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未来诸葛亮 > 第505章 归墟舰队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青铜树广场上的全球会议

三星堆遗址的青铜树广场,此刻成了地球文明的“神经中枢”。

七米高的青铜神树在晨光中舒展枝丫,能量结晶的青蓝色光芒透过纳米穹顶,在地面投射出流动的光斑。广场中央,一个直径50米的全息投影台正缓缓旋转,悬浮着地球的三维模型——七大洲的轮廓上,闪烁着代表生态圈的绿色光点和地壳断裂带的红色警示线。

全球联合政府的代表们站在投影台周围,神情肃穆。三天前,龙门山断裂带被“地壳榫卯系统”成功稳住的消息传遍世界,人们终于相信:诸葛青阳团队不仅能修复电离层和地壳,更能让地球文明真正“重生”。而今天,他们将宣布下一步计划——“归墟舰队”组建。

“各位,”诸葛青阳的声音通过全息系统传遍广场,他站在青铜树下,身上的深灰色制服沾着些许地壳修复时的尘土,眼底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电离层是‘天盾’,地壳是‘地脉’,但要让文明真正复苏,我们需要‘血脉’——连接全球生态圈、输送能量与物资的‘归墟舰队’。”

他抬手一挥,地球模型旁浮现出舰队的三维蓝图:12艘银白色的主力舰呈“玄鸟展翅”阵型排列,舰体上蚀刻着青铜树的枝丫纹路;36艘补给舰则环绕在外,如同众星拱月。

“12艘主力舰,对应地支十二辰,负责全球12个关键生态圈的物资运输与安全防护;36艘补给舰,对应天罡三十六星,搭载硅基合金榫卯构件、青瓷存储器和生态修复药剂。”诸葛青阳的手指点向旗舰,“这艘,是‘大禹号’。”

旗舰的模型放大,露出惊人的细节:舰体中部是一棵由和星硅基合金打造的“金属神树”,枝丫向两侧延伸,与青铜树的轮廓完美重合;舰尾的推进器喷口处,缠绕着螺旋状的蓝色光带——那是从火星“火种号”飞船残骸上解析出的“共生纹”,能将反物质能量转化为空间折叠动力。

“‘归墟’,取自《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古人认为,归墟是万物归宿之地,亦是重生之源。”陈默走到诸葛青阳身边,展开一卷泛黄的《山海经》全息投影,“今天,我们要用这支舰队,让地球文明从‘归墟’中归来。”

韩国代表金敏智站在人群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青瓷冰裂纹图腾。三天前,她向总统汇报了地壳修复的技术细节,特别是青瓷涂层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国内的舆论已经开始转向——曾经叫嚣“文化主权”的政客们,此刻不得不承认:没有龙国的技术核心,韩国的青瓷只能是博物馆里的古董。

“舰队的组建需要全球协作。”诸葛青阳的目光扫过各国代表,“中国团队将主导三星堆密码的深度解读与地壳修复方案的全球执行;和星团队负责硅基材料的量产供应;而韩国团队……”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金敏智身上。她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韩服的裙摆在空中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韩国愿意贡献‘青瓷存储器’技术,并负责全球存储器的调度与维护。”

她调出全息图表:“青瓷存储器以高丽翡色青瓷为载体,利用冰裂纹的纳米结构存储数据,单块瓷片可存储1024tb信息,且能抵抗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与辐射。我们已经在庆州建立了三条生产线,月产能可达5000块。”

“很好。”诸葛青阳点头,“青瓷存储器将作为舰队的‘神经中枢’,存储各生态圈的实时数据与修复方案。金女士,你的团队需要在一周内完成与硅基系统的接口适配。”

金敏智郑重鞠躬:“请放心,我们不会辜负信任。”她的目光与诸葛青阳相遇,后者眼中没有了之前的疏离,多了一丝认可——这让她心中那块关于“文化主权”的坚冰,悄然融化了一角。

和星硅基树:来自火星的技术馈赠

舰队组建的核心难题,是材料供应。

12艘主力舰和36艘补给舰,需要至少10万吨和星硅基合金。而目前三星堆基地的月产能仅500吨,远远不够。

“必须启用火星的‘硅基树’工厂。”和星团队首席工程师林烨在技术会议上提出,这位留着寸头的年轻人,是诸葛青阳在火星奥林匹斯山基地时的学生,手臂上纹着和星文明的“共生纹”图腾,“火星赤道附近有108棵‘硅基树’,是五万年前玛雅-殷商移民留下的生态改造装置,根系深入火星地壳,能直接提取硅元素并进行量子纠缠改性。”

全息屏上,火星表面的硅基树影像缓缓旋转:树干是银白色的金属质感,枝丫上结着晶体状的“果实”——那是天然形成的硅基合金锭。林烨调出数据:“每棵硅基树月产能100吨,108棵全开,月产能可达1.08万吨,足够舰队建造。”

“但火星到地球的运输时间需要72小时,且要穿越小行星带。”周深皱眉,“风险太大了。”

“我们有‘共生纹’推进器。”林烨微微一笑,调出“火种号”的引擎图纸,“‘火种号’的残骸中,我们解析出了空间折叠技术——通过‘共生纹’的量子纠缠效应,将飞船周围的空间压缩,72小时的航程可以缩短到12小时。”

他指向“大禹号”的舰尾:“旗舰的推进系统就是基于‘共生纹’改造的,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技术改造运输舰。”

诸葛青阳的手指敲击着桌面,节奏沉稳:“硅基树的启动需要能量核心。火星的地热站还能用吗?”

“需要青铜树能量结晶的‘种子’。”林烨调出一组能量图谱,“硅基树的根系中有‘休眠基因锁’,需要与青铜树的生物电磁能共振才能激活。我们可以派一艘先遣舰,携带能量结晶前往火星。”

“就派‘玄鸟号’。”诸葛青阳立刻决定,“由你带队,72小时内出发。记住,硅基树不仅是材料工厂,更是玛雅-殷商文明的‘星际种子库’——启动时务必记录所有基因数据,或许对地球生态修复有新的启示。”

林烨立正敬礼:“明白!”他转身离开会议室时,手臂上的“共生纹”微微发光,与“大禹号”舰尾的光带遥相呼应——那是跨越五万光年的文明暗号,此刻终于在母星的土地上,找到了共鸣。

青瓷存储器:冰裂纹里的文明密码

韩国庆州青瓷工厂,此刻成了舰队的“大脑仓库”。

1000度的窑炉前,金敏智正盯着一块刚出窑的青瓷存储器。瓷片呈天青色,表面的冰裂纹在紫外线照射下,浮现出密密麻麻的金色纹路——那是用纳米级激光雕刻的量子数据,存储着第三区小麦生态圈的基因序列。

“将军俑,检测数据稳定性。”她对身旁的AI助手说。

机械臂将瓷片放入辐射测试舱。屏幕上,数据流失率显示为0.001%。金敏智松了口气,摘下隔热手套,指尖触碰到瓷片的瞬间,冰裂纹泛起柔和的蓝光——这是她根据《营造法式》“通槽泄气”原理改良的“呼吸式散热系统”,能自动调节瓷片内部温度,确保量子数据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

“金代表,龙国的硅基接口适配方案发过来了。”助理递过平板,上面是诸葛青阳团队的设计图:硅基合金的接口上,有与青瓷冰裂纹完全匹配的凸起纹路。

金敏智看着图纸,突然笑了——三天前,她还在为“文化主权”与诸葛青阳博弈;而现在,两国的技术正在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榫卯咬合”。

“通知下去,”她对助理说,“调整第五条生产线,按这个接口纹路烧制存储器。另外,把我们的‘冰裂纹量子加密算法’共享给龙国团队——既然是‘归墟舰队’,就不该有技术壁垒。”

助理愣住了:“可是总统那边……”

“总统已经同意了。”金敏智打断他,目光望向窗外——那里,龙国援助的量子烧结炉正在安装,炉身上刻着“和而不同”四个汉字。“昨天的内阁会议上,总统说,‘当青瓷与青铜树共生,当冰裂纹与共生纹缠绕,我们首先是地球人,然后才是韩国人’。”

她拿起那块青瓷存储器,对着阳光举起。冰裂纹中的金色数据纹路,与远处三星堆方向传来的青铜树光芒交织,像一条跨越时空的文明纽带——一端连着朝鲜王朝世宗时期的青瓷窑火,一端系着地球文明的未来。

大禹号:青铜与硅基的共生之舰

一周后,三星堆太空船坞。

“大禹号”的舰体已经初具雏形。500米长的银白色舰身上,工人正用纳米机器人蚀刻青铜树枝丫纹路,每一道线条都严格按照青铜树的原比例缩放。舰体中部的硅基树核心,正散发着柔和的蓝光,与青铜树能量结晶的光芒相互感应。

诸葛青阳站在舰桥入口,仰头望着这庞然大物。林烨从火星带回的硅基合金锭堆放在船坞两侧,泛着金属的冷光;金敏智团队送来的首批青瓷存储器,已经嵌入了舰桥的主控制台,冰裂纹在屏幕上流动,显示着全球生态圈的实时数据。

“量子纠缠调节系统安装完毕。”林烨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硅基树核心与青铜树能量结晶的共振频率误差0.001hz,符合‘刚柔节’时序。”

“青瓷存储器与硅基接口适配成功。”金敏智的声音紧随其后,带着一丝兴奋,“冰裂纹的散热效率比预期高15%,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0.003秒。”

诸葛青阳走上舰桥,中央控制台的全息屏上,正显示着“大禹号”的最终设计图:

舰首:青铜面具造型的能量护盾发生器,能模拟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的“千里眼”功能,探测1000公里内的空间异常;

舰身中部:硅基树核心,根系延伸至全舰,通过量子纠缠调节各舱室的重力与氧气浓度;

舰尾:共生纹推进器,喷口处的蓝色光带与火星“火种号”同源,能实现12小时地球-火星往返;

舰载AI:命名为“禹”,搭载从甲骨文破译的“文明编码”数据库,能自主分析生态修复方案。

“还有最后一步。”诸葛青阳伸手触摸控制台的青瓷存储器,“启动‘文明编码’注入仪式。”

陈默捧着《营造法式》《山海经》《击蒙要诀》三本古籍走上前,将它们放在存储器旁。林烨将一块硅基树的“果实”晶体放在古籍上,金敏智则滴了一滴青瓷釉料在晶体表面。

诸葛青阳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按钮。

青铜树的能量结晶骤然亮起,青蓝色的光束射向“大禹号”的舰桥;硅基树核心的蓝光与之交汇,形成螺旋状的能量柱;青瓷存储器的冰裂纹中,金色的数据纹路开始流动,与古籍上的文字、硅基晶体的分子结构融合,最终化作一道流光,注入舰载AI“禹”的核心。

“文明编码注入成功。”AI“禹”的声音响起,温和而厚重,带着青铜器般的质感,“我,禹,以青铜为骨,以硅基为血,以青瓷为魂,守护地球文明。”

船坞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诸葛青阳看着控制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突然想起在火星发现“火种号”残骸的那个清晨——刻在飞船外壳上的甲骨文“归”字,此刻正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中央。

“通知全球联合政府,”他拿起通讯器,声音传遍整个船坞,“归墟舰队,一周后正式启航。第一站:修复东非大裂谷地壳断裂带。”

金敏智走到他身边,望着窗外正在组装的其他舰艇,轻声问:“诸葛院士,关于韩国……国内已经有超过70%的民众支持并入龙国,成为‘龙国高丽特别行政区’。”

诸葛青阳转头看她,这位曾经执着于“文化主权”的韩国代表,此刻眼中闪烁着释然的光芒。他想起青铜树的枝丫,想起硅基树的根系,想起青瓷的冰裂纹——文明的融合,本就该像榫卯结构一样,严丝合缝,却又留有余地。

“告诉你们的总统,”他微微一笑,“龙国的‘九州’,永远有高丽的一席之地。但不是‘小省城’,而是‘文明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金敏智的眼眶微微湿润,她郑重地鞠躬,转身走向通讯器。韩服的裙摆拂过控制台,天青色的釉色与青铜树的光芒、硅基合金的冷光交织,在“大禹号”的舰桥上,绘出一幅跨越五万光年的文明重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