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心体
心者,天地之枢,非血肉之器也。本自圆明,如鉴悬虚,照彻万象而无留痕;似太虚含气,容载群生而不增减。古之达者,或观花而知心外无物,或拂尘而悟本来无尘,皆证此体:不因境迁,不为物改,具足灵明,亘古如斯。
第一章:尘缘
贪如渴饮咸波,愈饮愈涸;嗔若持炬逐风,反焚其身。痴似夜梦惊啼,觉后方知幻妄;执若握沙盈掌,愈紧握愈漏失。名利织网,得失筑墙,甚者修持亦成缚:或执珠如执金玉,或谈空如谈珍馐。盖尘非外至,乃心逐境生,自缠罗网耳。
第二章:观法
观息如鉴流水,妄念起时,不拒不逐,任其来去,如农除莠,不与莠争,惟令土净。或于事中磨淬,应物时察念之起,如行泥途常拭其履;或于寂中守真,虚室待白,如静渊纳光。非欲灭念,乃令念归其宗,如星随斗,不越常轨。
第三章:破执
以无为破刻意,如地载万物而不争其功;以空观破实执,似镜照群形而不留其影。或内省日新,于自讼中去其私;或返璞归真,在劳作中悟其简。听画中鱼鸟,空目含力;品乐中起伏,荡气归宁。破执非断灭,犹解绳结,绳故在,而结已开。
第四章:澄境
观江而知须臾,小吾融于天地;散惠而明一体,大吾见于众生。心既澄明,则一花含三千世界,一叶蕴菩提道场。苦非觉途之障,乃于苦中存观照;隔非共生之碍,乃于裂中悟相资。情发而中节,如弦调其张;神运而不役于物,似鹤逸于野。
第五章:日用
挤途观息,喧时察念,论辩之际先问:“此念是心体,还是尘垢?”得意时思“如露如电”,失意时念“本自无失”。接物先通其心,后议其规;处变先定己志,再谋其略。非欲逃世,乃于红尘中为擦镜人:镜在,尘来则拭,不令蒙翳。
终章:归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剥标签,卸枷锁,释幻象,而后见心之本体:如乌云散后之月,虽经蔽掩,终自圆明;似江河归海之流,纵历曲折,终入浩渺。圣心非圣贤独有,乃人人本具,惟问:今日常拭镜否?
此诀非咒,乃心之轨:从尘起处识归途,于观照中见本真。朝夕循之,非求速效,如滴水穿石,渐令心镜无尘,照见本来。
圣心诗
心本澄明镜,悬虚照万形。
不随流俗改,岂为外尘惊?
妄念生贪渴,痴根结缚绳。
逐名如握沙,计得失筑城。
观息同流水,妄来任去程。
事上磨心镜,寂中守性灵。
无为破刻意,空观解执萦。
内省除私滓,归真悟简平。
澄心观一芥,含尽三千清。
苦里存昭察,分时悟共荣。
情发中节度,神逸不牵缨。
挤途常照息,喧处自澄情。
得意如露电,失意本无营。
接物先通志,临变自安行。
剥尽浮华相,真如自显明。
如月明云散,似海纳江声。
圣心非外得,日用自天成。
圣心咒
心本净,尘自落,照见本来无垢膜。
观息定,妄自消,如露如电莫追捉。
破贪嗔,解痴缚,绳结自开何用斫?
事上磨,寂中守,虚室生白光相托。
一花明,一叶觉,三千世界归微末。
苦亦观,乐亦舍,发而中节如琴瑟。
挤途宁,喧处默,念起即觉还本体。
剥浮华,去外饰,月在青天终不没。
净!净!净!尘落镜明;
真!真!真!心归本根。
日日拭,时时存,圣心原是自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