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章 濠州布衣举义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天,濠州(今安徽凤阳)城外的护城河刚解冻,冰碴子在水里撞得叮当响。一个穿着破烂僧衣的年轻人站在吊桥边,手里攥着封信。这人就是朱重八,后来我们叫他朱元璋——不过这会儿,他还只是个走投无路的和尚。

元朝末年的光景,用《元史·顺帝纪》的话说就是“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黄河决口,把河南、山东淹成了泽国;接着又闹旱灾,地里的庄稼几乎全部枯死;最狠的是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飞过来,连树皮都啃光,老百姓没吃的,《明实录》里写“人相食”——这三个字看着简单,背后是多少人家破人亡的惨剧。

朱重八家就是这惨剧里的一户。他爹朱五四是个佃农,一辈子租地主的地,交了租子就剩不下几粒米。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大疫加饥荒,朱重八的爹、娘、大哥半个月内全死了。《明史·太祖本纪》里记了这段:“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mo,死),贫不克(不能)葬。”就是说他十七岁那年,亲人全没了,穷得连口棺材都买不起,更别说找块地埋了。

后来还是邻居刘继祖可怜他,给了块乱葬岗(《凤阳新书》记载这块地后来成了明皇陵)。朱重八和二哥用几张破席子裹了亲人的尸体,连块像样的墓碑都没有。多年后他当了皇帝,在《皇陵碑》里写这段,还说“殡无棺椁(guo,棺材),被体恶裳(穿的破烂衣服),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没任何祭品)”。

为了活命,朱重八去了皇觉寺当和尚。可寺庙里没多久也断粮了,方丈把和尚们打发出去“游方”——说好听点是化缘,其实就是乞讨。他这一讨,就讨了三年。从濠州到固始,从光州到颍州,《明史》说他“遍历淮西诸州”。这三年里,他见了太多事:元兵把老百姓像牲口一样捆着卖,地主家的粮仓锁得死死的,路边全是饿死的人,肚子涨得像皮球。

也就是这时候,他听说了红巾军。一群头裹红巾的老百姓举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旗子,杀官放粮,据说跟着他们能有饭吃。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这个人叫汤和。

汤和是朱重八的发小,小时候一起在地里偷过玉米、摸过鱼虾。这人比朱重八小三岁,却比他早两年投了红巾军,在濠州城里当了个百户(基层军官,管一百来号人)。汤和给朱重八写了封信,《明史·汤和传》里说这信“召(朱重八)从己”,就是叫他快来投奔。

朱重八拿着信,心里直打鼓。投红巾军是杀头的罪,元军到处贴告示,说抓到红巾军“赏银五锭”。他把信藏在佛像后面,想了好几天。直到有天,寺庙里的师兄偷偷告诉他:有人看见那封信了,要去报官领赏!

这下没退路了。朱重八找了个晚上,对着佛像磕了三个头,揣上信就往濠州跑。《明史》里写得简单:“太祖遂往从之”,但想想那一路,他穿着破僧衣,饿着肚子,躲过元兵的关卡,估计没少遭罪。

到了濠州城下,守城的红巾军士兵把他拦住了。这士兵看着朱重八就不像好人——脸又黑又瘦,下巴尖尖的,穿着僧衣却眼神凶狠。“干什么的?”士兵把长矛一横。

“我是汤和汤百户的兄弟,他叫我来投军。”朱重八赶紧递信。

士兵接过信,倒着看了半天(估计不认多少字),突然大喝一声:“你是元军的细作!”旁边几个士兵也围上来,拔刀的拔刀,捆人的捆人,就要把他拉去砍了。

朱重八急得大喊:“我真是汤和的兄弟!你们叫他来认啊!”史书记载说,当时刀都架脖子上了,他眼睛都没眨——不是不害怕,是知道怕也没用。

巧的是,这时候红巾军的元帅郭子兴正好巡查到城门。郭子兴是定远(今安徽定远)的地主,《明史·郭子兴传》说他“任侠,喜宾客”,就是讲义气、爱交朋友。因为受不了元朝官吏的欺负,他拿出家产招兵买马,也加入了红巾军。

郭子兴见被捆的这人虽然狼狈,但眼神挺特别——《明实录》说“异其状貌”,觉得这小子不像奸细,就叫人把他带到帅府。

“你这和尚,不好好念经,来投军做什么?”郭子兴坐在堂上,打量着他。

朱重八梗着脖子说:“如今这世道,念经饿肚子,投军才能活命。”这话糙理不糙,郭子兴听着乐了——他就烦那些酸文假醋的。

“你叫什么名字?”

“朱重八。”

“这名字太土了,像个放牛娃的名。”郭子兴皱皱眉,“我给你改个名吧,叫朱元璋,字国瑞。”“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郭子兴大概是觉得这小子看着就不是善茬,像块能划破乱世的玉璋。

这时候,汤和也闻讯赶来了。一见到朱重八被捆着,赶紧跪下磕头:“元帅,这真是我同乡朱重八,绝对可靠!”

郭子兴哈哈大笑,叫人松绑:“既然是汤和的兄弟,就留下吧。先在我身边当个亲兵,看看本事。”

就这么着,朱元璋成了红巾军的一员。那天要是郭子兴晚来一步,他就成了刀下鬼——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

当了亲兵的朱元璋,很快就显出不一样来。别人当兵是为了混口饭吃,他却天天琢磨事儿。郭子兴让他管账,他把粮草、兵器记得清清楚楚,谁想多领一粒米、多拿一把刀,门儿都没有。《明实录》说他“料事如神,处事果断”,郭子兴越来越喜欢他。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会来事儿。郭子兴跟其他几个元帅(濠州红巾军有五个元帅,互相不服气)闹矛盾,被人关起来的时候,是朱元璋冒着风险,带着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闯进对方营寨,把人救了出来。这事儿之后,郭子兴彻底把他当成心腹,还把养女马氏(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嫁给了他。

从这时候起,朱重八不再是那个给地主放牛、讨饭的穷小子了。他成了“朱公子”,有了自己的小家,更重要的是,他在乱世里找到了一条往上爬的路。

濠州城的春天还很冷,但朱元璋心里烧着一团火。他站在城头,看着城外荒芜的田野,想起饿死的爹娘,想起讨饭时遭的白眼,想起元兵的凶神恶煞。他知道,投军只是开始,要想不被人欺负,要想让更多人能吃饱饭,就得把这乱世搅个天翻地覆。

很多年后,当朱元璋坐在南京的金銮殿上,回忆起濠州城的那个春天,估计还会想起那个拿着信、差点被砍头的自己。《明史》里说他“雄才大略,济世安民”,但谁又能想到,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个穷小子为了活命的挣扎。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偶然的瞬间里。而无数个这样的瞬间,凑成了一个王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