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农村三代人 > 第282章 收瓜卖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狂风暴雨,停息了片刻,窗外,依旧是黑压压的一片,稀稀拉拉的小雨,依旧不停。秀峦在屋子里,来回踱步,焦急不安。自己刚才接到了,嫂子打来的电话。嫂子说,秀玉要生了,刚进了县医院的产房,李连财一家,正在医院等着生孩子呢。

生孩子是件好事,可秀玉,却是难产。

景明原本就在县城里住,得到消息后,自然是去了县医院,问过医生和李连财后,才知道,妹妹秀玉的情况,不太乐观,说是胎儿发育的不好,弄不好,大人和孩子,都有危险。有大出血的危险,让家里多准备点钱。

景明问了问李连财:钱够吗?

李连财慢慢吞吞:带了一千块钱来。

才一千?景明瞪了瞪眼:怎么不多带点来?

李连财道:家里,就这么点钱了。

景明没再说话,又顶着外面的雨,骑着摩托车,回了自己的店里,将家里的现金,都找了出来,凑了五千块钱,又送到了医院。下雨天,来店里理发的客人并不多,姜淑惠也跟着丈夫,去了医院,这才了解了秀玉的情况。

医院的走廊里,姜淑惠喋喋不休,对着李连财,一顿劈头盖脸的审问:你说你,三十好几的人了,娶过一次媳妇,生过一次孩子,怎么就不知道,多备点钱呢?没钱?每年你不会出去挣钱啊?三尺高的汉子,过了半辈子了,连生孩子的钱都没有。亏得我家秀玉,一个黄花大闺女跟了你,怎么就不知道疼媳妇呢?就算是不知道疼媳妇,也得知道疼孩子啊,秀玉生孩子,不是给你老李家生的啊?

景明望了望媳妇,媳妇虽然说的在理,是在为妹妹,代表娘家人说话,但这毕竟是医院,媳妇的大嗓门,咋咋呼呼的,终归是不好,景明这才拉了拉媳妇:你先回店里吧,这,有我盯着。

姜淑惠气呼呼的,回了店里,立刻给秀峦,秀萍打去电话,将秀玉在医院里难产,李连财没钱生孩子的事,大肆渲染了一番。当然,姜淑惠打电话的目的,一是给大姑子和二姑子,报告三姑子的情况,二是在两个大姑姐的面前,表表功,景明可是为秀玉生孩子,既出了钱又了出力,就连她姜淑惠,也是尽了嫂子职责。

秀峦这才知道了,秀玉生孩子的事,因此才在屋子里,急的左右不宁,嘴里一边骂着李连财,一边又担心自己的妹妹,可别在这生孩子的鬼门关,有什么闪失。

她想骑上自行车,去县医院里看看妹妹,可外面下着雨,自己去县医院,着实的不方便,再说了,就算是到了县医院,她又能帮上什么忙?还不是跟哥哥一样,坐在产房外干着急?再说了,有哥哥守在那,自己自然也放心,嫂子刚才也说了,她也会时不时的去一趟,有什么消息,就立刻打电话,告诉自己。

窗外的雨,时而大,时而小,时而电闪雷鸣,产房里,秀玉痛的死去活来,产房外,景明,李连财等人,也焦急的左右踱步。

远在大梨园村的秀峦,更是为妹妹,捏了一把汗。

直到深夜,秀峦接到了嫂子打来的电话,姜淑惠道:“他大姑,医院那边说了,大人和孩子,都能保住,但是子宫,得切了。”

“啊?”秀峦不知所措。

“没别的办法了,就这一个办法,他大姑,咱认命吧,秀玉就这个命,生的不管是个丫头,还是小子,就只能生这一个了。”姜淑惠道。

“我哥怎么说?”秀峦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没了,我刚从医院回来,医生说,就这一个办法了,要不然,大人和孩子,可就都保不住了。”陈淑芬道:“景明说行,李连财也说行,但生的是男还是女,现在还无法确定,只有省出来才知道,孩子一旦落地,秀玉就再也没法生育了。”

秀峦一时语塞,手里握着电话,不知该如何该说什么。

秀玉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最终活了下来,庆幸的是,给李连财生了个儿子,之后,取名为李修伦。李修伦这孩子,长相随了秀玉,又丑又呆,但能够平安降生,已是不易,当然,爹娘都是笨傻的人,这孩子的基因,自然也不会灵光。

但对于老李家来说,尤其是李连财的母亲来说,自己有了孙子,终于有后了,有个可以延续香火的子嗣了。不管这孩子,长相如何,智商如何,但终究是个男孩,只要是男孩,就万事大吉。

这是农村,深埋在骨子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倘若秀玉,生的是个闺女,李连财一家,就会认为,秀玉这个傻媳妇,算是白娶了。

马云唐的四个儿女,如今终于,各自都有了儿女,有了下一代。

随着夏天的过去,地里的麦子收完,而后,家家户户,又都开着拖拉机,拉着耕地的犁,开始耕地,等地耕完了,再把拖拉机上的犁卸下来,再装上播种机,趁着雨季到来之前,开始播种玉米。

较比小麦,玉米的成熟期,只有几个月,夏天播种,秋天收获,北方的农村,一年的庄稼,共收获两季。一季就是,秋种夏收的小麦,一季就是,夏种秋收的玉米。

对于马云唐来说,地里的粮食,不光有小麦和玉米,还有每年的西瓜。这不,玉米刚长到半人高,地里的西瓜,就熟的差不多了,家家户户,又都开着拖拉机,去地里收西瓜。

收西瓜可是个,耗费人力的活,这地里的西瓜千千万,哪个熟了,哪个没熟,哪个是五分熟,八分熟,需要有经验的人,看看瓜皮的纹络,再抱起瓜来,轻轻敲打一番,才能隔着瓜皮,看到瓜瓤,确定要不要摘。

马云唐,陈淑芬,自然是挑瓜的老手,老两口走在瓜秧中间,看一眼西瓜的纹路,熟不熟,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再抱起来敲一敲,听听声响,就能知道,这瓜能不能摘。

老两口负责摘瓜,景明,秀峦,秀萍,以及几个小孩子,刘旭,马菲,康健,邢童等,则负责把瓜,从地里,纷纷抱到地界上,大人们再把西瓜,放入沙皮袋里,接着,一袋一袋的,背到拖拉机的车兜里。一会的工夫,原本空荡荡的车兜,则装满了西瓜。

之后,再将车兜里的瓜,拉回家中的院子里,卸车后,继续回到地里装瓜,再拉回院子里卸瓜,一天下来,足足拉了三趟瓜,院子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西瓜。

“一,二,三,四,五,六。”刘旭站在车兜里,数着一个个西瓜,这些西瓜,是姥爷从院子里,挑选出来的不太好的西瓜,也就是瓜里面的残次品,要先把这些西瓜,要拉到县里的农贸市场,卖给瓜贩子,这些西瓜的瓜头,长的不周正,或者裂了条小缝,或者有黑头,姥爷则想了个办法,用泥巴抹在瓜头上,盖住那些小缝黑头等,这样,就看不出这些瓜,是残次品了。

等卖完了西瓜中的残次品,剩下的好瓜,一能保留更久的时间,二能卖更好的价钱,这些,都是姥爷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