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药香漫创智园
创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玻璃幕墙在晨雾里泛着冷光时,石青已经把“黔岭苗医馆”的木门擦得发亮。门楣上挂着的牛角风铃是她从黔东南老家带来的,风一吹,细碎的叮当声能穿透隔壁动漫公司的键盘敲击声,像给这座满是代码和设计图的园区,缀上了串来自深山的音符。
“石医生,今天还熬艾茶不?”隔壁咖啡店的小林探进头,鼻尖已经先一步捕捉到馆内若有若无的草药香。石青笑着点头,指了指窗边的陶壶:“刚煮上的,加了点我们苗家的甜叶菊,等会儿给你送过去。”
小林应着走了,石青转身看向馆内的展柜。左边第一排摆着祖父传下来的铜药罐,罐身上刻着密密麻麻的苗文,是祖辈们记录的药方;中间的展台里,透明亚克力盒整齐码着包装好的苗药,土布纹样的包装盒是园区里设计公司帮忙做的,靛蓝色底上绣着金线苗医图腾,去年还拿了园区的文创设计奖;最右边的展板前,几个背着画板的学生正对着图文拍照,上面详细画着苗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步骤,配着汉苗双语注解。
“请问,这里能体验做苗药香囊吗?”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石青的思绪。门口站着个扎双马尾的姑娘,手里攥着园区的活动指南,指南上印着“黔岭苗医馆——苗药香囊制作体验”的彩色海报。
“当然可以,”石青引她到体验区,桌上已经摆好了晒干的草药,“我们今天准备的是驱蚊香囊,有艾叶、薄荷、丁香,还有我们苗家特有的‘驱蚊草’,你可以先闻闻味道。”
姑娘叫林晓,是隔壁新媒体公司的实习生,公司让她来园区采素材,做一期“非遗遇上文创”的短视频。她蹲在桌边,拿起一片深绿色的驱蚊草,凑近鼻尖轻嗅,一股清冽的草木香瞬间漫开来:“这个味道好特别,比普通的驱蚊水好闻多了。”
“这是我们寨子里后山特有的草,每年端午前后采摘,晒干后能保存大半年。”石青一边说,一边拿起土布香囊袋,“你看这个布,是我们苗家的蜡染布,上面的花纹是‘蝴蝶妈妈’,在苗文化里是守护的象征。”
林晓跟着石青的步骤,先把草药按比例混合,再小心翼翼地装进香囊袋,最后用彩绳系出蝴蝶结。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她手上,土布的靛蓝和草药的翠绿相映,她举着做好的香囊对着镜头自拍,笑着说:“石医生,你们这香囊也太适合当伴手礼了,我同事肯定都想要。”
石青闻言眼睛一亮。其实她早就想做苗药文创伴手礼,但自己不懂营销,一直没敢尝试。林晓的话像颗石子,在她心里激起了涟漪:“要是你不介意,能不能帮我想想怎么推广?我这里还有苗药护手霜、艾叶皂,都是按老方子做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让更多人知道。”
林晓一口答应下来。当天下午,她就带着公司的摄像来拍短视频,石青穿着母亲织的苗绣围裙,在镜头前演示香囊制作,讲着苗药的故事。视频里,牛角风铃的叮当声、草药的清香、土布的纹理,还有石青温和的笑容,像一帧帧温暖的画面,短短三天就在平台上获赞五万多。
订单开始多了起来。一开始是园区里的企业团购,后来外地的客户也通过园区的电商平台下单。石青忙不过来,就请了寨子里两个会做苗药的姐妹来帮忙,还在园区的支持下,租了隔壁的小仓库当工作室,专门生产苗药文创产品。
这天,园区管委会的张主任来馆里考察,看到络绎不绝的体验者和打包好的订单,笑着说:“石青,你这苗医馆可是咱们园区的‘非遗活名片’啊!下个月园区要办文化创意博览会,给你留个主展位,你可得好好准备。”
石青又惊又喜。博览会是全省性的文创盛会,能去参展,意味着苗医文化能被更多人看见。她立刻召集姐妹,商量参展方案。林晓也主动来帮忙,帮她们设计了展位布局,还策划了“苗医义诊+文创体验”的活动流程。
博览会开幕那天,“黔岭苗医馆”的展位前挤满了人。石青和姐妹们穿着传统苗服,一边给游客义诊,一边教大家做香囊;展台上,苗药护手霜、艾叶皂、驱蚊香囊摆得满满当当,土布包装上的苗绣纹样引得不少人驻足;旁边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林晓拍的短视频,视频里,寨子里的老人在山间采药,孩子们在蜡染布上画画,还有园区设计公司帮着优化包装的场景。
“原来苗药还能做成这么精致的文创产品!”一个来自上海的文创经销商拿起护手霜,仔细看着成分表,“我想把你们的产品引进我们的文创店,你看可行吗?”
石青紧紧握住她的手,声音有些发颤:“当然可行!我们的产品都是纯手工做的,保证品质。”
博览会结束后,石青接到了三个经销商的合作意向,还有两所高校的非遗研究中心联系她,想开展苗医文化研究。她站在苗医馆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手里攥着祖父传下来的铜药罐,突然觉得,祖父当年教她认草药时说的话是对的——好的东西,总会有人看见。
深秋的一天,林晓带着相机又来拍视频。这次,她想拍一期“苗医馆的故事”,从石青来园区的第一天,拍到现在的工作室。镜头里,石青正和寨子里的姐妹视频,商量着明年春天带园区的人去寨子里采风,体验苗医采药、蜡染制作。
“石医生,你说咱们算不算‘文化摆渡人’啊?”林晓放下相机,喝了口石青煮的艾茶。
石青笑着点头,望向窗外。园区里的银杏叶黄了,落在玻璃幕墙上,像给这座现代化的园区披上了件金色的外衣。牛角风铃又响了起来,叮当声里,她仿佛听见了寨子里的鸟鸣,看见了祖辈们在山间采药的身影,也看见了苗医文化在这片文创土壤里,开出了新的花。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人通过这里,了解苗医,爱上苗医;会有更多的苗药文创产品,带着深山的草木香,走到更远的地方。而她要做的,就是守好这座小小的苗医馆,让古老的苗医文化,在创意的滋养下,一直鲜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