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竟有意迁都西安府。
朱标即将返回应天府监国。
朱元璋与朱松再次送朱标至城外,三人简短道别。
朱标此番与陈迪同行返京,婚事已毕,陈迪亦将回应天府履职。
正如陈迪所料,他随朱标归京,并携有老爷子旨意,任命他为礼部尚书。
他预见到,回京后旨意一下,必将引起朝堂轰动。
他与朱家结亲不久,即得朱元璋提拔,定会招致不少人嫉妒。
但陈迪并不在意,观老爷子与太子对汉王朱松的态度,天下迟早属汉王。
他女儿成为皇妃亦是时间问题。
他如今所愿,与朱元璋相同,盼陈优姿能为朱松诞下子嗣。
后宫之中,母凭子贵,有皇嗣方能立足。
“标儿,回京后首要之事便是办好发电厂。”
朱元璋正色叮嘱朱标。
他早前让朱松在应天府建发电厂,供皇宫与六部用电,朱松已应允。
此次朱标回京,不仅从汉王府带走两名厨子,还领了朱松一批人手,专为建设发电厂。
“父皇放心,儿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标连忙应承。
如今汉中府街道夜有路灯照明,每晚“七五七”时分,满街灯火辉煌,宛如。
汉中府景象已如此,大明京师应天府又怎会落后?
尤其是皇宫,每晚仍需灯烛照明,实在不便。
“大哥,这是我为你备的丹药,记得按时服用。”
“若有急事,即刻命锦衣卫告知于我。”
朱松递上一小箱丹药,乃为朱标准备。
“多谢九弟,我便不客气了。”朱标笑着接过。
“父皇、九弟,我们这就启程,你们请回吧。”
望着朱标登上豪华马车,队伍逐渐远去,朱元璋与朱松方才转身回府。
“父皇,可有想过何时回应天府?”朱松好奇问道。
“怎的?你如此盼咱早日回京,是嫌咱在汉中碍事?”朱元璋挑眉反问。
“父皇误会了,儿臣只是看出您心系大哥。
千里之遥,诸多不便。”朱松苦笑摇头。
“吾确有此意,迁都西安如何?”朱元璋突然提议。
“迁都西安?”朱松一愣。
他未料到父亲会提出此议。
洪武二十四年,父亲曾命朱标巡视陕西,那时已有迁都西安之念,倒也不意外。
只是此事因朱标病重而搁置。
历史上,若非朱标突然病故,父亲早已决定北迁国都。
但朱标之死,让父亲以为此乃天意惩罚,失去太子之痛让他不敢再轻言迁都。
以免再生变故。
直至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平。
“对,迁都西安!如今水泥路便捷,皇城与六部衙门搬迁,不过一两个月之事。”
“皇宫之事不必急于一时,日后那位置自是你的,随你心意建造便是。
至于六部衙门,只需为他们建造办公之地即可。”
“国都若迁往西安府,便无需奔波劳碌,我父子三人何愁未来?”
朱元璋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想法。
“父皇,儿臣以为西安府并非最佳国都之选。”
朱松沉思片刻,缓缓言道。
“莫非你欲定都汉中?汉中虽发展胜于西安府,然地域狭小。
你之前不是说西安府未来发展空间更大吗?”
朱元璋诧异反问。
他以为,西北之地乃老九多年经营所得,迁都至此,老九理应最喜,怎会反对?
“非也,儿臣以为,北平府乃最适国都。”
“父皇莫忘,大明未来之发展,海洋至关重要。”
“国都近海,方能更好掌控海上局势。”
朱松直言所想。
北平府为国都,乃先辈智慧结晶。
西安府虽为十三朝古都,却仅盛于一时。
航海时代若至,西安府劣势尽显。
朱元璋闻言,默然不语。
他亦从推演中得知,老四为帝时,迁都北平府,并改名顺天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念,确实高妙。
然西安府为都,亦不失此意。
他未曾深思海上之事。
“但北平府乃老四封地……”
朱元璋想到这里,眉头紧锁。
“若大明定都北平府,四哥封地未尝不可迁移。
您不是欲征服漠北吗?”
朱松笑言提醒。
朱元璋一时无语。
这小子,真是心狠手辣。
这是要征服漠北后,将老四发配至漠北为藩王镇守边疆啊?
北平府已被你攻占了吗?
“即便如你所说,短时期内迁都恐怕难以实现!”
朱元璋听后,无奈地叹了口气。
朱松提及未来海上之重要,令朱元璋意识到迁都西安府已不可行,但这样一来,朱标岂不是只能继续留在应天府?
“其实另有一计!”
“暂时迁都,以秦王府为皇宫,只需为六部建造些办公衙署即可!”
“这样既不用劳民伤财,也不用大兴土木!”
“至于北平府,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迁往便是!”
“也不急于一时!”
见朱元璋失望,朱松又提出一个折衷之策。
“嗯?你这想法倒也可行!”
“老二原先的宅邸既大且奢华,临时作为皇宫也无妨!”
朱元璋听后,眼前一亮。
其实迁都之难,主要在于皇宫及朝廷各部衙署的建设,耗时费力!
但若仅建办公场地,则无需太多时间和代价!
“那父皇看着安排吧。
西安府离汉中也不远,父皇可亲往视察,具体筹划!”
朱松笑道。
“嗯,甚好!”
“还是你这脑子灵光!暂时将六部迁至西安府,标儿也不必一直留在应天府了!”
“不过平定漠北之事,你也要抓紧了!”
“若想日后迁都北平府,必须提前准备!”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又对朱松提醒道。
“父皇放心,儿臣正加紧制造燧发枪和迫击炮,待数量足够,将士们熟练运用后,大军即可出征!”
朱松笑着应承。
“燧发枪与迫击炮的研究可有成果?”
朱元璋眼中闪过光芒,问道。
“燧发枪已开始制造,此版本最大射程约两百米,最佳则在百米左右。”
“燧发枪仅是过渡之选,研究人员需积累经验,将士亦需适应其性能,学习射击之道。
未来研发之重,仍在新型武器。”
“好!真是太好了!”
……
朱松归府,徐妙锦即告之陈优姿欲乘热气球之事。
朱松皱眉,这丫头真乃闲不住之人!
怎觉自己似迎了位祖宗进门?
“本王知你欲维系姐妹情谊,但不可过分宠溺!”
朱松提醒徐妙锦。
“妹妹年幼,孩童心性正常。
初至汉中,贪玩亦属常理!”
“锦儿初来汉中时,王爷不也诸多宽容?”
徐妙锦反问,笑容中带着狡黠。
朱松一时无语。
第一印象,确实关键。
徐妙锦与陈优姿初至汉中,境遇相似,但给朱松之感截然不同。
或许,性格使然。
徐妙锦聪慧,知书达理,涵养心性远非陈优姿可比。
“勿以己度人,她若有你一半懂事,本王便心满意足了!”
朱松苦笑。
……
“未料殿下对锦儿评价如此之高,锦儿真是惊喜交加!”
徐妙锦掩嘴轻笑,娇媚动人。
朱松心头涌起一股冲动,但天色尚早,他强行压下。
他虽修道,却未断情。
昔日在杨诗雨身上所感,此刻似乎重现。
这或许,便是真情流露吧?
徐妙锦如此聪慧迷人,怎能不令人倾心?
“好,我明白了。
热气球之事,明日早餐时再议。”
朱松略带无奈地点头,随即去找朱元璋。
徐妙锦所言极是,不论自己是否更偏爱于她,对陈优姿也不应有所偏颇。
她想乘热气球,并无不妥,想去便去。
他亦想询问老爷子是否有此意。
自西域归来,老爷子似乎还未体验过热气球。
“热气球?我正想带你母妃同去体验呢!”
“那便安排吧,我们再去一次!”
朱元璋爽快答应。
“就定在明天,早知道就让大哥晚两日返程了,之前未曾想到此事。”
朱松笑而应之。
“你对这位侧妃似乎不太热络?别忘了她将为你诞下两子,女子娇贵也正常,你需多担待些!”
朱元璋话锋突转。
“儿臣知晓,只是儿臣近来无暇顾及儿女情长!父皇该知儿臣近日之忙碌!”
“儿臣也不奢望她能如锦儿般懂事,只要不添乱便好!”
朱松苦笑回应。
“后宫那些妃子,哪个不比这陈家丫头难缠?你真以为人人都能如徐妙锦般乖巧懂事?”
“若天下女子皆如徐妙锦,那世间便太平了!”
“看看你大哥娶的吕氏,更不是善茬!”
“若非允炆求情,我真想将她列入殉葬名单!”
“依我看,这陈家丫头还算不错,至少知晓分寸,在你这位汉王面前尚知收敛!”
朱元璋不以为意地劝慰朱松,对这种两面三刀之事,他早已司空见惯。
譬如周贵妃,你说她好吗?
谁人无私心?
即便她也贤惠,所做一切还不是为了老九?
其他皇子若犯错,岂能指望周贵妃为他们求情?
她心中唯有老九这个亲子,巴不得他与那些惹事的皇子划清界限。
“父皇言之有理!”
“儿臣亦非固执之人!”
“想当年锦儿初至汉中府,亦是闹腾,儿臣不也隐忍至今?”
“此等家事,儿臣自能处置,无须父皇挂心!”
朱松苦笑点头。
“臭小子,你以为我们会管你这些琐碎?”
“不过是盼你多添几个孙儿罢了!”
“休要打马虎眼,再忙也得勤快些,陈家丫头新婚不言,徐妙锦嫁至汉中已逾一年,怎尚无消息?”
朱元璋面露不悦,严厉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