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236章 东厂出击、百官退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6章 东厂出击、百官退避

从东缉事厂里出来,刚走到东安门的四译馆时,就见到了一大群宫内太监从东安里门里倾巢而出了。

随着这诸多太监涌出,吓的一旁百姓是纷纷退避,更有胆小者竟直接吓的呆在了原地不敢动弹。

而他们自出来以后,旋即就分裂成了三队。

一部分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凤翔率领,直接奔赴向南局贤坊的三座太仓。

第二部分则是由王承恩与方正化率领,他们的目标是直奔承天门对向东、西公生门而去,

而这的东、西公生门内,是分布着大明朝廷的六部衙门的日常办事驻地,期间大多为四五品小官在里面活动办公。

pS;六科廊的六部大院。是张书缘等二三品大臣拟定文书开会的地方,而位于承天门南侧的六部才是真正的基层办事之所在。

至于第三部分则是由兼管兵仗局的司礼监太监高时明率领,他的目标是直扑城内的思诚坊与咸宜坊而去。

这两座坊市,是大明重臣的府邸所在地,张书缘的郡王府也在其中。

……

瞧着蜂拥而出的大批太监,黄俊力是赶忙让人将轿子给抬到路边上让开道路。

由于人群蜂拥,轿子内的张书缘就被晃醒了。

也是,近来他一直忙着梳理北直隶的耕田,以及与东浙二党都勾心斗角,以至于他是十分少眠,经常是困的不想动弹。

所以他张书缘也就不得不学那些个士大夫,养成了个随时眯觉的习惯了。

听着轿外的扰动,张书缘便掀开了帘子。

本以为这群太监是去接管城防的,但他却没想到自己还没开口,那群人里便传来了一声吆喝。

“张王爷这是去哪儿?”

随着声音传来,张书缘顿时便在人群里发现了两位熟人。

没错,这宫里的熟人除了王承恩与方正化还能是谁。

见是这两位,张书缘也不好托大,下了轿子就拱手与其寒暄。

“王公公,张某这是准备回商业司。您二位这是……”

瞧见王承恩与方正化是一前一后的走了过来,张书缘就不免有些好奇了起来。

“这样啊,那正巧合咱家带了陛下旨意,要大人协助我等督办此案。”

王承恩微微抱了抱拳,一点都没把大宦官的架势给拿出来。

而这一幕看的方正化是一愣一愣的,心说这还是那个在内廷中权势滔天的王承恩吗?

“是这样啊,那本阁这便与二位公公同行。”

拱了拱手,张书缘便走到了黄伯近前,让他带着轿子回府,并且让他安顿好府内众人,勿要让众人慌乱让人误会。

因为看眼下这架势,朱由检是要借机查账了!

安顿好了一切,张书缘同王承恩二人去到了商业司。

而在路上,王承恩是毫不吝啬的夸奖,差点没把他捧到天上去。

对此,张书缘就很是无语,直说这都是圣上安排的好……

就这样,在商业司带上一应亩产文书他们就奔赴向了户部。

见有内廷的人来了,温体仁对此并没有感到出奇,只是对混迹在人群中的张书缘感了些迟疑。

不过,温体仁反应也很快,在迟疑了片刻后,他便立即就对着宫里的人见起礼,那态度底的就很是让人怀疑他那二品大员的身份。

而王承恩等来此,也不是冲着他来的,再加之能看出皇帝有意无意的偏向他,所以众人便也就没说什么,自顾自的就去找百官的地契复印了。

“张阁,陛下这是何意?”

让属下带领着两位太监头子去搬运文书了,温体仁便赶紧凑到了张书缘的近前。

“温大人稍安,王公公他们只是来调取各部官员的地契文书的。对了,稍后你得跟他们走上一趟,具体事项不用我说温大人也知道该怎么办。”

张书缘说的事情,自然是指温体仁执掌户部的事,而这个职位对于眼下的土地兼并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为了以防温体仁被打个措手不及,故此他才做了提点。

“恩,这个温某知晓,那温某在审查期间,这户部之事就劳烦张大人了。”

温体仁知晓张书缘的一些财产情况,所以他很相信他张书缘是最快也是最先能从兼并之事中脱身。

“诶,这话就客气了。”

张书缘拍了拍他的肩膀就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

在户部拿到所有在京官僚的地契后,王承恩便就看向了温体仁与张书缘。

“两位阁部,此案乃关乎我朝万年之基,还请两位大人配合我等,以免我等奴婢再闹出些什么不好的事出来。”

王承恩是阴阳怪气的开口。

虽然他能看出来皇帝在有意无意的培植温体仁,但他可不是那听之任之的人,所以早在温体仁晋升到中枢的那一刻,他就为了自己的皇爷着想,将自己的心腹太监派去温体仁的老家走访了,这自然也就抓到了些温体仁的小辫子。

而他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他不知道,温体仁是怎么看待自己这种人的。

“公公说的是,如此重案涉及国本,本阁万不敢推卸,定会交府上之人倾力配合。”

可他未曾想到,温体仁听到这话不但没生气,反而是偷偷的给他递眼色讨好。

“这温大人可真有意思,怪不得小哥要向皇爷举荐他。”

这种眼神在王承恩看来很是出奇,因为如今的官场之中,尤其是文官群体是十分厌恶宦官集团的,是恨不得将他们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才好。

“好,不愧是我当朝阁臣,那咱家就代诸位奴婢弟兄谢过温大人了。”

微微点了点头,王承恩就知道了他的心思,当即就带着人去到了他府上。

按照户部留存的凭证,以及在温府中搜出地契,还有张书缘丈量出的具体数据。

在这三方数据对照之中,这温体仁一家的土地还真不算多,在京师的田亩只有六顷不到,还是于去年夏天时置办的。

当然这数据是不算他浙江老家的,若是加上他老家的田产恐怕也得有个五六百顷了。(百亩为顷,百顷为万)

的确,能在此时出相入仕的官员,大多都是出自于大资产之家,普通百姓想供出一个秀才都很难。

因为,那大多数普通人是在这七八十年间,连温饱都无法彻底解决,就更别提眼下还有着各种天灾了,可以说能不被饿死就是万幸了。

在温体仁府上审查了一天,王承恩等太监便就确定,温体仁并不牵涉北直隶兼并之事,于是就恢复了他的部分权柄,能让他行使户部尚书的职责了。

虽然是查清了他温体仁一族并不涉及北直隶兼并之事,但考虑到其乃执掌户部的因素。

所以他温体仁也没有立刻恢复自由身,反而是被禁足在了府中办公,方正化更是在户部,通宵达旦的核查他温体仁在职时的各种审批。

对此,温体仁是一点脾气也不敢有,不但要和声细语的哄着这些宦官,还要十分识趣的听从他们的安排。

虽然他是感觉自己做的(包装)像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清流,但他还是不免的害怕在处事之中有什么遗漏,于是他便就命令下人开始向王承恩等人行贿了。

面对下人送来的各种好处,王承恩是一点都不敢收,不但让下人将东西给送回去外,更是将此事告诉了张书缘与朱由检。

……

“呵呵,王大哥,这温体仁是在怕你啊。”

汾阳郡王府中,王承恩与张书缘是对席而坐。

而自从“查清”了温体仁一家的田产之后,王承恩便就带人来查他张书缘了。

这虽然说的是要查他,但王承恩却明白,无论小哥的田产是有多少,那都是他应该得的。

因为若是没有他,只怕这江山是会一日不如一日,到时候别说是干这些大事了,只怕连命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

“怕我?”

王承恩很是不解,心想他都有皇爷给站台了,这怎能还会怕我?

“是啊,他想往上爬,自然就得考虑你们这些内臣。而这俗话说的好,什么话都比不上枕边话,而你们是除了宫里的那些个娘娘们,就属你们的话能入陛下的心了。”

张书缘说的没错,作为宫里的大太监,尤其是皇帝的贴身太监,那分量是一点都不比皇后轻的,有时候甚至一句话就能让朝廷的走向改道。

而这最鲜活的例子,就是大明战神朱祁镇的贴身太监王振。

就因为他一句话,直接就导致了大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使得大明精锐丧失六成以上的战力。

“张阁,那温体仁给的东西,咱家是怎么处理?皇爷跟我传信说让我自己看着办。”

面对着温体仁接连不断的行贿,王承恩就很是头疼,生怕因此被李凤翔等人知晓,从而影响了自己在皇爷近前的形象。

“嗨,还能这么处理?肯定是不收呗。”

张书缘想也不想就这么回答。

“那…那他这一直送也不是个事儿啊,万一这要是被皇爷知道……”

“啧,王大哥这不是迷惘了?他给你送礼是图什么?不就是图尽快结束对他的审查吗。所以要我说,他任内要是没什么大问题的话,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样也能为陛下留下他的把柄。”

此时的朝局在张书缘看来,是势必要有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下场主导才行,而能有如此能力的人,非温体仁这个官迷不可,他在历史中为了做首辅,那可是什么事儿都能干出来的。

当然,他也考虑过自己取代温体仁的作用,只不过他在朝中的时间太短,再加上老想从大局出发,所以他就认为,这打手之位还得是让温体仁这个官迷来当比较好。

“看样子只能是这样了。”

见张书缘跟自己说了这么多,王承恩一想也的确如此,不过为了贴合皇爷的意思,他就决定在拒收温体仁的好处时,自己也要对其慷慨,免得这货在上位之后拿今天这事儿搞自己。

没错,如今的局势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这韩爌的首辅之位已经是坐不稳了,一旦被查出有人给他开后门,再加上在他的任期内发生了如此骇然之事,那他最轻最轻的处罚也将面临的是充军戍边!

“启禀公公,张阁大人的田产现已查清。”

正当他二人还想就这眼前的问题再聊些什么的时候,王承恩的手下太监便就冲了进来,手上还拿着薄薄的一张草纸。

接过下人递上来的审查明细,王承恩顿时就瞪大了双眼,以一种看圣人的眼神看向了张书缘。

“王爷您…您这……”

王承恩是结结巴巴的说不出完整的话,就连官职都忘了称呼了,看到这一幕,张书缘瞬间就懵了,心说“难道是有人给我栽赃使坏了?”

顾不得礼仪,张书缘一把就抢了过那张文书。

这不看还好,一看他差点没被王承恩给吓死。

只见这纸上的内容是:汾阳郡王一系与城南有三处田产,共计五十七亩三分七厘。

“王大哥你可吓死我了。”

看完了内容,张书缘就拍了拍胸口,他还以为在自己名下有上万亩的田产呢。

当然,自他立足于朝堂之后,自然就有不少人找他帮忙了,但碍于他一直外出,以至于府上的人就根本不敢收那些好处,再加上有朱灿绮这个老太太在看着,就更没有人敢打着张书缘的名义去搞事了。

“王爷您…您可真是我朝真正的清流啊。”

“海,王大哥你可别抬举我。这点东西已经是我认为的最多的了,再说了,弄那么田产干啥?你可别忘了我还有惠民坊的股份呐,可犯不上去弄那么多田亩。”

张书缘说的没错,他眼下是要钱有钱,要权有权,有任何需要的东西就去市场上买就是了,可犯不上冒着损阴德的风险去兼并土地。

“是啊…,我到忘了这一茬儿……”

……

随着结束了对他二人的审查后,他就便与王承恩分道扬镳,同方正化去查历任户部尚书了。

先是毕自严后是来宗道、杨景辰、李从心以及郭允厚这个商业司侍郎。

经过连番的审核追查,最终是倒查到了嘉靖年间的户部尚书秦金、孙交等人的身上。

在倒查到这里后,整个京师便掀起了抓人风波,一众东厂卫士结伴而行,奔着那些嘉靖朝时期的户部尚书的后人就去了。

起初,那些人后人还懵懂无知的反抗锦衣卫,并当街宣讲锦衣卫的无耻陷害,想要去午门奏请朱由检。

但随着一条条他们兼并土地的证据被亮出来,很快没等锦衣卫出手,他们就被百姓们从府邸内给押了出来。

这除了抓奸佞的后人外,一众告老及现任的户部历经、郎中、员外郎、主事也纷纷被抓入狱。

除了这些户部的盖章选手外,包括其余五部九卿在内,也有不少人被抓。有吏部的郎中卢化鳌、刑部员外郎史躬盛,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谢琏等,一共有一千多大小官员,因口供及留存凭证被抓!

随着东厂雷厉风行的抓人,搞的朝中百官是心惊胆战,就连办公的心劲儿都没了,生怕第二天就会有锦衣卫上门抓人。

当然,他们也曾试过上疏或当庭陈述东厂之乱,但这些言辞,朱由检是理都不带理的,直接就选择留中处理。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被抓之人扛不住东厂的手腕后,接二连三的招供就犹如雪花般紧随而至了。

很快,顺着这些人的口供,曹化淳等人便就盯上了东浙二党的魁首及其后人。

没错,这被盯上的人,正是参与过明末四大案的老臣。

虽说这些人是死的死,老的老,但朱由检就是不打算放过他们及在世的后人,立即就命曹化淳以谋逆大罪抓了他们!

当这一条条消息传播开来后,百官更是变的昏沉惧怕,更有甚者因扛不住这心理惧怕竟当朝请罪,请朱由检判自己贪污受贿之罪。

对此,朱由检想都没想直接就侍卫抓了此人,更是命锦衣卫连夜抄了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