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章 女娲造人:黄土抟人与母性宇宙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女娲造人:黄土抟人与母性宇宙观

盘古把自己化进天地万物里,山川江河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可这偌大的世界,总觉得缺了点啥。风刮过山谷,只有回声;水流过平原,只有哗哗响。空荡荡的,像间没住人的大房子。

就在这时,有个女神走了过来。她长着人的脸,蛇的身子,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原野上慢慢逛。她就是女娲。没人知道她从哪儿来,只说她是盘古的精气变的,看这天地孤零零的,自己也难免有些孤独。

她蹲在河边洗手,看着水里自己的影子,忽然有了个主意。河边有片黄土,又细又软,女娲抓起一把,掺了点河水,揉啊揉,揉成个小泥团。她照着水里自己的样子,捏出个小东西——有鼻子有眼,能站着,还能咧嘴笑。她把这小泥团往地上一放,嘿,活了!这小东西张着胳膊朝她叫“妈妈”,声音脆生生的。

女娲高兴坏了,这比看山川河流有意思多了。她就天天蹲在河边捏泥人,白土捏白皮肤的,黄土捏黄皮肤的,黑土捏黑皮肤的。捏累了,就扯根绳子,蘸着泥水往地上甩,那泥点落到地上,也变成了一个个小人,蹦蹦跳跳的。

《风俗通义》里把人分了三六九等:女娲亲手捏的泥人,长得周正,后来都成了富贵人;用绳子甩出来的,模样普通,后来就成了普通人。这说法听着是宿命论,其实是古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人有穷有富”,编个故事来解释罢了。

可光造人还不行,人会老,会死,死一个就少一个,还得重新造。女娲看着自己造的小人一个个倒下,心里不好受。她又想出个办法,把人分成男女,教他们结为夫妻,自己生孩子。这样一来,人就像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再也不会断了。

后来天塌地陷。由于神仙打架,撑天的柱子断了,地也裂了缝,洪水哗哗地流,大火呼呼地烧,还有野兽出来吃人。女娲看着自己的孩子遭罪,哪能坐得住?她炼了五色石,一块块补天上的窟窿;又砍断巨鳌的四条腿,重新撑起天空;还杀了兴风作浪的黑龙,把芦苇烧成灰堵洪水。忙得脚不沾地,最后累得不行,就躺在地上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

有人说她化成了云,有人说她变成了雨,反正啊,是融进了她护着的这片天地里,跟盘古一样。这两位创世神,一个开天辟地,一个救人补天,最后都融入了天地里。

女娲的形象,最特别的就是“蛇身”。蛇能蜕皮,古人觉得是“重生”的意思;还能盘起来,像个圆,有“圆满”的意思。把女娲画成蛇身,其实是说她像蛇一样,能让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后来她和伏羲成了兄妹,俩人都画成蛇身,尾巴缠在一块儿,看着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循环,生生不息。

女娲造人,用的是“黄土”。这土啊,可不一般。黄河流域的黄土,是中国人最亲的东西。古人说“土生万物”,人从土里来,死了又回土里去,这叫“叶落归根”。女娲用黄土造人,就是把人跟土地绑在了一块儿,所以中国人走到哪儿,都惦记着“故乡的土”。

民间的女娲庙,大多修在河边或者黄土坡上,庙里的女娲像,很少有凶巴巴的,都是笑眯眯的,怀里还抱着个小泥人,像个刚生完孩子的母亲。老百姓祭她,也不说啥大道理,就是求她保佑孩子平安,庄稼丰收。在人心里,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是那个最疼人的老祖宗。

虽然说女娲造人时,一开始捏得仔细,后来累了就随便甩,所以人有了美丑、贤愚之分。这说法其实是告诉大家:人跟人不一样,可不管啥样,都是女娲的孩子,都是平等的。

女娲补天时用的“五色石”,也成了后来的宝贝。玉石啊、玛瑙啊,人们觉得都跟那五色石沾点边,戴在身上能辟邪。

现在有些地方,姑娘出嫁前要拜女娲,求她赐福气;妇女生孩子,婆婆会念叨“女娲娘娘保佑”。这些习俗,其实都是把女娲当成了“生命的源头”。人这一辈子,不管走多远,成多大事,心里总得有个惦记的源头,女娲就是那个源头之一。

从黄土捏人到炼石补天,女娲的故事里,藏着中国人最看重的“母性”——不是软弱,是坚韧;不是索取,是付出。就像母亲护着孩子,哪怕自己吃苦受累,也得让孩子健康幸福。这种精神,从女娲那会儿起,就刻在中国母亲的骨头里了。

所以说,女娲造的不只是人,是“人间”。有了人,才有哭有笑,有聚有散,有了烟火气。这天地啊,因为有了人,才算真的活了过来。而女娲,就像那个守着家的老母亲,不管过了多少年,总在那儿,看着她的孩子们,一辈辈往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