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武的信风格截然不同,简洁有力,一如其人:
\"明衍弟: 一别近十载,音信全无,兄甚为挂念。恬儿、毅儿成长喜人,弟何时来看为兄和两位小侄?
论及天下,如今大王东出函谷,志在一统。此乃我辈军人建功立业之时。然军中征战,亦需朝中奥援。弟若有意东山再起,兄自当扶持。\"
写到这里,略显断笔,似乎在斟酌用词而行文中断:
\"但我辈皆知,武人与文臣往来,最忌形迹过密。大王英明,权柄把持,洞察秋毫。若要配合,当如流水润物,不可如洪水冲堤。\"
接下来的内容让李明衍眉头紧锁:
\"另有一事相告。如今军中隐有两派。一为大王新宠李信将军,年少有为,深得圣心。廷尉李斯亦多方援手,朝野皆称'二李',声势日隆。 一为王翦老将军所领诸将,皆秦国宿将,战功赫赫。然老将军功高德厚,渐有为大王欲为大王尽忠而不得之感。 李信将军近日奉命南下,将至蜀中整军。其意在整合巴蜀之兵,想必会与明衍有所接触。弟当早做准备。\"
信的最后,蒙武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关键时刻,兄必有相助。\"
李明衍放下信,在书房中踱步。两封信传递的信息都很明确——朝堂形势复杂,李斯权势滔天,而且军中也有李信这个新贵在崛起。更要命的是,李信要来蜀地了。
\"主公在想什么?\"张良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子房来得正好。\"李明衍招他进来,将两封信递给他。
张良仔细读完,沉吟片刻:\"形势比预想的更复杂。李斯父子,李信将军,这'二李'联手,在朝堂和军中都有极大影响力。\"
\"最麻烦的是李信要来蜀地。\"李明衍皱眉道,\"此人年轻气盛,又有秦王撑腰。若让他在蜀地站稳脚跟...\"
\"就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张良接话道,\"不仅如此,他若借军权插手地方政务,李冰老师留下的官僚体系恐怕也保不住。\"
两人对视一眼,都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子房有何建议?\"
张良在室内踱了几步,目光渐渐锐利:\"主公,我们需要做三件事。\"
\"第一,想办法布局,往李信和李斯身边安插眼线。\"他竖起一根手指,\"不只是为了监视他们,更是为了及时获取朝堂动向。昌平君和蒙武虽然愿意帮忙,但他们看到的未必是全貌,听到的也未必是真相。我们要有自己的信息渠道。\"
李明衍点头:\"此事需找合适时机,也需合适人选,要放在关键位置。\"
\"第二,\"张良继续道,\"李信来蜀,我们不能回避,反而要主动迎接。\"
\"主动迎接?\"李明衍有些意外。
\"对。\"张良露出一丝冷笑,
\"蜀地山高水深,地形复杂。\"张良意味深长地说,\"一个外来的将军,想要真正掌控这里的军队,没那么容易。我们也正好接这个机会,看看这个将军,是个什么行事风格。\"
\"有理。\"李明衍赞道,\"那第三件事呢?\"
张良的表情变得严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主公必须尽快完成蜀地布局,然后北上入朝。\"
他走到地图前:\"您看,韩国已亡,赵国危在旦夕。一旦赵国覆灭,秦军东进的步伐会更快。到那时,朝廷的重心会完全转向军事。\"
\"而那时,正是主公入朝的最佳时机。\"张良转过身,\"秦王需要的不仅是能打仗的将军,更需要能治理新占领土的能臣。主公精通水利,正是秦王需要的人才。\"
李明衍沉思片刻:\"但李斯不会让我轻易立足。\"
\"所以我们要另辟蹊径。\"张良神秘一笑,\"我相信主公肯定有所安排。\"
\"不错。\"李明衍笑道,有着高手对话的心照不宣之感。\"我仍将以水利切入,以天下水利图献宝于秦王。\"
\"正是。水利是国之根本,也是主公的独门绝技。\"张良解释道,\"李斯精通法术,但不懂水利。若主公以治水功臣的身份回朝,李斯想要阻拦也没有合适的理由。\"
两人正商议着,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明衍!\"是阿漓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阿漓推门而入,身后跟着张苍和卢敖。三人风尘仆仆,显然刚从外面回来。
\"明衍,找到了!\"阿漓激动地说,\"星垂之地的真正位置,我们找到了!\"
张苍上前,摊开一张新绘的地图:\"主公请看,根据星图的计算和实地勘测,三星垂地的位置就在广汉城西北三十里处。\"
他指着地图上的标记:\"那里有三座古老的封土堆,更奇妙的是,这三座土堆面对着一处河湾,河水环绕,正好形成'三星伴月'之势。\"
\"三星伴月?\"李明衍心中一动。
\"是的。\"阿漓补充道,\"而且从水文角度看,这里是古代马牧河的关键节点。如果大禹治水经过蜀地,这里必然是重要的治理点。\"
卢敖也说道:\"我们暗中打听过,当地确实常有古物出土。村民们都说那里是亡灵之所,很少有人敢靠近。\"
\"这反而是好事。\"张良插话道,\"人迹罕至,遗迹保存得应该更完整。\"
李明衍看着地图,心潮起伏。寻找了这么久的星垂之地,终于有了确切的位置。
\"我们整顿人手。\"李明衍当即决定,\"准备启程前往星垂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