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碧玉初妆牵丝戏(拾壹)
part Eleven:王府宴上秀耕织 茶肆闲话解民忧(贰)
书接上回!
此时乐起,非钟非鼓,而是用陶埙、竹笛之类,吹奏出的悠扬田园曲调。碧玉与两名侍女立于堂中,随着乐声,翩翩起舞。她们的动作,并非寻常舞蹈的柔媚飘逸,而是模拟农事:
春播时弯腰点种的艰辛,夏耘时挥汗如雨的劳苦,秋收时怀抱稻穗的喜悦,冬藏时仓储满满的满足。继而乐声宛然一转,变得细密急促,碧玉坐到织机前,素手翻飞,投梭织锦,动作娴熟流畅,仿佛真是日日操劳的织女。其余侍女则手持彩帛,模拟蚕吐丝、茧成形的过程,舞姿曼妙,寓意深远。
一舞将终,另有侍女端上热气腾腾、金黄酥软的麦饼,分献各位宾客。麦香扑鼻,引人垂涎。碧玉盈盈拜倒:“此乃妾身今晨亲手所制,虽为粗食,却饱含天地滋养、农夫汗水,敬请品尝。”
满堂宾客,包括那北地王妃柳氏在内,皆被这别开生面的表演所震撼。他们吃惯了山珍海味,看腻了轻歌曼舞,何曾见过将农耕劳作化为艺术,又将质朴食物融入宴席的创意?那麦饼入口,外酥内软,麦香浓郁,竟比许多精致点心更觉可口。短暂的寂静后,堂上爆发出由衷的赞叹之声。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亲王拊掌道:“妙哉!此舞此饼,不仅有趣,更深含‘民为邦本,食为政首’之大道!王妃娘娘心系黎庶,寓教于乐,实乃王爷之福,社稷之幸也!”
司徒张华亦捻须点头:“化俗为雅,返璞归真。王妃娘娘此举,颇有上古先王教化之风范。”
柳氏见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再不敢多言。司马亮看着碧玉,眼中满是激赏与骄傲。他深知,碧玉此举,绝非仅仅是为了应对挑衅,更是借此机会,向这些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展示农耕之不易,民生之多艰。
经此一事,碧玉在王府地位愈发稳固,贤名远播。但她并未沉溺于富贵安逸,心中始终惦念着民间疾苦。她常向司马亮询问农事、刑狱,每每能提出中肯见解。司马亮惊喜地发现,这位爱妃不仅才情出众,于实务亦颇有天赋。
一日,碧玉对司马亮道:“王爷,妾身久居深院,于市井民情,渐有隔膜。妾想仿效古人‘微服私访’之意,在城西开设一间小小茶肆,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求能亲耳听听百姓心声,王爷以为如何?”
司马亮初闻一愣,王妃开茶肆?闻所未闻。但转念一想,碧玉出身民间,此法或真能助他了解下情,且她性子执拗,认定之事必会去做,便笑着应允:“爱妃既有此心,本王岂能阻拦?只是需多派得力人手暗中护卫,确保安全。茶肆盈亏,皆由王府支应,爱妃只管放手去做。”
于是,不久后,洛阳城西市口,便悄然开张了一家名为“碧玉清韵”的茶肆。茶肆不大,布置得却十分清雅,墙上挂着碧玉亲笔所书的茶诗,桌上摆放着应季野花。茶水分三等,上等乃王府贡茶,价格不菲;中等为寻常市井好茶,价廉物美;下等则是免费提供的粗茶淡汤,专为贫苦脚夫、乞儿解渴。
更奇特的是,茶肆一角设有一木箱,名曰“诉情箱”,旁备些纸笔,茶客可将不便直言的意见、冤情投入箱中。
掌柜的是慈眉善目的王嬷嬷,她早年是王府的女官,伙计们也个个机灵。而碧玉则时常扮作寻常民妇,罩着面纱,在茶肆后院“帮工”,实则暗中观察,倾听茶客闲谈。
这“碧玉清韵”茶肆很快便出了名。不仅因它茶好环境雅,更因它那独特的“诉情香”。起初,人们还将信将疑,只偷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渐渐地,有人试着投书反映坊间恶霸欺行霸市,不过数日,那恶霸竟真被官府捉拿;有人诉苦里正摊派赋税不公,不久便有吏员下来核查,予以纠正……
消息传开,百姓方知这茶肆背景不凡,那“诉情箱”竟真能上达天听。于是,前来喝茶投书者络绎不绝,茶肆成了洛阳城一个独特的信息汇聚之所。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