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 > 第399章 下调全城,大推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何雨柱刚拎起自行车,就见许大茂推着车从后院走出来,娄晓娥跟在旁边,手里还替他拿着块擦汗的手帕。如今的娄晓娥,褪去了刚嫁过来时的青涩,一身浅灰色的布拉吉衬得她皮肤白皙,举手投足间还带着几分资本家小姐的精致——毕竟是从小读外文书籍、见惯了世面的人,哪怕穿着普通衣裳,也比院里其他媳妇多了几分从容。

“柱子,这是又要去研究院忙啊?”许大茂先开了口,语气里带着点刻意的热络,眼神却不自觉地扫过何雨柱的工装——他总觉得何雨柱这“工程师”的身份,像根刺似的扎在心里。

何雨柱点点头,目光落在娄晓娥身上时,她已经主动笑了起来:“何大哥,颖琪嫂子最近怎么样?前几天我见她在院里散步,脸色比之前好多了。”她说话时语速放缓,带着几分关切,显然是真心惦记谢颖琪的孕期情况——毕竟她刚结婚,对这些事也格外上心,偶尔还会找谢颖琪请教几句。

“挺好的,就是偶尔会犯恶心,我给她炖了点小米粥,刚吃完歇着了。”何雨柱笑着回应,心里对娄晓娥多了几分认可——院里也就她和秦淮茹还算知礼,不过秦淮茹总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讨好,倒不如娄晓娥这般坦荡。

“那可得多注意着点,孕期犯恶心最磨人了。”娄晓娥还想再说几句,许大茂却突然咳嗽了一声,推着车往前凑了凑:“蛾子,我该去上班了,再晚就赶不上公社的班车了。”他这话明显是在打断,眼神里还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他总怕娄晓娥跟何雨柱走得太近,毕竟何雨柱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比他这“放映员”体面多了。

娄晓娥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脸上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尴尬,对着何雨柱笑了笑:“那何大哥,我们先告辞了,您路上小心。”

何雨柱看在眼里,心里暗笑许大茂的小心眼,也没戳破,只是挥了挥手:“你们也慢走,路上注意安全。”

看着许大茂几乎是“拽”着娄晓娥离开的背影,何雨柱摇了摇头,跨上自行车往巷口骑去——他可没功夫跟许大茂置气,工业部的会议还等着他呢。

二十多分钟后,304研究院的大门出现在眼前。何雨柱刚拐进院门,就觉得气氛不对——往常门口只站着两个登记的保安,今儿却多了四位穿军绿色制服的同志,手按在腰间的枪套上,眼神锐利地扫过进出的人,连空气里都透着股严肃的气息。

他心里一凛,骑着车往研究大楼走,远远就瞧见楼前停着两辆黑色轿车,车身上没有任何标识,却透着股不一般的气场。这应该就是工业部派来的人了,看这阵仗,比他预想的还要重视。

停好自行车,何雨柱整了整衣襟,快步往楼上走。楼道里比平时安静了许多,连平时叽叽喳喳讨论数据的研究员都不见了踪影,只有偶尔从会议室里传来的低声交谈,让气氛更显紧张。

刚走到张兰教授办公室所在的楼层,就见黄宗兴站在走廊尽头,手里攥着一叠文件,看到他来,立刻快步迎了上来:“柱子,你可算来了!章主任他们都等半天了。”他说话时声音压得很低,眼神里却藏着激动。

何雨柱跟着他往会议室走,刚推开门,就感觉到十几道目光齐刷刷地落在自己身上。会议室里坐着七八个人,张兰教授坐在主位旁边,她身边是几位头发花白的老研究员,而对面坐着的,正是三位穿着深色中山装的陌生男人,其中一位国字脸、中等身材的中年男人,眼神锐利如鹰,却带着温和的笑意,见他进来,率先站了起来。

“这位就是何雨柱同志吧?”张兰教授站起身,语气带着几分骄傲,“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工业部重工司的章国栋主任,这次专门负责咱们钢铁炉具项目的推广工作。”

章国栋主动伸出手,掌心粗糙,带着明显的老茧——一看就是常年跑工厂、干实事的人。“何雨柱同志,久仰大名!”他的声音洪亮,带着股军人般的爽朗,“我早就听张兰教授说,这次80%效率的炉具,是你牵头研发的,今日一见,没想到你这么年轻,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何雨柱连忙伸手回握,掌心传来的力道让他心里踏实不少:“章主任过奖了,都是项目组的同志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些分内的事。”

“谦虚是好事,但功劳也不能抹杀。”章国栋笑着拍了拍他的手背,示意他坐下,“我们已经把你们的炉具送到首钢做了三次测试,每次效率都稳定在80%以上,比现在厂里用的炉具,整整提高了一倍还多!”

说到这里,章国栋的语气严肃起来,从旁边拿起一份文件,推到何雨柱面前:“经过工业部的讨论,我们初步决定,先在四九城范围内大规模推广这套炉具——咱们四九城有八家大型钢铁厂,要是全部换上这套设备,每月至少能多产五万吨钢材,这对国家的工业建设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

何雨柱看着文件上“四九城钢铁炉具推广方案”几个大字,心里也跟着激动起来——他折腾这么久,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从实验室的图纸,到真正落地到工厂,这意味着他的努力,真的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章主任,推广过程中要是有技术问题,我们项目组随时待命。”何雨柱立刻表态,眼神坚定,“我们还整理了一套操作手册,里面详细写了炉具的维护和调试方法,到时候可以派技术员去各个工厂指导。”

“好!就等你这句话!”章国栋拍了下桌子,脸上露出笑容,“我已经跟首钢那边打好招呼了,下周一就派你们的技术员过去,先从首钢开始试点,等他们那边跑顺了,再往其他工厂推。”

张兰教授在一旁看着,眼里满是欣慰——她果然没看错何雨柱,不仅技术过硬,还这么有担当。旁边的老研究员们也纷纷点头,看向何雨柱的眼神里,满是认可和敬佩。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络起来,大家围绕着推广的细节讨论起来,从技术员的调配,到材料的供应,再到工厂的对接,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细致入微。何雨柱坐在其中,听着章国栋条理清晰地安排工作,看着老研究员们认真地补充建议,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归属感——这就是国家的力量,一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全力以赴。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文件上,也落在每个人的脸上。何雨柱知道,从今天起,这套钢铁炉具将走出实验室,走进一座座工厂,成为国家工业崛起的“助推器”,而他们,也将成为这场崛起中,最坚定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