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除了修路外,刘老屁又将从临安运来的玉米和土豆的种子交给流民们,然后又给流民们发农具,组织他们进行耕种。

(玉米和土豆的种子都是杨建国在系统中抽到的)

播种那天,刘老屁亲自带着流民们下地。他拿着锄头,教大家怎么挖坑、怎么下种:“乡亲们,这玉米种子要埋两寸深,行距得留一尺,这样长出来的玉米才能通风,结的棒子才大!土豆要切成块,每块上得有芽,埋在土里才能发芽!”

有个老太太抱着个小孙子,在田埂上看着,眼里满是欣慰:“俺们家以前种麦子,一年到头收的粮,交完租子就所剩无几了,现在有了新种子,还有官爷教俺们种地,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除了修路和种地,刘老屁还组织人手重建开封府的祠堂和学校等公共设施。

有个叫李秀才的流民,以前在城里教过书,听说要建学校,主动来找刘老屁:“刘官爷,俺愿意来教孩子们读书,不要工钱,只要能让孩子们学点东西,将来能有出息就行!”

刘老屁高兴得不行:“李秀才,俺们正缺个先生呢!学校盖好后,俺给你分间好房子,再给你每月加十斤米,你就安心教孩子们!”

日子一天天过去,开封府渐渐有了生气。水泥路通了,临时安置屋盖起来了,田里种上了玉米和土豆,学校的屋顶也铺上了新的茅草。

有一天,临安那边又运来了一批物资,除了粮食,还有些布料和针线。刘老屁让人把布料分给城里的妇女,让她们给孩子们做新衣服。

城里的张大妈拿着布料,笑得合不拢嘴:“这布真软和,俺家娃长这么大,还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呢!俺这就给娃做件新棉袄,让他冬天也暖和!”

这天晚上,刘老屁坐在屋子里,看着外面的灯火,心里满是踏实。他想起杨建国说的话:“咱们干这些事,是为了整个大宋,为了天下的老百姓”。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看着老百姓能吃上饭、穿上暖衣,能笑着干活、笑着说话,比啥都强。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刘老屁赶紧出去看,只见几个流民提着几只鸡、提着一篮子鸡蛋,走到他面前。

为首的是临安附近一个村子的老村长,他把东西递过来:“刘官爷,这是俺们凑的一点心意,您和兄弟们为了俺们,天天累死累活,俺们也没啥好东西报答,您就收下吧!”

刘老屁赶紧推辞:“这可不行!杨家军的规矩是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我不能收!你们把鸡杀了,给孩子们补补身子,鸡蛋留着给老人吃,这样我才高兴!”

老村长眼圈一红:“刘官爷,您真是好人啊!俺们以前总觉得,遭了这么大的灾,没人会管俺们了,可你们来了,给俺们送粮、送衣,还帮俺们修路、盖房子,俺们这辈子都忘不了大宋的好!”

刘老屁看着老村长,又看了看周围的流民,大声说:“乡亲们,这都是新政府应该做的!大宋是咱们所有人的家,家破了,咱们就一起把它建起来。日子苦了,咱们就一起把它过好!只要咱们齐心协力,用不了多久,中原肯定能恢复以前的样子,甚至比以前更好!”

流民们听了,都激动地鼓掌,有的还喊:“对!跟着新政府干,咱们的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那天晚上,开封府的灯火亮到了很晚。有的妇女在给孩子做新衣服,有的男人在讨论明天要修的路,孩子们则在安置屋前追逐打闹。

刘老屁站在棚子前,看着这一切,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中原的重建工作做好,不辜负杨建国的信任,更不辜负老百姓的期待。

接下来的几个月,刘老屁又带着队伍去了开封府其他几个受灾严重的村子。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先赈灾,再组织流民以工代赈,修水泥路、清理废墟、盖安置屋、种庄稼。

越来越多的流民加入了重建队伍,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就为了跟着杨家军的队伍干活,为重建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力。

日子一天天过去,中原的土地上,水泥路一条条延伸,临时安置屋一片片建起,田里的玉米和土豆长得绿油油的,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老百姓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眼里也有了光。

…………

杨建国站在临安城南的江堤上,江风裹着水汽吹得他衣角翻飞,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他琢磨了快一个月的“海上大计”。

自打把中原重建的活儿交给刘老屁,杨建国就没睡过几个安稳觉,倒不是担心刘老屁干不好,而是杨建国心里清楚:大宋要想真的站起来,光靠种地修路填不上以前的窟窿,得把眼光往大海上放,从海里捞银子、捞生路。

毕竟没银子可不行,杨建国深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大宋想要真正富强起来,必须把经济搞好。

而且现在整个大宋百废待兴,尤其是中原的重建工作更是需要巨量的钱财物资。

然而大宋如今国库空虚,根本没有足够的钱财。杨建国只能花费功德从系统商城中兑换粮食物资。

然而整个中原那么大,都需要进行重建,所需要的粮食物资是巨量的。就算杨建国也感觉有些吃不消了。

所以必须赶紧将目光从国内转向海外,组建商船发展远洋贸易,将白花花的银子挣回来。

“二狗!你磨蹭啥呢?赶紧过来!”杨建国朝着江堤下喊了一嗓子,声音顺着风传出去老远。

“主人,您叫我?”沈二狗赶紧顺着江堤跑了过来。

杨建国指着江面上往来的小渔船,又指了指远处汇入大海的江口:“二狗,接下来咱们要干三件大事:第一,在钱塘江口设个市舶司,管理所有海上贸易的事儿。第二,在旁边盖个大造船厂,造能跑远海的大船。第三,组一支远洋商队,把船开到南洋、西洋去,把洋人的银子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