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山猫”的咆哮声裹着暴雨砸在明州市智能供能中心的玻璃幕墙上,中控室里的红色警报灯每隔三秒就刺亮一次,与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形成刺眼的呼应。林野攥着平板电脑的指节泛白,视线死死钉在城区供电热力图上——代表中央商务区的蓝色区域像一块顽固的暖玉,即便在台风天依旧散发着饱和的光亮,金融大厦顶端那圈环绕式LEd屏正循环播放着奢侈品广告,连暴雨都冲不散画面里的精致;而地图西侧的老城区,成片的黄色预警灯像被雨水泡发的旧灯牌,明明灭灭地闪烁着,每一次闪烁都意味着一片区域的供电即将跌破安全阈值。
“供电算法还是按‘经济贡献权重’在调度。”林野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半度,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紧绷,他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一道弧线,将两组数据并列在众人面前,“当前总供电量缺口达18%,但商业区依旧占了45%,老城区只分到17%——纺织厂社区刚刚打了三次投诉电话,有三位老人的家用呼吸机电压不稳,已经出现停机预警;还有两所社区小学,备用发电机的柴油只能撑半小时,孩子们的线上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
坐在对面的明州供能公司总监张磊下意识地皱紧眉头,手指在会议桌边缘敲了敲,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为难:“林组长,不是我们不重视老城区,但你得清楚,商业区停电一小时,光是头部几家金融企业的直接损失就超两百万,更别说连带的物流、跨境交易中断——明州的Gdp有三分之一都来自cbd,真要是停了电,后续的连锁反应谁来担责?”
“那老城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就该为经济损失让路?”林野猛地将平板电脑拍在会议桌上,屏幕里的监控画面瞬间切换,调出了纺织厂社区的实时影像。镜头里,穿着橙色马甲的社区网格员正背着应急灯在巷子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手里攥着厚厚的居民名单,每敲开一扇门都要大喊一声“别慌,我们来检查线路”;画面角落,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正举着手机手电筒,给坐在桌前的孙子照明,孩子面前的平板电脑亮着离线缓存的网课视频,屏幕反光里能看到大妈眼角的焦急。“当初设计这套智能供能系统时,供能公司在签约仪式上承诺的是‘民生需求优先’,现在呢?算法直接把社区医院、养老院归为‘次级负荷’,连居民的基本生活用电都要排在商业区的广告灯之后,这算什么智能?这是本末倒置!”
张磊的脸色沉了沉,刚要开口反驳,中控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市长秘书小陈顶着一身雨水跑进来,手里攥着湿透的文件夹:“紧急会议,市长在办公室等你们,老城区的居民代表已经到了,情绪很激动。”
市长办公室里的气氛比中控室更压抑。长条会议桌的一侧坐着几位老城区居民代表,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是纺织厂社区的居委会主任王阿姨,她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记着十几户居民的诉求,纸边被雨水浸得发卷;另一侧则坐着供能公司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张磊正拿着一份厚厚的经济损失评估报告,试图向市长解释当前的调度逻辑。
“……所以综合来看,优先保障商业区是目前损失最小的方案。”张磊合上报告,语气带着几分恳切,“等台风过去,供电恢复正常,我们再给老城区补装一批应急供电设备,这次就先……”
“先让老城区的老人停了呼吸机,先让孩子们停了考试设备?”王阿姨突然打断他,声音因为激动有些发颤,“我邻居老周,去年刚做了肺移植手术,全靠呼吸机维持呼吸,今天早上电压不稳的时候,他老伴抱着机器哭,说要是机器停了,人就没了——张总监,你说损失,你告诉我,人命怎么算损失?”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暴雨声还在不断敲打着玻璃。市长揉了揉眉心,目光转向一直没说话的林野:“林组长,能源伦理团队之前提交的《智能供能伦理分配草案》,现在能拿出来谈谈吗?”
林野立刻从包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草案,快步走到会议桌中央,将文件分发给众人,指尖在重点条款上逐一划过:“我们团队根据老城区的人口结构、基础设施需求做了三个月调研,草案核心有三条。第一,重新划定负荷等级,将居民基本生活用电(照明、冰箱、常用医疗设备)、社区医院、养老机构用电划为‘绝对一级负荷’,这类负荷在任何情况下的占比都不得低于总供电量的60%,优先保障;第二,对商业区实行峰谷动态限电,用电高峰时段(早8点至晚10点)关闭非必要照明、广告屏和超额空调,写字楼空调温度统一设定为26c,非高峰时段再逐步恢复;第三,建立‘用电数据公开机制’,每周在市政府官网和供能公司平台公示各区域的供电量、负荷占比,接受市民监督,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核。”
草案刚念完,张磊就急得站了起来:“这绝对不行!夏季本来就是用电高峰,现在又遇上台风,供电缺口这么大,要是按60%的比例给一级负荷,商业区的供电量至少要削减20%——那些企业肯定要闹,到时候投诉电话能把公司打爆!”
“闹就解决问题了?”市长接过草案,翻到附件里的调研数据,指着其中一页对张磊说,“你看看这里——老城区有6个养老机构、4家社区医院,常住人口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30%,还有5所学校、12个社区服务中心,这些都是必须保障的基本需求。我们建智能城市,是为了让城市更宜居,让居民的生活更有保障,而不是只算经济账,把民生需求排在后面。”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语气变得格外坚定:“明天早上8点起,就在老城区试点新方案,供能公司派技术人员驻点,实时监测供电情况;市政府这边,我会安排专人对接居民诉求,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出了任何问题,先问责我们这些决策者,再问责供能公司——但前提是,必须把老城区的基本用电保障好。”
张磊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拿起草案坐回座位,开始低头研究技术调整方案。王阿姨看着市长,眼眶突然红了,她攥着那张皱巴巴的诉求单,声音哽咽:“谢谢市长,谢谢林组长,我们老城区的人不是不讲理,就是想让家里的灯能亮着,老人的机器能转着……”
第二天清晨,台风“山猫”终于过境,天空放晴,空气里还带着雨后的湿润。林野跟着供能公司的技术组一起去了纺织厂社区,刚走进巷子就闻到了淡淡的豆浆香——早餐摊的蒸笼冒着白汽,摊主正笑着和居民打招呼,巷子里的路灯还亮着,却不再是之前那种昏黄的微光,而是透着稳定的暖光。
“林组长,你们来啦!”王阿姨从居委会办公室跑出来,手里端着两杯刚泡好的热茶,“昨晚一夜都没停电,老周家的呼吸机一直好好的,孩子们的期末考试也顺利考完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正说着,一位穿着碎花衫的老人提着电水壶走了过来,正是王阿姨提到的周奶奶。她把电水壶放在台阶上,笑着给林野递了杯茶:“我家老周今早还说,要是昨天机器停了,他这条命可能就没了。现在好了,灯亮着,机器转着,心里踏实。”
林野接过茶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他抬头望向巷子里的景象——早起的老人在树下打太极,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去学校,早餐摊前排起了长队,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久违的轻松。这时,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中控室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实时数据截图:当前“绝对一级负荷”占比63%,老城区供电稳定,商业区的LEd屏已关闭,写字楼空调温度全部调整至26c,总供电缺口控制在10%以内,未出现新的投诉。
他把截图转给张磊,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回复:“下周一开始,把新方案推广到其他有老城区的区域,之前是我把‘智能’想窄了,以为效率和经济就是全部,现在才明白,能让每个人都用上安稳电,才是真的智能。”
林野收起手机,跟着王阿姨在巷子里慢慢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老城区的砖墙爬着翠绿的藤蔓,商业区的高楼在远处的天际线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晨光里交织,却意外地和谐。他突然明白,真正的智能城市从来不是追求某一方的优先,也不是用冰冷的算法衡量价值,而是让每一盏灯都能亮得安稳,让每一个居民都能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温度——就像此刻,老城区巷子里的暖光,和商业区写字楼里的灯光,同样明亮,同样重要。
中午的时候,林野收到了纺织厂社区小学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孩子们的合影。照片里,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手里举着写有“谢谢”的纸牌,笑容比窗外的阳光还要灿烂。他把照片存进手机,点开了《智能供能伦理分配草案》的文档,在末尾加了一句话:“技术的终极意义,是让公平与温暖,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中控室里,张磊正带着技术人员调整其他区域的供电算法,屏幕上的“绝对一级负荷”占比数据稳定在62%,老城区的黄色预警灯早已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安全的绿色。他看着屏幕里的城区热力图,突然笑了——原来抛开经济账,让每一片区域都亮起来的画面,比单纯的光亮更动人。
傍晚时分,林野再次来到纺织厂社区。夕阳西下,巷子里的路灯渐次亮起,暖黄色的光映在居民的脸上,也映在墙上新贴的“用电数据公示栏”上,栏里清晰地写着本周老城区的供电量、负荷占比,还有供能公司的投诉电话。一位老人正戴着老花镜看公示栏,嘴里念叨着:“这下好了,用电多少都明明白白,心里有数了。”
林野站在巷口,看着远处商业区的灯光渐渐亮起,不再像之前那样刺眼,而是和老城区的灯光融为一体,在暮色里织成一张温暖的网。他知道,这场关于能源伦理的调整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需要平衡的问题,但只要守住“民生优先”的底线,让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的需求,智能城市就会真正成为每个人都能安心生活的家园。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老城区特有的烟火气,林野拿出手机,给能源伦理团队的成员发了条消息:“试点成功,下一步,我们把方案完善后推广到全市——让每一盏灯,都亮得值得,亮得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