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8年的秋天,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的金銮殿里,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尸体还没凉透,大都(今北京)的皇宫已经刀光剑影。一个叫燕铁木儿的男人,正踩着泰定帝的尸骨,在权力的棋盘上疯狂落子。
这一年,距离忽必烈开国建元(1271年)刚过五十七年,距离元武宗海山去世(1311年)才十七年。帝国的龙椅像个烫手的山芋,谁坐上去都硌得慌——泰定帝自己就是靠政变上台的,如今他一死,轮到别人来抢了。
燕铁木儿不是一般人。他是钦察人(中亚游牧部族),爷爷是跟着成吉思汗打天下的老兵,爹是武宗海山的亲信。他本人更牛,从少年时就跟着武宗混,后来成了\"佥(qiān,兼任)枢密院事\",手里攥着大都的禁军兵权——这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枪杆子硬得很。
泰定帝死在八月,消息传到大都时,燕铁木儿正在枢密院值班。他没哭,反而召集了十七个心腹,关起门来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武宗皇帝待我恩重如山,如今他的儿子们在外漂泊,泰定帝的崽子凭什么占着皇位?今晚就动手!\"
当晚三更,大都的城门被悄悄锁死。燕铁木儿带着人冲进皇宫,把泰定帝留下的几个大臣捆了个结实。有个叫乌伯都剌的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部长)还想挣扎,被燕铁木儿一脚踹翻:\"先帝(武宗)的天下,轮得到你们这群奴才做主?\"
第二天一早,大都的官员被赶到皇宫前的广场上。燕铁木儿披甲持剑站在高台上,嗓门比打雷还响:\"泰定帝得位不正,如今他死了,咱们得请武宗皇帝的儿子回来继位!谁不服,这把剑可不答应!\"
底下的官员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吱声。他们知道,这不是商量,是通知。泰定帝的亲信早就被连夜砍了,现在站出来反对,纯属嫌命长。
燕铁木儿要立的\"武宗儿子\",是武宗的次子图帖睦尔。此时这位皇子正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当\"闲散王爷\",接到消息时,估计正对着长江钓鱼。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突然成了皇位候选人。
但燕铁木儿没等他反应,直接派了一队禁军去接人,顺便放了句狠话:\"路上谁敢挡道,格杀勿论!\"
就在大都忙着拥立图帖睦尔的时候,上都那边也没闲着。
泰定帝的亲信大臣倒剌沙觉得不能吃亏,干脆把泰定帝的儿子阿速吉八推上了皇位,改元\"天顺\",史称天顺帝。这孩子当时才九岁,说白了就是个挡箭牌——倒剌沙自己想掌权。
一个帝国,两个皇帝,这架必须打。历史上管这叫\"两都之争\"。
上都军首先动手,派了一支队伍南下,目标直指大都。燕铁木儿早就等着这一刻,他亲自带兵北上迎敌。这位老兄虽然是文官出身(枢密院是管军事的文官机构),但打起仗来比武将还厉害。
通州(今北京通州)一战,上都军列阵十里,看着挺吓人。燕铁木儿一马当先,提着刀就冲了过去,身后的钦察骑兵(他老家的部族兵)嗷嗷叫着跟上来。上都军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阵型瞬间被冲垮,跑慢的全成了刀下鬼。
居庸关(今北京昌平)之战更精彩。上都军想抄近路偷袭大都,被燕铁木儿堵在关下。当时天降大雪,能见度不足十米。燕铁木儿让人点燃火把,自己带着三十个骑兵摸进敌营,大喊:\"燕铁木儿来了!\"上都军以为被包围,乱成一锅粥,自相踩踏死了好几千。
打到十一月,上都撑不住了。倒剌沙一看大势已去,捧着玉玺出城投降。至于那个九岁的天顺帝,打仗的时候就没人管了,后来下落不明——多半是死在乱军里了。
两都之争打了四个月,死了上万人。燕铁木儿站在上都的废墟上,用敌人的血给自己的权力镀了层金。
图帖睦尔在大都登基,是为元文宗。他刚坐上龙椅,燕铁木儿就捧着奏折来了:\"陛下,您哥哥和世?(hé shi shun)还在漠北呢。他是武宗长子,按规矩,皇位该是他的。\"
文宗心里咯噔一下。和世?是武宗的大儿子,当年因为宫廷斗争,被流放到察合台汗国(今中亚地区),已经漂泊了十几年。燕铁木儿这话,听着是讲规矩,其实是在试探——他怕和世?回来后,自己的权力被削弱。
文宗想了想,下了道诏书:\"朕本不想当皇帝,现在大哥回来了,朕马上把皇位让给他。\"
这道诏书送到漠北,和世?高兴坏了。他一路南下,沿途的蒙古王公都来朝拜,队伍越走越壮大。1329年正月,和世?在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登基,是为元明宗。
明宗派使者去大都,说:\"让文宗当皇太子,燕铁木儿当太师(最高荣誉官)。\"表面上给足了面子,其实是想慢慢收权。
燕铁木儿慌了。他跟着文宗打天下,手里的权力都是文宗给的,要是明宗真站稳脚跟,自己说不定哪天就被收拾了。他偷偷去找文宗:\"陛下,明宗要是来了,咱们可就没好日子过了。\"
文宗没说话,但眼神里的犹豫出卖了他。
1329年八月,明宗的队伍走到王忽察都(今河北张北),文宗带着燕铁木儿赶来\"朝拜\"。兄弟俩见面,表面上兄友弟恭,暗地里各怀鬼胎。
明宗设宴招待文宗,燕铁木儿作陪。席间,明宗说:\"朕在漠北听说,燕太师劳苦功高,赏你点什么好呢?\"燕铁木儿赶紧跪下:\"臣只求陛下圣安,不敢要赏赐。\"心里却在打鼓——这是要查我的账啊。
三天后,明宗突然\"暴崩(突然死亡)\"。《元史》里只写了\"天历二年八月六日,明宗崩\",没说原因。但后人都知道,这是燕铁木儿和文宗搞的鬼——多半是在酒里下了毒。
明宗一死,文宗\"悲痛欲绝\",抱着明宗的尸体哭了三天三夜,然后\"无奈\"地再次登基。
这次没人敢说闲话了。燕铁木儿被封为\"太平王\",加\"开府仪同三司(允许开设府署,待遇同三公)\",手里握着军权、行政权、司法权,成了帝国实际的掌舵人。
燕铁木儿的日子,过得比皇帝还滋润。
他在大都建了座王府,比皇宫还豪华。里面养了几百个姬妾,光宗室公主(皇帝的姐妹、女儿)就娶了四十多个。有次他过生日,大臣们去送礼,看到王府里的金银珠宝堆成山,丝绸布匹像瀑布一样挂着,都看傻了。
他每天早上进宫,文宗都得站起来迎接;他说东,没人敢说西。有个叫伯颜(不是后来那个灭宋的伯颜)的大臣,因为跟他意见不合,第二天就被罢官流放。官场里流行一句话:\"宁得罪皇帝,不得罪太平王。\"
更夸张的是,他连皇帝的婚事都要管。文宗想立个皇后,燕铁木儿说:\"我女儿好,就立她吧。\"文宗只能点头。后来他又把自己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文宗的儿子,成了双重国丈。
当时有个外国使者来朝贡,回去写了本书,说:\"元朝有两个皇帝,一个坐龙椅,一个管天下。坐龙椅的怕管天下的。\"
1333年,燕铁木儿病了。不是什么大病,就是纵欲过度加喝酒太多,身体垮了。他躺在床上,看着床边堆积如山的药,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还是个跟着武宗打猎的少年,那时候虽然穷,但睡得踏实。
弥留之际,文宗来看他。他拉着文宗的手,说:\"陛下,臣不行了。以后的事,您多保重......\"话没说完就咽了气。
燕铁木儿死了,朝野上下松了口气。但他留下的烂摊子没人收拾:朝廷里全是他的亲信,地方上的军官多半是他提拔的,国库被他挥霍得差不多了,百姓早就怨声载道。
更要命的是,文宗因为害死哥哥,心里一直不安,没几年也病死了,死前留下遗诏:\"让明宗的儿子继位。\"
1333年,明宗的次子妥懽帖睦尔登基,是为元顺帝。这位皇帝后来成了元朝的末代皇帝,而他接手的帝国,早已被燕铁木儿的专权蛀空了根基。
燕铁木儿这辈子,靠政变发家,靠战争夺权,靠专权享乐。他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却不知道权力这东西,终究是要还的。就像大都城里那座他亲自督建的太平王府,几十年后被红巾军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连块砖都没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