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烽烟卷地来,庐江周郎起雄才。
赤壁火燃曹舰破,南郡弓鸣敌胆摧。
雅量高致传吴会,英年早逝令人哀。
千秋谁解江东意,不负孙郎霸业开。
话说建安三年秋天,庐江郡舒县的周府宅外,一匹快马冲破清晨的薄雾,直奔大门。门吏见骑士盔甲上沾着尘土,怀里紧紧抱着一卷竹简,连忙上前迎接:“您是从寿春来的吧?”骑士喘着气点头,立刻递过竹简:“这是孙策公子的亲笔信,急着交给周郎!”
府内正厅里,一位年轻人刚结束晨练。他穿一身玄色紧身军装,勾勒出挺拔的身形,额头还沾着细汗,这人就是周瑜,此时二十三岁,是庐江周氏的嫡长子。周氏是江东名门,从他高祖父周荣在汉朝做尚书令开始,家族世代传承书香;但周瑜从小偏爱读兵书、练武艺,是个文武双全的俊杰。
展开竹简,孙策的字迹跃然纸上:“公瑾兄,我已经离开袁术,率领军队东渡长江,现在到了历阳,希望你尽快来帮我,咱们一起平定江东!”周瑜读完,双眼如星火闪耀。他和孙策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当时孙策的父亲孙坚任庐江太守,两家是邻居,两人同岁,从小一起读书、一起骑马射箭。孙策曾拍着他的肩膀说:“公瑾,将来我要是起兵立业,一定让你当我的左膀右臂!”如今这句话,终于要成真了。
当天夜里,周瑜就召集家人和仆人,把家里的财物分成两半:一半留给族人,叮嘱他们守好祖业;另一半装上车,再加上自己招募的三百名乡勇,连夜赶往历阳。走到半路,天刚亮,周瑜勒住马远望,看见历阳方向尘土飞扬,还隐约能听到战鼓的声音——那是孙策正在和当地贼寇作战,她立刻下令:“加速行军,绕到贼寇后方,敲鼓造势!”
等周瑜的队伍赶到历阳城外,果然看到孙策的军队正和贼寇僵持:贼寇靠着地形优势,在高处射箭,孙策的前锋攻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周瑜马上让人把旌旗插满附近的山头,又把三百乡勇分成十队,轮流敲鼓呐喊。一时间,山里鼓声震天,听起来像有千军万马。贼寇本就是临时拼凑的队伍,见后方好像有大军来支援,顿时乱了阵脚。孙策在阵前看到周瑜的旗号,高兴得大喊,立刻挥舞长矛下令:“冲锋!”
前后夹击之下,贼寇很快溃散。孙策拍马跑到周瑜面前,两人握手大笑。孙策说:“兄长果然没辜负我!要是没有你赶来支援,这仗还不知道要打多久!”周瑜笑着回答:“伯符你本身就勇猛,这仗本来就能赢,我不过是帮了点小忙。”
之后几个月,周瑜跟着孙策征战江东:打曲阿时,他献“声东击西”的计策,假装攻东门吸引贼寇主力,自己却带精兵偷袭北门,一下子就攻破了城池;取吴郡时,他预判敌军会弃城逃往会稽,提前在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活捉了吴郡太守许贡手下的大将;平定丹杨时,他又劝孙策“招抚山越部族,用恩德收服人心”,避免滥杀,为江东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每一场仗,周瑜不只是带兵冲锋,更能用战略眼光统筹全局。孙策越来越信任他,常对身边人说:“公瑾的谋略,比我强十倍!”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他把孙权叫到床边,指着周瑜和张昭说:“国内的事拿不定主意,就问张昭;国外的事拿不定主意,就问周瑜。”当时孙权才十九岁,江东各郡虽然平定了,但还有豪强不服,曹操又在北方虎视眈眈,局势特别危险。周瑜听说孙策去世的消息,连夜从巴丘赶回吴郡,趴在孙策的灵前哭完,马上握着剑站在孙权身边,对大臣们说:“孙讨逆生前把江东托付给讨虏,各位大人应该同心辅佐,谁敢有二心,我周瑜一定杀了他!”
这番话掷地有声。大臣们见周瑜态度坚决,又想起他和孙策的交情、之前的战功,纷纷跪下行礼,尊称孙权为“明府”。孙权握着周瑜的手,眼泪直流:“公瑾兄,江东的安危,全靠你了!”周瑜躬身回答:“我一定尽全力保住江东,完成讨逆没做完的事业!”
这一年,周瑜二十五岁,临危受命成了江东最可靠的支柱。
建安十三年七月,北方传来消息:曹操已经平定袁绍的残余势力,又征服了乌桓,统一了北方,接着就率领大军南下,直逼荆州。消息传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孙权召集大臣开会,大堂里的气氛紧张压抑。
没过半个月,更坏的消息传来:荆州牧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世家大族的逼迫下,献出整个荆州向曹操投降。曹操没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荆州,还收编了刘表的几千艘战船,兵力一下子增加到二十多万(史书实际记载约十五六万)。他接着沿长江东下,号称有“八十万大军”,扬言要“渡过长江,踏平江东”。
这时候,刘备已经从樊城南逃,在长坂坡被曹军打败,只剩下几千残兵,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汉)。他派诸葛亮出使江东,请求和孙权联合抗曹。
柴桑的议事大堂里,张昭说道:“曹操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现在又得到了荆州,兵多将广,战船无数。江东要是和他对抗,就像拿鸡蛋碰石头。不如派人去投降,还能保住江东百姓,主公也能封官封侯。”话刚说完,秦松、顾雍等文官纷纷附和,都说“投降能保平安,对抗肯定危险”。
孙权坐在主位上,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看向堂下,发现武将们虽然不甘心,却都沉默着——江东的水军虽然强,但只有三万多人,和曹操的兵力差太远,没人敢保证一定能赢。
就在这时候,周瑜从鄱阳(今江西鄱阳)赶回柴桑。他刚走进大堂,就听到“投降”的论调,立刻高声说道:“各位大人说的话不对!曹操虽然声势浩大,却有三个无法取胜的理由!”
大臣们都转头看过去,只见周瑜身穿盔甲,目光像闪电一样锐利,大步走到堂中。孙权赶紧站起来:“公瑾,你详细说说!”
周瑜拱手回答:“第一,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马超、韩遂还在关西(今陕西、甘肃一带),是他的后患,这是‘腹背受敌’的隐患;第二,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现在却放弃骑马改坐船,和我们江东的水军对抗,这是‘用自己的短处对付别人的长处’;第三,现在是深秋,曹军长途奔袭,粮草不够,而且他们不适应南方的水土,肯定会生病,这是‘天时不利’的困境。这三个问题同时存在,曹操看起来强大,其实是外强中干!”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主张投降的大臣,语气更坚定了:“我们江东从讨逆起兵以来,打了好几年仗,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士兵精锐、粮草充足,水军更是天下无敌。主公要是让我当统帅,我愿意带三万精兵进驻夏口,和刘备联合,一定能打败曹操!”
张昭连忙反驳:“公瑾,曹操已经得到了荆州的水军,战船数量比我们多得多,你有把握必胜吗?”周瑜冷笑一声:“荆州的水军虽然多,但都是刚投降曹操的,军心不稳;蔡瑁、张允虽然懂水战,却和曹操面和心不和。我们江东的水军都是打了无数仗的老兵,上下一条心,又怎么会必败呢?”
孙权听还是有顾虑:“公瑾,三万兵力是不是太少了?”周瑜说:“主公放心,兵不在多而在精。我手下有黄盖、程普、韩当等老将,都能打仗;再加上刘备手下关羽、张飞,都是勇猛的大将,一定能一仗打败曹操。要是主公还有顾虑,我愿意立军令状:要是不能破曹,我甘愿受军法处置!”
见周瑜胸有成竹,分析得有条有理,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他猛地拔出佩剑,砍断桌角,厉声说:“谁敢再提投降曹操,就像这桌角一样!”大堂里,主张投降的大臣都不敢说话了,武将们则精神一振,纷纷请求出战。
当天,孙权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率领三万水军沿长江逆流而上,进驻夏口,和刘备的军队会师。临走前,孙权亲自送到江边,握着周瑜的手说:“公瑾,江东的安危全靠你了。要是需要援军,我一定亲自带大军来支援!”周瑜躬身行礼:“主公放心,我这次去,一定把曹操的大军赶回北方!”
战船起航,顺着长江而下。周瑜站在船头,望着滔滔江水,眉头却没完全舒展。他知道,曹操虽然有三个隐患,却是天下最强的诸侯,这一仗绝不容易,怎么才能打败曹军,还得仔细谋划。
这时候,诸葛亮已经从夏口赶来,登上了周瑜的战船。两人见面,诸葛亮笑着说:“周都督,我听说您立下必胜的军令状,一定是胸有成竹了吧??”周瑜也笑着说:“不敢说胸有成竹,只是有了一些谋划,不知先生针对此战有何高见呢?”
诸葛亮说:“曹军的战船虽然多,但大多是荆州刚投降的船,士兵不熟悉水战,肯定不敢分散停泊。要是能引诱他们把战船连起来,再用装满火的船进攻,一定能成功。”周瑜听完,拍手大笑:“先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只是怎么引诱曹操连船,还需要一个计策。”
周瑜的大军进驻夏口后,和刘备的军队合兵一处,总共约五万多人,进驻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和曹军隔江对峙。
曹操的大军驻扎在乌林(今湖北洪湖市),刚到江南,果然像周瑜预料的那样,北方士兵不适应水土,很多人得了痢疾,士气越来越低。曹操着急了,下令让蔡瑁、张允抓紧训练水军,准备尽快渡江作战。
周瑜每天站在船头,观察曹军的水寨。他看到曹军的战船分两队:一队是荆州投降军队的战船,大多是大型楼船,停在外侧;一队是曹操带来的北方战船,大多是小型快船,停在内侧。蔡瑁、张允为了方便训练,居然用铁索把部分战船连起来,让战船更平稳,方便北方士兵站立。
周瑜看到这情景,心里暗暗高兴:“曹操果然不懂水战!战船连起来,虽然稳却不灵活,要是用火攻,一定能烧光他们的船!”但他也清楚,曹军的水寨守卫严密,要是直接派火船进攻,肯定会被曹军发现,很难成功。必须有人能混入曹营,假装投降献船,才能靠近水寨,实施火攻。
当天晚上,周瑜召集将领们开会,说起诈降的计策,大家都沉默了——曹操疑心重,普通的诈降恐怕骗不了他。这时候,老将黄盖站起来说:“都督,我愿意去曹营诈降!”
周瑜看着黄盖,眼里满是敬重。黄盖已经快六十岁了,却还是勇猛过人,是江东资历最深的老将之一。他沉吟着说:“公覆啊,曹操疑心重,只送投降信肯定不行。得用一个计策,让他相信你是因为不满我才投降的。”黄盖说:“都督只要有妙计,我万死不辞!”
周瑜咬了咬牙,说:“得用苦肉计——明天你当众顶撞我,我用军法打你,让你受重伤。你再趁机送投降信,曹操肯定会信。”这话一出,将领们都惊呆了,程普赶紧说:“公瑾,公覆是江东的老将,怎么能受这种重刑?”黄盖却大笑:“程将军放心,为了打败曹操,这不算什么!”
第二天,周瑜升帐开会,故意提出“和曹军正面决战”的想法。黄盖立刻反驳:“都督,曹军势力太大,正面决战肯定会输!不如暂时避开他们的锋芒,等他们粮草用完再进攻。”周瑜假装生气:“黄盖!你竟敢动摇军心!”黄盖也装出愤怒的样子:“你小子才二十多岁,懂什么兵法!要是江东毁在你手里,你有脸见讨逆吗!”
周瑜拍着桌子站起来,喝令手下:“把黄盖拖下去,打五十军棍!”左右的士兵上前,把黄盖按在地上,举起木棒就打。黄盖年纪大了,没打几棍,背上就皮开肉绽,鲜血直流。程普等将领赶紧上前求情:“都督,公覆是老将,求您饶他一次!”周瑜厉声说:“谁敢求情,就和黄盖一起受罚!”
打到第三十棍,周瑜才“怒气冲冲”地下令停手,斥责道:“黄盖,要是再敢顶撞我,我定斩不饶!”说完,甩着袖子走了。黄盖被人扶起来,气息奄奄,却对将领们说:“周瑜这小子,嫉妒有才能的人,我一定要投降曹操,报这顿打之仇!”
当天晚上,黄盖派心腹阚泽带着投降信,坐小船偷偷渡过长江,前往曹营。曹操看到投降信,果然疑心,问阚泽:“黄盖为什么要投降我?”阚泽说:“周瑜小子刚愎自用,打了黄公覆一顿,黄公覆心寒了,愿意带着部下投降丞相,一起打败江东。要是丞相不信,等以后黄公覆带战船来投降时,船上会插青牙旗当记号。”
曹操还是不放心,又派人去江东打探,得知黄盖确实被周瑜打了,还卧病在床,心里才渐渐相信。他对阚泽说:“要是黄盖真心投降,我一定封他为列侯。”阚泽谢过曹操,连夜返回江东,向黄盖、周瑜复命。
周瑜知道曹操信了,心里很高兴,却还有一个顾虑:火攻需要东南风——当时正是深秋,大多刮西北风,要是没有东南风,火船不仅烧不到曹军,反而会烧到自己。他每天站在船头,望着江面,眉头紧锁,心里暗暗祈祷:“上天要是保佑江东,就赐一场东南风吧!”
诸葛亮见周瑜忧心忡忡,笑着说:“都督不用着急,我懂天文地理,能借到三天东南风,帮您破曹。”周瑜虽然不信“呼风唤雨”,但知道诸葛亮精通天文,或许真有办法,就请他在南屏山搭起祭坛,准备“借风”。
果然,到了约定火攻的那天,三更时分,江面上突然刮起东南风,风力越来越大,吹得战船的旗帜哗哗作响。周瑜站在船头,感受着迎面而来的东南风,眼里闪着精光,立刻下令:“黄盖率领二十艘火船,装满硫磺、硝石、干柴,外面用青布盖好,插青牙旗,向曹营进发;程普带大军跟在后面,等火起后进攻;韩当、周泰各带一队战船,分别拦截曹军的左右两翼!”
黄盖领命,带着二十艘火船,借着东南风,快速向曹营驶去。曹军的哨兵看到有战船驶来,船上插着青牙旗,以为是黄盖来投降,没阻拦,还赶紧报告曹操。曹操很高兴,亲自走出营帐,站在船头,等着黄盖来投降。
等火船开到离曹营水寨不到二里地时,黄盖大喊一声:“点火!”二十艘火船上的士兵立刻点燃干柴,然后跳上小船,划着返回自己的阵营。火船借着东南风,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曹军水寨。
曹操看到火船冲过来,才知道上当,大喊:“不好!是火攻!快把铁索砍断!”但已经晚了——曹军的战船大多用铁索连在一起,没法移动,火船一撞就着,火焰瞬间蔓延开来,浓烟滚滚,把半边江面都染红了。
曹军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会游泳,看到战船着火,纷纷跳江逃生,不是被淹死就是被烧死,惨叫声不断。周瑜带着大军跟在后面进攻,江东的水军像老虎冲进羊群一样,杀了无数曹军。曹操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残兵从陆路逃往华容道,一路上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赤壁之战,周瑜用三万精兵打败了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烧毁曹军战船几千艘,杀了、俘虏了几万曹军,彻底粉碎了曹操统一江南的计划。这一战,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周瑜的名字从此传遍天下。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留下大将曹仁、徐晃驻守南郡(今湖北荆州),派乐进驻守襄阳,想保住荆州北部,等机会再打江东。周瑜知道,南郡是荆州的战略要地,不夺取南郡,就会威胁江东诸郡的安全,立刻率领大军北上,围攻南郡。
南郡的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也深,曹仁还是曹操手下的名将,勇猛善战。他知道周瑜要来进攻,早就做好了准备:下令士兵加固城墙、囤积粮草,还在城外设了好几座营寨,互相支援。
周瑜的大军到了南郡城下,看到城防坚固,对程普说:“曹仁坚守不出,要是强行攻城,肯定会伤亡惨重。得先攻破他城外的营寨,切断他的外援,再把他包围起来。”程普点头同意。
第二天,周瑜派韩当进攻城外的西营,曹仁果然带兵来支援。韩当边打边退,把曹仁引到伏击圈。周瑜早就带着精兵埋伏在两边的山谷里,等曹仁进入伏击圈,立刻下令:“放箭!”一时间,箭像下雨一样射下来,曹军大乱。周瑜带着军队从山谷里冲出来,和韩当一起夹击曹仁。
曹仁虽然勇猛,但挡不住江东军队的两面夹击,只好带兵突围,退回南郡城内。这一战,江东军杀了一千多曹军,占领了西营。但周瑜没趁机攻城,而是下令把南郡团团围住,切断了粮草运输的通道。
曹仁知道“长期坚守肯定会失败”,就想了个计策:派徐晃带一支精兵,偷偷出城,绕到周瑜大军的后方,想偷袭江东军的粮道。周瑜早就预判到曹仁会这么做,提前派周泰带一队战船驻守在长江岸边,监视曹军的动向。
徐晃带着军队走到长江岸边,刚要渡河,就被周泰发现了。周泰带着军队杀出来,徐晃没防备,被打得大败,只好退回南郡。曹仁见偷袭不成,心里更着急了,但还是坚守不出。
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周瑜见南郡城里的粮草快用完了,决定发起总攻。他亲自督战,下令士兵架起云梯,猛攻南郡的城墙。曹仁亲自登上城墙防守,手里握着大刀,杀了好几个江东士兵,高声喊道:“曹子孝在这里,谁敢攻城!”
周瑜在城下看到曹仁勇猛,心里暗暗称赞,但还是下令:“弓箭手,射箭!”江东军的弓箭手一起射箭,箭雨射向城上。曹仁赶紧躲到城墙的矮墙后面,但还是有不少曹军士兵中箭倒下。
就在这时候,城上有个曹军将领瞄准周瑜,一箭射了过来。周瑜正专注地指挥攻城,没防备,箭正好射中他的右肋,鲜血瞬间浸透了战袍。身边的士兵大惊,赶紧把他扶起来,想把他送回中军帐。周瑜却推开士兵,咬着牙说:“没事!攻城要紧!”
他忍着剧痛,继续指挥士兵攻城。曹仁在城上看到周瑜中箭却不退兵,心里也生出一丝敬畏,但还是下令加强防守。江东军见都督中箭还坚持指挥,士气大振,攻城更猛了。
但周瑜的伤势太重,最后还是支撑不住,昏迷过去。身边的人只好把他抬回中军帐,请军医治疗。军医检查后说:“都督的箭伤很重,需要静养几个月,不能再带兵打仗了。”
消息传到城里,曹仁很高兴,认为江东军没了首领,立刻决定带兵出城,偷袭江东的营寨。当天晚上,曹仁带了五千精兵,偷偷打开城门,向江东的营寨摸去。
可他不知道,周瑜早就料到曹仁会趁机偷袭。他虽然卧病在床,但对军务还是了如指掌,提前对程普说:“曹仁见我受伤,肯定会来偷袭,你可以在营寨外设伏阻击。”
曹仁带着军队摸到江东营寨外,看到营寨里灯火昏暗,以为江东军没防备,立刻下令:“冲!”五千曹军一下子冲了进去,却发现营寨里空无一人,只有几座空帐篷。曹仁心里一惊,大喊:“不好!中计了!”
话音刚落,营寨外突然火光冲天,程普带着大军杀出来,大喊:“曹仁别跑!”曹军大乱,争相逃命。曹仁拼命厮杀,才杀出一条血路,退回南郡城内,五千精兵只剩下一千多人。
经过这一战,曹仁的兵力大损,南郡城里的粮草也没了,士兵的士气很低落。曹仁知道南郡守不住了,只好在当天夜里带着残兵突围,逃往襄阳。
第二天早上,周瑜在病床上得知曹仁已经逃走、南郡被攻破的消息,立刻挣扎着起来,对身边的人说:“快,扶我去南郡城!”身边的人劝道:“都督伤势还没好,需要静养。”周瑜说:“南郡是江东的屏障,我必须亲自进城,安抚百姓、稳定军心。”
在身边人的搀扶下,周瑜登上了南郡的城墙,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对程普说:“南郡攻破了,江东再也不用怕北方的威胁了!”程普看着周瑜苍白却坚定的脸,心里感叹:“公瑾真是江东第一名将啊!”
南郡之战,周瑜虽然身受重伤,却用出色的谋略和顽强的意志打败了曹仁,夺取了南郡,为江东巩固了在荆州的地盘。这一战之后,周瑜在江东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孙权亲自派人来慰问,还封他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
夺取南郡后,周瑜并没有放松警惕。他知道,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趁机夺取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个郡,势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了江东潜在的威胁。
有一天,周瑜给孙权上奏章,提出“软禁刘备”的计策:“刘备是天下的枭雄,还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时间长了肯定会成为江东的祸患。不如把刘备召到吴郡,用联姻的名义把他软禁起来,再拆分他的部下,让他成不了事。”孙权看完奏章,心里犹豫——他既担心刘备成为后患,又怕软禁刘备会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只好回复周瑜:“这事得从长计议。”
周瑜见孙权没采纳,心里虽然有顾虑,但没放弃。他又提出“征讨蜀地”的计划:“曹操刚打败仗,元气还没恢复;刘备虽然占据了荆州四个郡,但根基还不稳固。我愿意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率领大军西征,夺取益州(今四川),再和凉州的马超联合,一起夹击曹操,这样就能平定天下了。”
孙权见这个计划雄心勃勃,立刻同意了,下令让周瑜筹备征讨蜀地的事宜。周瑜接到命令后,不顾箭伤还没好,马上开始准备:派人勘察从南郡到益州的路线、清点粮草、整编军队,忙得不可开交。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率领军队从南郡出发,前往吴郡,想向孙权汇报征讨蜀地的计划,然后就带大军西征。但是,走到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周瑜的旧伤突然发作,胸口剧痛难忍,又昏迷了过去。
军医赶紧治疗,却没什么办法——周瑜的箭伤本来就深入肺腑,之前又因为南郡之战、筹备西征劳累过度,伤势早就恶化了。当天晚上,周瑜从昏迷中醒来,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就召来心腹将领,叮嘱道:“我死之后,你们要辅佐主公,坚守江东,不要轻易征讨蜀地。刘备虽然是盟友,但不能轻信,要时刻提防。”
接着,他又写下遗书,派人送到吴郡,交给孙权。遗书上写道:“我周瑜是个普通人,承蒙主公特别看重,把心腹重任交给我,让我统领军队,我的志向是扫平天下,和主公一起成就大业。现在不幸中途去世,留下无尽遗憾。希望主公亲近贤臣、远离奸臣,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坚守江东,等待合适的时机。要是曹操再来进攻,可以任命鲁肃为将领,他很有远见,能保住江东。”
写完遗书,周瑜望着窗外的长江,眼里满是遗憾。他想起和孙策相识的少年时光,想起赤壁之战的火光,想起南郡城墙上的厮杀——他还有太多抱负没实现,却终究没逃过命运的安排。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周瑜在巴丘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消息传到吴郡,孙权悲痛欲绝,亲自到江边迎接周瑜的灵柩,趴在灵前大哭:“公瑾,江东失去你,就像断了一只胳膊啊!”江东的百姓听说周瑜去世的消息,也纷纷落泪——他们都知道,正是这位年轻的都督,在赤壁之战中救了江东,让他们免受战火的苦难。
周瑜的灵柩被安葬在庐江舒县,和他的父亲周异葬在一起。孙权为了表彰周瑜的功绩,追封他为平虏伯,还让人在周瑜的墓前立碑,碑上刻着“江东柱石,周郎之墓”八个大字。
后来,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周瑜:“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赞道:“周瑜之破曹操,非惟其智,亦其勇也——中箭仍能指挥若定,非勇将不能为也。”
千百年来,人们记住了赤壁之战的火光,记住了南郡之战的勇猛,记住了那位“长壮有姿貌”“曲有误,周郎顾”的江东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