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带着湿润的水汽,漫过蓟州的春耕核心区。王阿福蹲在田垄旁,眉头微蹙 —— 今日春播推进到 “盐碱地片区”,这片土地因土壤含碱量较高,播种后点播器频繁出现 “卡种” 问题,浸好的种子卡在点播器铁管内,影响下种效率。此刻,汉契农户们围在故障点播器旁,归降的耶律石正用小铁钎疏通铁管,手指被磨得通红。
“大家先暂停盐碱地播种,转战东侧的黑土地!” 王阿福当机立断,“耶律石带三名辅兵留下修理点播器,林小满跟我去黑土地指导播种,陈叔、阿娜你们带队转移,别耽误进度!” 晨雾中,农户们迅速收拾农具,推着种子车向东侧转移,留下耶律石等人在盐碱地攻关。
耶律石将卡种的点播器拆解,发现铁管内壁因盐碱腐蚀变得粗糙,种子容易粘在管壁:“得给铁管内壁‘抛光’,再涂一层‘羊油’润滑!” 他让人找来细砂纸,仔细打磨铁管内壁,又从种子车旁取来羊油,均匀涂抹在管壁上。半个时辰后,修复的点播器试播成功,三粒种子精准落入土中,没有卡顿。“再给其他点播器也做同样处理,” 耶律石对辅兵说,“盐碱地的种子要多浸一刻,让种皮变软,更不容易卡壳。”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时,盐碱地播种已恢复推进。王阿福带着黑土地的播种队赶回来支援,看到修复的点播器效率如初,欣慰地拍了拍耶律石的肩膀:“你这办法真管用,比换铁管省事多了!” 耶律石笑着擦汗:“在辽军时修过兵器,这点小故障难不倒我。” 晨雾彻底消散后,两片区播种进度同步推进,盐碱地的种子在润滑的点播器作用下,一排排整齐落入土中,湿润的土壤冒出细小的气泡,像是在为种子欢呼。
午间的日头渐暖,居庸关的 “部落会商厅” 内气氛融洽。李二郎与辽境萧哈里部落首领相对而坐,桌上摆着粟米饼、奶豆腐与清茶 —— 这是双方约定的 “首次互信会商”,萧哈里部落是辽境少数不愿与大宋为敌的部落,上月曾暗中通报辽军调动情报,今日专程来商议深度合作。
“贵部送来的辽军‘春季练兵计划’十分重要,” 李二郎推过一盘粟米饼,“我军已按情报调整了春防部署,特备薄礼致谢 —— 五十匹粗布、二十石粟米,望贵部笑纳。” 萧哈里接过礼单,眼中露出感激:“大宋真心待我部落,我也有一事相告:辽军黑山城近期在征召‘部落骑兵’,我部落已有十人被强征,若反抗恐遭报复,望大宋能提供‘庇护’。”
李二郎沉吟片刻,提出方案:“可让不愿应征的牧民暂迁至燕云境内放牧,我军提供草场与饮水,待辽军征兵风头过后再返回;同时,我们可在边境设‘互市点’,贵部的皮毛、牲畜可来交换大宋的布匹、农具,双方互利共赢。” 萧哈里闻言大喜,起身拱手:“愿与大宋结为‘兄弟部落’,每月初一互通情报,绝不与辽军勾结袭扰燕云!”
午间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双方签订的 “互信盟约” 上,盟约用汉契双语书写,一式两份,李二郎与萧哈里分别签字画押。会商结束后,萧哈里带着礼物与盟约返程,临行前留下三名部落斥候:“他们熟悉辽军动向,可协助大宋预警,若有紧急情况,点燃三堆狼烟即可。” 李二郎点头,派骑兵护送萧哈里部落安全返回辽境,午间的居庸关,汉契部落的友谊在暖阳中悄然生长。
黄昏的风带着凉意,蓟州的 “农具维护场” 上灯火初上。王阿福与林小满带着农户们,按北宋 “农具保养规范”,对今日使用的点播器、锄头、木耙进行全面维护 —— 春耕已完成六成,农具持续高强度使用,若不及时保养,后续播种容易出故障。
“点播器要拆解清洗,铁管内的残留种子要掏干净,涂羊油防锈;锄头、木耙要擦干泥土,木柄处涂桐油防裂,” 林小满拿着保养手册,逐条讲解,“明日播种前要再检查一遍,确保所有农具状态完好。” 陈老栓正用细铁丝清理点播器的漏斗,铁丝弯成小钩,能轻松勾出残留的种子碎粒:“去年就是没及时清理,点播器堵了还不知道,漏播了半亩地,今年可得仔细保养。”
耶律娜则带着妇女们擦拭木柄,桐油擦过的木柄泛着光泽,握起来更顺手:“这木柄用的是槐木,本来就结实,再涂桐油,能用三年不裂,” 她对身旁的年轻农户说,“你看这木耙的齿,要检查有没有松动,松动了要及时钉紧,不然耙地时会断。” 归降的耶律石负责 “故障农具修理”,他面前摆着五把损坏的锄头,有的锄刃卷边,有的木柄断裂,他用铁锤敲打锄刃,用锯子截断断裂的木柄,动作娴熟,黄昏的灯火照在他专注的脸上,与农户们的谈笑声交织成温馨的画面。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围坐在沙盘旁,复盘当日的春播攻坚、部落会商与农具维护情况。“春播已完成六成,盐碱地的点播器故障已解决,明日可推进至七成,” 王阿福汇报,“农具维护全覆盖,损坏农具已修好,不影响后续播种。”
李二郎分享部落会商成果:“与萧哈里部落达成互信盟约,建立情报共享与互市机制,还争取到三名部落斥候协助预警,” 他指着沙盘上的萧哈里部落位置,“这是燕云与辽境部落建立的首个互信关系,可作为范例推广,争取更多辽境部落中立或友好。” 王晏之补充:“已在边境选定‘互市点’,下周即可启用,准备了五百匹粗布、三百石粟米作为首批交换物资,预计能吸引周边三个部落参与。”
范仲淹点头,从怀中掏出《春耕春防协同册》:“春播与春防要继续协同推进,播种到哪里,春防就要覆盖到哪里,” 他指着沙盘上的春耕区,“萧哈里部落的情报很关键,要派专人对接,确保情报传递及时;同时,要保障迁入燕云的牧民生活,给他们分配草场与粮食,让他们感受到大宋的诚意。”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蓟州的春耕区,农户们已开始检查农具,准备新一天的播种;居庸关的互市点,工匠们正在搭建交易棚,挂起 “汉契互市” 的旗帜;边境线旁,萧哈里部落的斥候已开始巡逻,与大宋的预警哨卡遥遥相望。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欣欣向荣。春播的农具在田垄间穿梭,互市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边境的互信之桥悄然搭建 —— 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二个春天,也是治理成果从 “单向推进” 向 “多元协同” 的深化阶段。在虚构的人物群像中,汉契百姓携手攻克播种难题、与辽境部落建立信任、共同守护春耕成果,这正是大宋北疆长治久安的核心密码,也为燕云的持续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场春播攻坚、部落互信与农具维护,是燕云治理从 “春播启动” 向 “耕防协同深化” 的关键一步。它将农业生产的难题攻坚、边境民族的互信构建、生产工具的长效保障紧密结合,形成了 “攻坚保播、互信稳边、维护促产” 的完整体系。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已不仅是 “安稳之地”,更成为 “融合之境”,书写着民族和谐与边疆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大宋北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