝,狠狠瞪了小论一眼,“大论,继续。”

小论愤然落座,却再不发一言。殿内重归寂静,只有酥油灯的火苗在不安地跳动。

“虽然我吐蕃兵甲不如唐朝精良,但这数十年来,我们融汇天竺、中原、大食三方技艺,差距已然不大。”大论得意地瞥了小论一眼,继续夸夸其谈。

吐蕃地处要冲,南接印度,东临大唐,西连大食,确实接触过各方技艺。但所谓“融汇”,不过是略知皮毛罢了。在大论口中,却俨然自成体系,仿佛吐蕃已是科技强国。

“嗯!”群臣频频点头,这番吹捧正合他们心意。

“我吐蕃从唐军手中缴获的精良兵甲,已装备禁军。这支劲旅之骁勇,绝不逊于唐军!”大论越说越起劲,“更何况,我们还有五十万对二十万的绝对优势,岂有不胜之理?”

五十万对二十万,这悬殊的兵力对比让群臣热血沸腾。“若五十万还打不过二十万,我们不如跳青海湖自尽!”他们异口同声地叫嚷。

墀德祖赞眉开眼笑,显然这番话深得他心。

“若李隆基增兵不止十万,又当如何?”小论冷不丁插话。

“哼!”大论不屑地扬起下巴,“唐朝全国兵力不过五十余万,驻守辽阔疆域就要二十万,安西都护府还需数万。李隆基能调往大非川的,最多二十万!”

他顿了顿,声调陡然提高:“就算唐军增至三十万,我五十万大军照样能将其碾碎!”

“必胜!必胜!”群臣的吼声震得殿梁簌簌作响。

“今日之吐蕃,早已今非昔比!”大论霍然起身,右臂挥下。

“必胜!必胜!”狂热的呐喊再次响彻大殿。

“好!说得好!”墀德祖赞笑容满面地起身,双手虚压,示意众人安静。酥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

殿内骤然安静,群臣屏息等待赞普的决断。

墀德祖赞目光如电,缓缓扫过众臣,沉吟良久才开口:“小论所言不虚,大论之策更佳!诚然,我吐蕃铁骑与唐军正面交锋,至今未尝胜绩。但今非昔比,以五十万雄师对阵三十万唐军,岂有不胜之理?”

小论暗自叹息。仇恨的阴云已蒙蔽了吐蕃人的双眼,他纵有千般道理,此刻也无力回天。

“此战便依大论之策,我吐蕃大军将在大非川与唐军决战!”墀德祖赞眼中精光暴涨,“至于小论所提断敌粮道之策,亦属良谋,此事就交由小论全权负责。”

这看似重用,实则是将小论排除在决战之外。大论闻言,嘴角扬起得意的弧度。

----------------

大非川唐军大营,战马嘶鸣,旌旗猎猎。

三十万唐军厉兵秣马,操练之声震天动地。经过严冬苦训,将士们已完全适应高原气候,个个龙精虎猛,只待进军号令。

李乾麾下的龙武军更是突飞猛进。如今他们驾驭雪橇如履平地,山地作战技艺炉火纯青,定能让来犯之敌吃尽苦头。

粮草堆积如山,辎重连绵不绝。李林甫立下的军令状绝非虚言,即便在这冰天雪地,运输队伍依然络绎于途。

就连李白都不禁感叹:“此獠虽奸,确有其能!”

这恐怕是李白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称赞李林甫。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转眼正月已过,二月来临。长安的早春尚带寒意,大非川却仍是冰封雪裹。按常理,这里的冰雪要到四月才会消融。

哥舒翰帅帐内,李乾、李白、郭子仪、李光弼、李平西、王维等将领齐聚一堂。

“虽是天寒地冻,但时机已至!”李乾一语道破众将心声。

“终于要开始了!”众将虽早有预料,闻言仍难掩激动,齐刷刷站得笔直如松。

“咚!咚!”战鼓震天,三十万唐军列阵待发。龙武军阵列最前,银甲映雪,气势如虹。其余将士列阵壮行,军威之盛,令天地变色。

李乾一身戎装,策马检阅。龙武军将士眼中战意如火,令他大为满意。“弟兄们!平定吐蕃就在今朝!”

“平定吐蕃!”三十万将士的呐喊震裂冰原。

“此战九死一生,可有人畏缩?”李乾没有长篇大论,只此一问。

“龙武军只有好汉!”郭子仪率领全军怒吼回应。

李乾马鞭一挥,如惊雷劈向积石山方向。战马长嘶,率先冲出。五千龙武铁骑如洪流般紧随其后,马蹄声震得山峦颤抖,毫不犹豫地冲向积石山险峻的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