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397集:《智能电网的伦理应急调度规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7集:《智能电网的伦理应急调度规则》

风暴下的电流准则

“嘭!”玻璃幕墙在第七次冲击波中发出令人牙酸的脆响,林野盯着监控屏上跳动的红色警报,指节因用力攥着鼠标而泛白。台风“海燕”登陆后的第三小时,滨海市电网总负荷已跌破安全阈值,城西变电站的三号主变温度曲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像一条即将挣脱束缚的火龙。

“林工!开发区铝厂申请紧急供电,他们的熔炉冷却系统快撑不住了!”实习生小陈抱着平板电脑冲进主控室,屏幕上闪烁的企业代码刺眼——那是市里纳税前三的重工业企业,每年给电网公司带来近千万的配套服务费。

林野没有立刻回应,目光转向另一侧的民生监测面板。医院IcU的备用电源续航仅剩45分钟,老旧小区的电梯困人警报已累计17起,而居民楼的供暖系统因为电压不稳,已有超过两百户家庭的室温跌破10c。

“告诉铝厂,按三级预案执行限电。”他按下内部通讯器,声音比平时低了几分,“优先保障第一人民医院和城西居民区的供电,把备用发电机调到满载状态。”

“可……铝厂那边说要是熔炉停了,损失至少五千万,还会影响下个月的出口订单。”小陈的声音带着犹豫,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平板边缘,“张总刚才也发消息问情况,暗示要‘兼顾重点企业’。”

林野猛地抬头,窗外的雨幕已经模糊了城市的轮廓,主控室的应急灯忽明忽暗。他想起三年前那场暴雪,当时为了保障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他们切断了三个老旧小区的供电,结果导致一位独居老人因暖气中断引发心梗,最终没能抢救回来。那天老人家属在电网公司门口举着黑白照片的样子,至今仍像针一样扎在他心里。

“重点企业的损失可以计算,但人的生命和基本生活不能。”林野站起身,走到巨大的电网拓扑图前,指尖划过代表医院和居民区的绿色节点,“你去协调抢修队,先把医院的双回路供电接通,再派人去小区检查电梯和供暖设备。铝厂那边我来沟通。”

他拨通了铝厂负责人的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急促的质问:“林工,你们到底怎么回事?再不给电,我们的熔炉就要报废了!知道这会给市里造成多大损失吗?”

“王总,我理解你的难处,但现在台风导致电网负荷超限,必须优先保障民生用电。”林野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稳,“我们已经调配了两台应急发电机支援你们的冷却系统,能保证设备不损坏,但生产线必须暂停。等电网负荷恢复正常,我们会第一时间给你们恢复供电。”

“应急发电机?那玩意儿够干什么的!”王总的声音陡然拔高,“我已经给李副市长打过电话了,他让你们优先考虑我们厂的需求!你们这是不顾大局!”

电话那头的忙音传来时,林野的眉头拧得更紧了。他知道,在极端天气下,类似的博弈每天都在上演。企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政绩考量,往往会让民生需求在资源分配中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约束,电网调度很容易偏离最初的初衷。

“或许,我们需要一套真正以民生为核心的应急准则。”这个念头像一道闪电,突然划过林野的脑海。

接下来的两天,林野带领团队在主控室里连轴转。他们一边应对台风带来的各种突发状况,一边开始梳理近年来极端天气下的电网调度案例。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记录着每次灾害中的供电优先级、资源分配情况和民生影响评估。

“你看这里,2021年暴雨时,为了保障数据中心的供电,我们停了周边三个村庄的电,导致村民断水断粮两天。”团队里的老工程师赵伟指着一份报告,语气沉重,“还有2022年高温,优先给商场供电,结果老旧小区的老人因为空调用不了,中暑送医的有十几例。”

林野点点头,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这些案例都说明,没有明确的伦理准则,调度决策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我们需要确立‘民生用电绝对优先’的原则,把医院、居民楼这些涉及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的用电需求,放在所有工业用电之前。”

“可这样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毕竟很多企业是市里的支柱产业。”小陈提出了疑问,这也是团队里不少人担心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林野语气坚定,“而且我们可以制定分级供电方案,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企业的影响。比如一级保障医疗、通讯这些关键领域,二级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三级再考虑企业的生产需求。”

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开始围绕这个思路细化方案。他们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滨海市的电网结构和人口分布,制定出了一套详细的分级供电清单和调度流程。同时,为了避免资源分配失衡,他们还设计了一个公共监督平台,在应急状态下,实时公示供电调度情况,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反馈。

方案初稿完成的那天,台风“海燕”刚好离开滨海市。林野站在主控室的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恢复生机的城市,心里却没有丝毫放松。他知道,这套《智能电网伦理应急规则》要真正落地实施,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果然,在向公司管理层汇报方案时,就遇到了阻力。

“林野,你的想法是好的,但太理想化了。”张总坐在办公桌后,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优先保障民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旦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市里领导那边我们没法交代。而且实时公示调度情况,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舆论压力。”

“张总,正是因为难,我们才更要做。”林野拿出一份数据报告,放在张总面前,“这是近五年极端天气下,因供电优先级不合理导致的民生事故统计。每一起事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痛苦。而且从长远来看,保障民生用电,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这对公司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舆论压力,我认为公开透明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通过公共监督平台,让公众了解我们的调度决策过程,不仅能减少误解,还能收集到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我们的方案。”

张总沉默了很久,看着林野坚定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好吧,我同意先在公司内部试点推行这套规则。但你们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必须及时调整。”

得到管理层的支持后,林野团队立刻开始推进规则的试点工作。他们在公司内部组织了多场培训,让调度人员熟悉分级供电方案和调度流程;同时,联合技术部门开发公共监督平台,确保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实时更新供电信息。

三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袭击了滨海市。这一次,林野和他的团队胸有成竹。

暴雪导致电网多条线路受损,供电负荷急剧下降。林野按照《智能电网伦理应急规则》,第一时间启动一级保障,确保医院、通讯基站等关键领域的供电稳定;随后启动二级保障,通过调整变压器档位、优化线路负荷等方式,保障居民楼的供暖和基本生活用电。

在公共监督平台上,实时更新的供电调度信息让公众一目了然。居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区域正在供电、哪些区域因为线路抢修暂时停电、预计恢复供电的时间。对于一些特殊需求,比如独居老人、残疾人家庭的用电保障,平台还开通了专门的反馈通道,调度人员会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林工,城东小区有位独居老人家里停电,暖气也停了,老人有心脏病史,情况紧急!”监控员突然喊道。

林野立刻查看平台反馈信息,确认老人的住址和联系方式后,迅速调配附近的应急发电机,同时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让他们先去老人家里查看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

半小时后,应急发电机送到了老人家里,暖气重新恢复,老人的状况也稳定下来。社区工作人员在平台上反馈了处理结果,还附上了老人感谢的话语。看着屏幕上的反馈,林野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这次暴雪应对中,滨海市没有出现一起因供电问题导致的民生事故。企业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因为提前收到了限电通知,做好了应对准备,损失降到了最低。公共监督平台上,好评如潮,很多市民留言说:“这次暴雪,虽然天气寒冷,但心里却很温暖。”

试点成功后,《智能电网伦理应急规则》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推行。林野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规则内容,优化分级供电方案和监督机制。

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林野分享了滨海市的经验。当有人问他推动这套规则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他笑着回答:“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始终坚守‘民生用电绝对优先’的初心。但每当看到因为我们的调度,老人能在温暖的家里过冬,病人能在医院得到及时救治,我就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窗外,阳光正好,城市的电流在看不见的线路中平稳流淌,滋养着每一个家庭,也守护着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智能电网伦理应急规则》,就像一道坚实的屏障,在极端天气来临时,为民生用电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