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都市科员,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 > 第398章 当所有门都关上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昭拧开水龙头,冷水扑到脸上时,镜子里倒影的眼底血丝让他猛地一怔。

他抹了把脸,把毛巾搭在肩头走向书桌,晨光透过雨帘洒进来,正好落在那份被退回的《青阳区经济一体化试点申报书》上。

封皮边角卷了起来,批注意见栏的红笔字像一道伤疤——“程序待补正”“缺乏上位法依据”“需征求十三部门联合意见”。

他用指节敲了敲桌面,低低地笑了一声,但尾音却带着涩意。

系统提示音在耳边响起时,视网膜上浮动着淡蓝色光条:“政治信用点剩余38%,区域改革主导权进入冻结预警。”阮棠的虚影从笔记本里升起,月白色旗袍上的暗金纹路泛着冷光:“七家国企联合发函质疑合法性,法院驳回苏绾的环保诉讼,顾轻语的报道被撤了三次——他们不是在讲道理,是在织网。”

林昭的拇指蹭过笔记本边缘磨损的地方,忽然碰到一道凸起。

他翻开内页,夹层里一行铅笔小字让他的瞳孔骤然收缩:“老陈还记得1998年的图。”字迹歪歪扭扭,像是仓促间写就,但分明是父亲的笔锋。

“老陈”——市委印刷厂退休的档案管理员,当年父亲被停职前三天,正是印刷厂销毁了一批“错误印样”。

他抓起手机拨打电话,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唐绪,帮我查一下1998年开发区原始规划档案的数字化进度。”电话那头答应后,他又翻出沈清欢的消息:“九点前到发改委,我有东西给你。”

雨丝打在车窗上,沈清欢的车停在发改委楼下时,林昭的指腹还抵着笔记本夹层。

“卷宗在b区307,标了‘待修复’的那箱。”她递过工作牌,发梢沾着雨珠,“我趁数字化组吃早饭的时候挪了位置。”

档案室里弥漫着霉味和油墨香。

林昭掀开纸箱,最底下的牛皮袋封条有重新粘贴的痕迹。

抽出泛黄的图纸时,他的手在颤抖——“青阳生态工业走廊”的字样映入眼帘,跨区管网、安居用地的标注与他试点方案的核心构想分毫不差。

右下角的五个签名里,“白知远”的名字力透纸背,紧挨着的“林正南”二字清瘦刚劲,是父亲特有的魏碑体。

“唐绪,比对笔迹数据库。”他压低声音打电话,图纸在桌上铺开,“重点标注白知远和林正南。”系统提示音几乎同时响起:“相似度97.8%,确认原始文件。”阮棠的声音轻得像叹息:“他们怕的不是改革,是旧账被翻出来。”

老工业区家属院的楼道堆满了蜂窝煤,林昭的网格员马甲蹭上了黑灰。

敲第三遍门时,门缝里露出半张皱巴巴的脸:“查什么?我退休十年了。”他举起蓝图复印件:“1998年6月,您印过这张图。后来呢?”

门“吱呀”一声开了。

老陈的手抚过图纸边缘,指甲缝里还沾着油墨渍:“那天半夜,白厅长带人来厂里,说‘印错了’,要全部烧掉。”他走向铁皮柜,锁孔里塞着半截火柴,“林副厅长走前跟我说,‘这图是给老百姓的承诺’……我就留了一套底。”

底片展开时,林昭的呼吸变得急促。

系统消耗1技能点激活鉴定功能,泛黄的胶片边缘跳出“1998.6.17”的红色标注——正是父亲被停职调查的前三天。

老陈突然攥住他的手腕:“小昭,你爸当年说,‘总有一天要让这图见光’……”

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的会场穹顶灯刺得人睁不开眼。

林昭坐在列席席的最后,沈清欢发来消息:“替补名单第三,轮到你了。”秦守中坐在主桌右侧,正端着茶杯和周砚舟低语,余光扫过他时像刀片刮过皮肤。

“各位领导。”林昭站起来时,平板投影的光照在脸上,“这是1998年的原始规划图。”泛黄的蓝图与卫星图重叠在大屏幕上,“二十年前规划的产业带,现在是烂尾厂房;预留的安居地,成了私人会所。”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得像敲在石板上,“如果依法依规成了挡箭牌——”目光扫过白知远的方向,“谁来为被耽误的二十年负责?”

会场里安静得落针可闻。

沈砚秋的钢笔在记录本上划出重重的痕迹,柳知秋的袖口微微鼓起,微型终端的蓝光在桌下闪烁。

秦守中的茶杯“咔”地磕在桌上,周砚舟的喉结动了动,最终没有说话。

顾轻语的剪辑室里,监控画面突然黑屏。

她盯着系统弹出的“敏感词管控”提示,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

老陈的底片扫描件被拖进软件,视频标题改成《一张被销毁的图》,末尾附上匿名云盘二维码。

“阮棠,能定位省网信办的延迟吗?”她笑着点击发布,“他们封关键词,我就玩谐音梗。”

三小时后,云州的夜空被无数手机屏幕点亮。

“云照老路”冲上热搜变体榜,评论区的“???”里混着“老图在哪看”“当年的承诺呢”。

系统提示音炸响时,林昭正站在落地窗前,视网膜上浮动着金色光条:“‘逆溯协议’触发,‘跨域协调’子功能解锁。代价:每次调用扣除1%政治信用。”阮棠的旗袍金纹流转如活物:“火,烧出墙了。”

凌晨两点的风卷着雨丝钻进窗户。

林昭站在青阳区发改局档案室门口,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三圈。

台灯亮起时,昏黄的光漫过桌上的蓝图、底片和一沓新递来的“沙盒试点”申请。

他坐进木椅,指尖抚过父亲笔记的最后一页——“破茧者,必先自焚其影”的字迹在光下泛着暖黄,像一团没烧完的火。

窗外的雨还在下,打在档案室的旧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林昭翻开一本新的档案册,里面夹着一张空白的纸,在台灯下泛着微微的光,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