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碧玉初妆牵丝戏(壹)
part one:农家有女初长成 才情偶入王爷耳(壹)
晋惠帝,元康年间。
天下承平已久,虽朝廷之上暗流涌动,但于河内郡温县这一方水土,却仍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太平光景。温县地处中原,沃野千里,一条沁水蜿蜒而过,滋养着两岸的田畴与人家。
今天的故事,便从这沁水河畔的一户寻常农家说起。
这户人家姓刘,当家的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人称老刘。老刘妻室早逝,膝下仅有一女,取名碧玉。名如其人,这刘碧玉虽生长于蓬门荜户,却当真如未经雕琢的璞玉一般,自有一股灵秀之气。
刘碧玉年方二八,已是出落得亭亭玉立,眉不描而黛,唇不点而朱,尤其一双明眸,清澈如山间溪流,顾盼间仿佛会说话一般,荡人心魄,惹人青睐。
若只是容貌俊俏,倒也罢了,乡野之地,清秀女子并非罕有。奇就奇在这刘碧玉的性情与喜好,与寻常农家女大相径庭。
别人家的女儿,自幼学习的便是纺纱织布、缝补刺绣、灶间厨下的一应活计,盼的是将来能嫁个踏实人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可碧玉却偏偏对这些女红针黹兴趣寥寥,反倒是对那案头书卷、笔墨纸砚,有着超乎寻常的热忱。
老刘是个鳏夫,又当爹又当娘,对这根独苗苗自是疼爱有加。见女儿不喜女红爱读书,起初也觉诧异,但转念一想,亡妻生前也是个识文断字的,或许女儿是随了母亲。
加之碧玉天性聪慧,虽无钱延请名师,但靠着邻村一位落魄老秀才偶尔指点一二,再加上自己刻苦钻研,竟也识得了许多字,读了不少书。
什么《诗经》、《楚辞》、《论语》、《史记》,但凡是能借到的竹简、帛书,她都如饥似渴地捧读。夜里无灯,便就着月光或灶膛里微弱的火光来辨认字迹;无纸无墨,便以树枝为笔,在沙地上练习字句的书写。
老刘见女儿如此,心中又是怜惜又是骄傲。他省吃俭用,攒下几枚铜钱,进城时总会留意书肆,若能淘换到一两卷残破的旧书,便是给碧玉最好的礼物。
乡邻们见这父女俩一个拼命种地,一个埋头苦读,虽觉有些“不务正业”,但见碧玉知书达理,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且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倒也渐渐由不解转为钦佩。
“老刘家那丫头,怕是文曲星投错了凡胎,落到了咱们这农家院里,还附在一个女娃娃的身上。”茶余饭后,田间地头,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老刘一早便提着锄头,下田侍弄庄稼去了。刘家小院中,那棵有些年头的枣树已是绿叶成荫,一串串米粒大小的枣花悄然绽放,散发出淡淡的甜香。
树荫下,刘碧玉一袭素雅绣衣正俯身于一方简陋的石案前。石案上铺着一张微微泛黄的麻纸,她手握一支秃笔,正凝神临摹前朝大家钟繇的小楷。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她素净的布衣上投下斑驳的光点,也映照着她专注的侧脸,长而密的睫毛在眼睑下留下一小片阴影,神情恬静而安详。
她临摹的是曹子建的《洛神赋》片段:“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墨字的笔锋虽略显稚嫩,但间架结构已颇有几分老道的韵味,尤其是提笔运气的那份沉静稳重的气度,竟不似一个普通农家少女所能拥有。
正当碧玉沉浸于笔走龙蛇的意境之中时,忽闻院墙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杂沓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乡村惯有的宁静。蹄声在她家篱笆院门外骤然停住,随之响起的,是几声骏马不耐烦的响鼻和蹄子刨地的声响。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