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晶语:雾林绿泉旁的雾蕨之盟
太平洋的晨雾还未散尽,“探索号”的船舷已切开驶向亚马逊雨林的水波。林夏将老李送的蓝晶吊坠挂在颈间,吊坠的微光透过衣料,与贴身口袋里的青稞种、沙海金晶粉末形成奇妙的温度呼应。萧凡端着两杯热咖啡走来,将其中一杯递到她手中:“陈禾刚和亚马逊的原住民部落通了话,部落的首领塔卡会带着向导在雾林边缘的码头等我们,他还说雾林绿泉最近总被浓雾笼罩,得靠部落的‘雾引草’才能找到准确位置。”
林夏接过咖啡,指尖触到杯壁的温热,抬头时正撞见萧凡眼底的认真——那认真里藏着和雪山、沙海、深海时一样的细致。两人并肩走向数据舱,屏幕上正播放着亚马逊雾林的航拍画面:成片的参天古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一条淡绿色的溪流在林间蜿蜒,溪流尽头的光点便是雾林绿泉。“塔卡说这雾林里的树木都有上百年的树龄,”萧凡指着屏幕上缠绕在树干上的藤蔓,“有些藤蔓会分泌黏性汁液,深潜时用的防护膜或许能用来防黏,我已经让老周准备修改晶坯的外层涂层了。”
实验室里,老周正将雾蕨提取物混入瓷浆,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萧凡说的黏性汁液我查过了,”老周拿起搅拌棒,瓷浆里的绿色粉末渐渐化开,“是雾林特有的‘胶藤’分泌的,普通材质沾上就很难清理,得在晶坯外层涂一层硅树脂,再混点雾蕨的绒毛粉末,这样既能防黏,又能吸附雾气中的水分。”萧凡立刻凑到工作台前,看着老周在图纸上标注涂层厚度:“我把之前蜂窝状的晶坯结构调整一下吧,雾林里雨水多,得在晶坯底部加个排水槽,避免雨水积在晶坯缝隙里影响活性。”
林夏蹲在一旁翻爷爷的日记,突然被一段夹着干枯雾蕨的文字吸引:“雾林绿泉的雾蕨,昼吸雾露,夜吐氧气,绿晶则需雾蕨的氧气维持晶体结构,二者共生,可保雾林湿度稳定。”她立刻将日记递到萧凡面前:“爷爷提到雾蕨能吐氧气,要是能在晶坯周围种上雾蕨幼苗,说不定能加快绿晶和雾蕨的共生速度?”萧凡盯着日记里的雾蕨标本,手指轻轻拂过叶片上的绒毛:“陈禾刚好培养了雾蕨幼苗,我们可以把幼苗和晶坯一起带到绿泉,按爷爷说的,让它们挨得近一些。”
三天后,“探索号”抵达雾林边缘的码头。塔卡穿着绣满蕨类花纹的棕色长袍,手里握着一束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见到林夏和萧凡时,立刻笑着迎上来:“这是雾引草,拿着它走在雾林里,雾气会自动让出一条路,林教授当年就是跟着我父亲,靠它找到雾林绿泉的。”林夏接过雾引草,指尖刚触到花瓣,便闻到一股清冽的草木香,颈间的蓝晶吊坠竟微微发烫——和在雪山接过卓玛的银吊坠时一样,像是跨越时光的呼应。
跟着塔卡走进雾林时,林夏才真正感受到亚马逊雨林的茂密:参天古木的枝叶交织成天然的穹顶,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铺满落叶的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萧凡扛着装有雾林晶坯和雾蕨幼苗的设备箱,时不时提醒林夏避开脚下的树根:“塔卡说前面有片胶藤区,大家把防护手套戴上,别沾到藤蔓的汁液。”
果然,走了没多久,前方的树干上便缠绕着密密麻麻的胶藤,藤蔓表面泛着黏腻的光泽。塔卡用弯刀砍断几根挡路的胶藤,汁液滴在地面上,瞬间粘住了几只路过的昆虫。“小心点,”萧凡走到林夏身边,轻轻扶着她的胳膊,“跟着我的脚步走,别踩在汁液上。”林夏点点头,跟着萧凡的步伐,一步步穿过胶藤区,手里的雾引草果然发挥了作用,周围的雾气渐渐散开,露出清晰的路径。
傍晚时分,众人终于抵达雾林绿泉。泉眼藏在一片巨大的蕨类植物中间,泉水泛着淡淡的绿色,周围的雾蕨却大多叶片发黄,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塔卡蹲在泉眼旁,掬起一捧泉水,眉头微微皱起:“以前这泉水是清澈的,现在却带着点浑浊,雾蕨也越来越少了,部落的老人说,是绿晶的光芒变弱了,没办法为雾蕨提供足够的能量。”
陈禾立刻打开检测仪,探头刚接触泉水,屏幕上的数据便跳了出来:“泉水里的矿物质浓度下降了30%,氧气含量也比正常水平低,难怪雾蕨会发黄。”萧凡将雾林晶坯放在泉眼周围,蜂窝状的晶坯表面立刻亮起淡绿色的光,硅树脂涂层在灯光下泛着细密的光泽:“老周的涂层果然有用,刚才沾到的胶藤汁液一擦就掉。”他一边说着,一边帮林夏将雾蕨幼苗种在晶坯旁边,幼苗的根须刚好贴在晶坯的排水槽旁,方便吸收泉水和晶坯释放的能量。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开始搭建“雾林共生系统”。萧凡和塔卡带着部落的人清理泉眼周围的枯木和杂草,避免它们挡住雾气,影响雾蕨吸收水分;陈禾则忙着提取雾蕨的汁液,与老周制作的晶坯涂层混合,涂在泉眼周围的绿晶碎片上,增强绿晶的活性;林夏和萧凡一起,将混合了雾蕨绒毛粉末的晶须编织成一张“雾林防护网”,覆盖在泉眼上方,既能让雾气顺利渗透,又能防止胶藤的汁液滴落在晶坯上。
搭建防护网的第四天,林夏在泉眼深处发现了一株存活的雾蕨。它的叶片泛着鲜亮的绿色,根须紧紧缠绕着一块绿晶,周围的泉水也比其他地方清澈。“爷爷说的‘昼吸雾露,夜吐氧气’是真的!”林夏激动地喊道,萧凡立刻凑过来,仔细观察着雾蕨的生长状态:“你看,绿晶的光芒比之前亮了不少,应该是吸收了雾蕨释放的氧气,而且泉水里的矿物质浓度也有所上升,看来它们已经开始互相滋养了。”
塔卡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根用雾蕨茎编织的绳子,笑着说:“林教授当年和我父亲一起,也在泉眼旁种过雾蕨,那时候的雾蕨比现在茂盛多了,泉眼的水也更甜。”萧凡接过塔卡手里的绳子,仔细看着编织的纹路:“这纹路和爷爷日记里画的晶须图案有点像,说不定能用来加固防护网?”林夏立刻翻出爷爷的日记,果然,日记里的晶须图案与绳子的编织纹路几乎一致,两人相视一笑,立刻动手将绳子与防护网编织在一起。
实验进行到第十天,泉眼周围的雾蕨已经连成了一片绿色的地毯。绿晶的光芒与雾蕨的绿意交织在一起,在雾气中形成一道淡绿色的光带。陈禾检测后发现,泉水里的矿物质浓度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氧气含量提高了25%,雾蕨的存活率达到了90%:“要是把‘雾林守护晶’推广到整个雾林,不仅能保护雾蕨,还能维持雾林的湿度,让更多的植物和动物在这里生存。”
离开雾林绿泉的前一天,团队在泉眼旁埋下了第八块“共生晶碑”。碑体正面刻着雾蕨与雾林绿晶的图案,背面则刻着爷爷日记里的那句话:“雾林绿泉,蕨晶共生,昼吸雾露,夜吐氧气。”塔卡送给林夏和萧凡各一个用雾蕨纤维编织的小篮子:“这里面装的是雾引草的种子,以后再到雾林来,只要把种子撒在地上,就能找到回来的路。”
“探索号”驶离雾林码头时,晨光正透过雾气洒在林间,雾蕨的绿意在阳光下格外鲜亮。林夏站在甲板上,手里捧着塔卡送的小篮子和爷爷的日记,日记里又多了雾蕨的图案,世界地图上的脉晶产地标注,已经覆盖了雪山、沙海、深海和雾林,像一张守护地球的彩色网。
萧凡走到林夏身边,手里拿着份新的航行计划:“下一站是东非的‘火岩红泉’,之前在沙海时,阿凯提到过那里的火苔和我们在雪山见到的冰脉藻能形成共生关系,老周已经开始准备火岩晶坯的材料了。”林夏接过计划,指尖触到纸页上的火岩红泉照片,照片里的红泉在火山岩间流淌,周围的火苔泛着淡淡的红色。“爷爷的日记里应该也有关于火岩红泉的记录,”林夏笑着说,萧凡立刻凑过来,和她一起翻找日记,两人的肩膀轻轻靠在一起,眼底满是对下一段旅程的期待。
航行途中,陈禾拿着刚检测完的火苔样本走进驾驶舱:“东非的火岩红泉周围温度很高,火山岩的辐射也比普通岩石强,我们得为火岩晶坯设计防辐射的涂层。”萧凡立刻接过样本,仔细观察着火苔的形态:“火苔的叶片上有一层厚厚的角质层,应该能抵抗高温和辐射,要是能把角质层的成分提取出来,混进晶坯的涂层里,效果肯定不错。”
林夏靠在窗边,看着窗外的大海,萧凡走过来,将一杯热可可递给她:“还有四天就能到东非了,老周说这次要在晶坯里加入火岩的粉末,让晶坯能和火岩红泉的环境更好地融合。”林夏接过热可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她望着萧凡的眼睛,突然觉得这场跨越海陆的探索之旅,因为有他的陪伴,变得更加坚定。
夜晚,“探索号”在平静的大西洋上航行,甲板上洒满了星光。萧凡和林夏一起坐在栏杆旁,望着远处的海平面。“你说我们什么时候能把爷爷的日记填满?”林夏轻声说,萧凡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不管需要多久,我们都会一起走下去,把每一处共生的奇迹,都写进日记里,也写进这颗星球的守护故事里。”
林夏低头看着爷爷的日记,在最新一页写下:“雾林的绿,是自然的诗,下一站的红,是火岩的誓。”她知道,只要有萧凡在身边,有团队的陪伴,这场与自然的共生之约,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把爷爷的足迹,连成一片覆盖全球的生命守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