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农村三代人 > 第381章 准备结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文店的长子长孙,国民的儿子海泽,跟苏西村的王国瑞,一直都聊的很好。虽然俩人是异地恋,但人手一部手机,平时又是打电话,又是聊qq的,半年多下来,两人的感情,增进了不少。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海泽还忙里偷闲的,回来过两次,一次是七夕节,他从青海坐飞机,先是飞到天津,而后又从天津坐大巴车,回到海兴,跟王国瑞过了七夕节。还有一次,是王国瑞的生日,就在前不久,农历的十一月底,海泽又从甘肃,坐火车回沧州,再转乘大巴车,来给王国瑞过生日。

生日过完后,海泽没有着急,回甘肃的工地。而是告诉爸妈,自己和王国瑞商量好了,年底就结婚,海泽催促着爸妈,咱赶紧给她家下聘礼吧。

国民夫妇乐坏了,迅速联系了媒人,媒人又来回传话,王家和刘家,吃了订婚宴,商量两个孩子的婚事。只是吃订婚宴的时候,国民通知了国长夫妇,让他们也来一起吃订婚宴,但国长夫妇,说有事来不了。

两个孩子都愿意结婚,双方的爸妈,自然不会拖后腿,吃完了订婚宴,下完了聘礼,双方又看了黄道吉日,基本上把孩子结婚的事,都定了下来。腊月初,有个好日子,两家都觉得不错,因此定下了良辰吉日。

很快,到了腊月初,刘氏家族,开始准备着海泽娶媳妇的事。会堂下面有文店、文信、文利、文胜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又分别生了国民、国喜、国安、国岗、国增、国长、国旺、国邦等八个孙子。这八个孙子,又生了海泽、海旭、海伦等八个重孙子。

八个重孙子里面,年龄最大的当属海泽,因此海泽是海字辈里,第一个结婚的。农村结婚的礼仪,规矩有很多。例如海泽结婚,要在本族里,找两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充当伴童,等到结婚的当天,两个伴童,要人手一把手电筒,走在新人的前面,寓意为这对新人,照亮婚后的幸福之路。

这项仪式在村里,叫做打灯笼。

以前,没有发明手电筒的时候,就是找本族的两个小男孩,举着红灯笼,红灯笼里,又点着红蜡烛,他们走在新人的前面,为他们开启幸福之路。这个规矩,从老一辈人,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

只是传到了现在,红灯笼就改为了手电筒,但要在手电筒的镜面上,裹上一块红布,这样发出来的光,也是红光,这项仪式,也依旧叫做打灯笼。

国增和秀峦,以及国岗两口子,正在国民家,商量着海泽结婚的种种事宜。找打灯笼的小男孩,自然是从本族里找,而且是紧着,血缘关系近的人找。国民问道,让谁打灯笼呢?大家不约而同的,脱口而出:“刘路啊,让刘路打灯笼。”

“对,刘路算一个。”国民道:“另一个呢,找谁?”

“海宽啊。”国增道:“他们两个,年龄都差不多,这一对小子,简直太合适了。”

“行,打灯笼的,就让刘路和海宽了。”国民道。

众人七嘴八舌,把事情基本都定下来了,待到国增等人都走后,国民去了趟国长家,进了门,只见刘彤趴在炕上看电视,国长一个人,正坐在桌前吃饭。

“才吃饭啊?”国民道。

“嗯,我刚下班回来。”国长道:“民哥,你吃了吗?”

“都几点了,我早就吃完了。”国民说着,坐在了炕上:“刘路呢?他妈妈呢?”

“他们,他们,他们不在。”国长吞吞吐吐。

“大晚上的,这是去哪了?”国民觉得,国长的眼神,有些不对劲,样子很是慌张。

“出去了。”国长道。

“哦。”国民应了一声,继续道:“对了,我们刚才商量好了,海泽结婚,想让刘路打灯笼。”

“啊?”国长大惊:“没再找找别人吗?怎么让刘路打灯笼呢?”

“你这话说的。”国民不乐意了:“找打灯笼的,谁不是从自己家的人里找?我们看属相了,刘路属猪,跟海泽,还有小瑞,都不犯冲。刘路打灯笼,再合适不过了。”

国民心里嘀咕,打灯笼是好事啊,听你这口气,你怎么还不乐意呢?打灯笼的小孩,到时候会去跟着一起去接亲,人家新娘家的家人,会给每个打灯笼的小孩,塞个红包,一般都是五十块钱,白捡五十块钱,你怎么还不愿意呢?

“民哥,刘路,刘路他去不了。”国长见自己再瞒下去,肯定是瞒不住了。索性,也就全交代了。

“怎么去不了呢?”国民疑惑的看着国长:“刘路怎么了?”

“刘路病了。”国长道:“现在在黄骅治病了。”

“啊?”国民之前从国喜,国安,国忠等人的口中,听说过一些,关于刘路得病的事,但具体是什么事,大家也都是一知半解。问国长,国长也总是三言两语,糊弄过去。现在,他自己居然张口,主动说了,看来刘路这病,是瞒不住了:“到底怎么了?”

“唉,民哥,我跟你说实话吧。”国长看了看国民,又看了看炕上的刘彤:“走,咱去那屋说吧。”

国民知道,国长要说的话,是不想被闺女刘彤听见。

俩人出了东屋,来到了西屋,国长关上了门,掏出烟来,递给了国民一支,自己又点了一支:“刘路得的这个病,是个怪病,现在在黄骅的安定医院,正治病呢。”

“安定医院?”国民有些惊奇,来不及点手里的烟,连忙问道:“安定医院?不是得了精神病的人,才去那治病吗?那里面,全是些精神不正常的病人。”

“唉,民哥。”国长抽着烟,叹着气:“刘路得的,可能就是精神病,跟我妈当年,得的是一样的病,疯疯癫癫的怪病。”

国民的心,咯噔一下,他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好像听老一辈人讲过,听自己的爷爷奶奶说过。刘家每一代人,都要出一个疯子,现在海字辈的人,都是正常人,难不成,这疯人病,让刘路给撞上了?

“怎么回事呢?”国民这才,把手里的烟点燃:“到底怎么回事啊?你们怎么不早点说呢?”

“唉,民哥,我媳妇不让我说啊,让我瞒着你们。我这憋的,都快两年了,我快憋疯了。我实在憋不住了,我要是再不跟你们说,我自己也得跟着疯了。”国长吸了口烟,将嘴里的烟,狠狠地吐了出来:“这事说起来,还是从我们,搬到天津军粮城那年开始。”

烟雾缭绕,国长的思绪,飘到了两年前,刘路最初犯病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