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世民的目光掠过殿外渐亮的天光,指尖在御案上有节奏地敲击着。

那笔指向荥阳郑氏和东宫的黄金,像一颗毒刺,试图扎入他与他精心培养的储君之间。

然而,仅仅是片刻的纷乱后,李世民的眼底便恢复了清明。

理智告诉他,太子或许不知情,这更可能是郑氏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栽赃嫁祸,意图在太子与皇帝之间、在皇室与门阀之间种下猜疑的毒种。

太子或许年轻气盛,手段酷烈了些,但绝不会愚蠢至此,更不会背叛他与皇权的根本利益。

这绝非不智,而是自毁长城。

他了解自己的儿子,那份锐气与骄傲,绝不容许他用世家肮脏的金钱来豢养私兵。

他的太子,是他一手培养的储君,不会愚蠢到与虎谋皮,接受世家如此明显的馈赠。

但情感上,作为一个父亲,他却又忍不住患得患失,思绪纷乱。

太子近来的表现确实过于耀眼,手段也越发凌厉果决,甚至带着一丝他未曾见过的…

冷酷?这股力量若掌控不好,是会伤人的。

他是否因为初掌权柄,急于证明自己,而行了险招?是否被眼前的胜利和世家的谄媚冲昏了头脑?

这种怀疑让李世民感到一阵烦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痛心。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深吸一口气。

作为帝王,他不能仅凭一份来源模糊的密报就下定论,更不能让情绪左右判断。

这必然是栽赃!

是有人,或许是荥阳郑氏,或许是其他被触及根本利益的势力,在风暴掀起时投下的一颗混淆视听的石子,意图离间天家父子,让清查之举在内耗中夭折,甚至将太子拖下水,从而保全自身。

想到此处,李世民心中那丝因“父亲”身份而产生的患得患失迅速被“帝王”的冷静所取代。

他强迫自己将所有杂乱的情绪压下,目光变得锐利如刀。

既然对方出招了,那他这个皇帝,自然要接住,并且要反过来,利用这把递过来的刀。

风暴已然掀起,无论真相如何,他都必须确保这艘帝国的巨轮不会偏离航向,确保皇权的绝对稳固。

“王德。”皇帝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沉稳,听不出丝毫波澜。

内侍无声无息地再次出现,躬身聆听。“传朕口谕,召房玄龄、长孙无忌即刻入宫议事。另,让李靖在宫门外候着,朕随时可能要见他。”

“老奴遵命。”王德再次领命,脚步轻盈而迅速地退去。

李世民要调动的是他最核心的文武班底。房玄龄的稳重与谋略足以在纷乱中看清脉络。

长孙无忌既是国戚,深谙权术,对承乾也有一份舅父的关切,他的立场或许能提供不同的视角。

而李靖,这位军神,他的态度在此时至关重要——不仅在于可能涉及的军械流转,更在于一旦局势有变,他的忠诚与能力是稳定军心、震慑宵小的定海神针。

他调动核心班底,并非为了对付太子,恰恰相反,是为了在保护太子的前提下,将这桩阴谋连同岷山案本身,转化为更彻底的胜利。

房玄龄的谋略,长孙无忌的权术与亲情,李靖的军威,都将是他手中的利刃。

与此同时,东宫之中,李承乾对这场针对他的阴险算计一无所知。

他正沉浸于初步胜利的兴奋与后续规划的蓝图之中。

属官再次来报:“殿下,您吩咐的奏疏已草拟完毕,请过目。”

李承乾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奏疏,快速浏览。文稿以岷山案为引,痛陈积弊,请求扩大“特勘”范围,言辞恳切,锋芒内敛却又坚定无比,全然一副为国为民、锐意改革的储君姿态。

“好!即刻呈送中书省,转呈父皇!”李承乾眼中精光闪烁。他要的,就是这把火越烧越旺。

太极殿内,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匆匆赶到。

看过密报后,长孙无忌脸色骤变,当即道:“陛下!此必是构陷!承乾绝不会行此愚鲁之事!

这定是有人见岷山事败,太子殿下锋芒毕露,欲行此毒计,阻挠新政,离间天家!”

房玄龄沉吟片刻,亦缓缓点头:“陛下,无忌所言甚是。

此事时机太过巧合,手法也略显粗陋急切。

太子殿下近日所为,虽雷霆万钧,却皆在明处,于法理有据,无须行此阴私手段且授人以柄。臣也认为,栽赃的可能性极大。”

李世民看着两位重臣,心中最后一点残存的疑虑也烟消云散。他微微颔首:“朕亦不信承乾会如此糊涂。

但既然有人将饵抛了出来,朕若是不咬钩,岂非辜负了对方一番‘美意’?”

他的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笑意:“玄龄,无忌,朕召你们来,是要议一议,如何将这盆试图泼向太子的污水,给它烧开了,原原本本地泼回去!

不仅要揪出背后的黑手,还要借此机会,进一步震慑那些心怀侥幸之辈。”

君臣三人密议良久,一道道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的旨意开始从中枢发出。

一方面,对岷山案的清查在魏征的主持下继续雷厉风行地进行。

另一方面,一场针对那笔“神秘黄金”的反向调查,在百骑司最隐秘的渠道内悄然展开,调查的核心目的并非太子,而是所有可能与荥阳郑氏乃至其他敌对势力有关的资金流向和人员往来。

而李承乾那份请求扩大清查的奏疏,恰在此时送到了李世民的案头。

皇帝浏览一遍,朗声一笑:“好!太子有此魄力,朕岂能不支持?

准奏!着即以此奏疏为蓝本,拟定详细章程,由尚书省牵头,御史台、户部、刑部协同,成立‘京畿特勘使团’,太子…兼任特勘使,总揽其事!”

这道旨意一出,朝野再次震动!

皇帝不仅没有因流言而猜忌太子,反而将更重要的权力赋予了东宫!

这无疑是对太子最坚定的信任和支持,也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那些暗中散布流言、企图构陷者的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