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9章 帽业祖师爷·皇甫谧:制帽遮风兼礼敬,一顶圆冠显仪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章 帽业祖师爷·皇甫谧:制帽遮风兼礼敬,一顶圆冠显仪规

提到帽子,大家可能会想:这不就是脑袋上的物件儿吗?御寒、遮阳、好看,还能有什么说道?可您别忘了,在老祖宗那儿,帽子可不是随便戴的。往小了说,是体面;往大了说,那是规矩、是礼仪、是身份的象征。而把这顶“规矩”定下来,让帽子从一块破布变成“礼之始”的,就得提皇甫谧这位老先生。

先说说皇甫谧是何许人也。这人生活在魏晋年间,按现在的话说,是个典型的“斜杠青年”——既是医学家,又是文学家,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礼仪研究专家”。大家可能听过他的《针灸甲乙经》,那可是中医针灸的奠基之作,至今学医的还得翻他的书。可谁能想到,这位拿银针的大夫,怎么就跟针线活儿搭上边,成了帽业祖师爷呢?

这里头有段传说,得从他年轻时候说起。皇甫谧早年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晋书》里说他“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说白了就是个不爱读书、整天瞎晃悠的主儿。他叔伯看他这样,急得直跳脚,可他该玩玩、该闹闹,一点儿不往心里去。直到有一天,他把自己种的瓜果拿给后妈,本想讨个好,结果后妈一把给他摔了,哭着说:“你都二十了,还不务正业,拿这些破烂儿糊弄我,我要这有什么用?”

就这一骂,把皇甫谧骂醒了。他从此发愤读书,简直是“书痴”附体,据说“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干着农活都得把书带在身上。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朝廷几次三番请他去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一门心思搞学问、研究医道。

那他怎么就跟帽子扯上关系了呢?这就得说他研究礼仪的事儿了。皇甫谧晚年写了不少关于礼仪制度的文章,其中就详细考证了古人戴帽的规矩。您知道吗?在古代,“冠”和“帽”可不是一回事。“冠”是有身份的人戴的,比如士大夫、读书人,得用簪子固定在头发上,象征着成人、有教养;而“帽”呢,一开始是老百姓戴的,比较随意,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不分贵贱的头饰。

皇甫谧觉得,这帽子虽小,里头的学问大了去了。他在文章里说,戴帽子不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重要的是“正仪容”——一个人戴什么样的帽子,怎么戴,都能看出他的品行和教养。他还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琢磨出了不同的帽子样式:祭祀有祭祀的帽,上朝有上朝的帽,干活有干活的帽,就连小孩子戴的帽,他都研究出了讲究。

比如他说,冬天戴的“暖帽”得用厚布,要能护住耳朵,这叫“体天之道,顺时之宜”;夏天戴的“凉帽”得用透气的材料,帽檐要宽,能挡住太阳,这叫“敬天爱人,不失其度”。他甚至还研究了帽子的颜色——什么场合戴什么颜色,什么身份适合什么颜色,都写得明明白白。

在那个年代,礼仪就是规矩,规矩就是天下。皇甫谧把帽子的学问搞清楚了,就等于给天下人定了个“头上的规矩”。后来的工匠们照着他的说法做帽子,一来二去,就把他当成了这行的祖师爷。

要说帽业传承,那可离不开皇甫谧的“三讲究”。

第一讲究“形”。做帽子得方正、周正,不能歪歪扭扭。老匠人常说:“帽不正,则心不正。”这就是从皇甫谧那儿传下来的,说的是做帽如做人,得端端正正。

第二讲究“料”。什么料做什么帽,不能将就。棉布做日常帽,绸缎做礼服帽,草帽、毡帽各有各的用场。这叫“因材施艺,不失其性”,也是皇甫谧强调的“顺物之理”。

第三讲究“工”。针脚要匀,线要藏得严实,不能露在外面。老话说:“好帽不露线,好人不露短。”这是说做帽要精细,做人要本分。

再说说民间祭祀皇甫谧的习俗。帽行的师傅们祭祀祖师爷,日子选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据说这是皇甫谧的诞辰。祭祀的时候,供桌上得摆上几样特别的东西:一顶新做的帽子,象征着“传承手艺”;一把尺子、一把剪刀,象征着“规矩方圆”;还有一本《礼记》,象征着“不忘其本”。

祭祀的时候,老师傅会领着徒弟们对着皇甫谧的画像行礼,嘴里还得念叨着:“祖师爷在上,弟子今日献艺,不求富贵,只求手艺精湛,品行端正,不丢祖师爷的脸面。”行完礼,还得给徒弟们讲皇甫谧“发愤苦读”“拒官着书”的故事,意思是不光要学手艺,更要学做人。

有意思的是,过去帽店开张,都得在柜台后面挂块小牌子,上面写着“皇甫遗风”四个大字。要是有人来定做帽子,师傅们总会先问一句:“您这帽子是做来干啥用的?”根据用途选样式、选料子,这都是照着皇甫谧的规矩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