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球上的星光与法语呢喃
草原的黎明来得格外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牧草上的露珠还凝着夜色的微凉,萧汀就已经揉着眼睛坐了起来。他蹑手蹑脚地走到窗边,轻轻掀开窗帘一角——两只圣甲虫的采集盒安静地放在窗台上,奇花色的“甲1”正用头顶的角轻轻触碰盒壁,黑色的“乙1”则蜷缩在粪球旁,像是还在打盹。
“姐姐,快起来看!它们都好好的!”萧汀压低声音喊,指尖忍不住在玻璃上轻轻点了点,“甲1好像在等我们继续实验呢!”
叶澜被他吵醒,揉着惺忪的睡眼爬起来,凑到窗边一看,立刻精神了:“太好了!我们今天可以把推粪球的速度算完,还能去看牧民大叔说的幼虫!”
两人的小声嘀咕吵醒了叶之澜,她慢慢坐起来,感受着腹中予安和予宁轻柔的胎动,嘴角扬起笑意:“看来宝宝们也在期待今天的探索呢。”她拿起孕期日记,翻到昨天的页面,补充道:“孕23周+1天深夜,胎动两次,似与圣甲虫的安静呼应。”
萧凡早已洗漱完毕,正坐在院子里整理实验器材。看到孩子们跑出来,他笑着扬了扬手里的记录本:“我已经把昨天的基础数据整理好了,今天我们补充完细节,就能核算平均速度了。”他指着桌上的两个小斜坡模型,“我用木板搭了相同坡度的轨道,这样推粪球的路径更统一,数据也更准确。”
早餐过后,草原的阳光渐渐暖了起来,风里的牧草香愈发浓郁。一家人把实验场地选在民宿院子的空地上,萧凡将两个斜坡固定好,在顶端放上等量、同类型的粪球——一个是纯牛羊粪便,另一个是混合了野花花粉的粪便,都是昨天特意收集并晾晒至湿度适中的。
“我们先测推粪球速度。”萧凡给孩子们分发了秒表和记录本,“叶澜负责记录甲1,萧汀负责记录乙1,从它们开始推动粪球计时,到粪球滚到斜坡底部结束,每个粪球测三次,取平均值。”
叶澜点点头,握紧秒表,眼睛紧紧盯着奇花色的甲1。萧凡打开采集盒的小缝,将甲1轻轻放到混合花粉的粪球旁。甲1先是用触角碰了碰粪球,又用头顶的角试探着挖了挖,很快就找准了发力点,用后腿蹬着粪球,前腿扶着斜坡,慢慢向下移动。
“开始!”叶澜按下秒表,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甲1的动作不算快,但格外平稳,即使遇到斜坡上的小石子,也会用角轻轻调整方向,继续前行。粪球在它的推动下,沿着轨道缓缓滚动,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
“停!”当粪球滚到斜坡底部时,叶澜立刻按下秒表,“1分23秒!”她飞快地把数据写在记录本上。
另一边,萧汀也在记录乙1的速度。黑色的乙1爆发力更强,一接触到纯粪便的粪球就立刻发力,推粪球的速度明显比甲1快,第一次测试只用了1分05秒。
“乙1好快呀!”萧汀忍不住喊出声,“它好像更有力气!”
萧凡笑着解释:“纯粪便的密度更大,重量更沉,但乙1长期以纯粪便为食,适应了这种食物的特性,所以发力更顺畅。甲1习惯了混合花粉的粪便,推这种纯粪便的粪球,可能需要更多时间适应。”
接下来的两次测试,甲1的速度逐渐稳定在1分20秒左右,而乙1则稳定在1分03秒上下。萧汀核算完平均值,兴奋地说:“爸爸,乙1的平均速度是1分04秒,甲1是1分21秒,乙1真的比甲1快!”
“这就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萧凡翻开《Souvenirs Entomologiques》,找到相关段落翻译给孩子们听,“法布尔在书里写,不同地区的圣甲虫,推粪球的速度和方式都不一样,这和它们的食物、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乙1生活在牧场中心,周围都是纯粪便;甲1生活在野花丛,食物里有花粉,所以两者的习性会有差异。”
接下来是食物偏好测试。萧凡将两个粪球并排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同时打开两个采集盒,让甲1和乙1自由选择。乙1几乎没有犹豫,径直走向了纯粪便的粪球,立刻开始推搡起来;而甲1则在两个粪球之间徘徊了片刻,用触角分别碰了碰,最终停在了混合花粉的粪球旁,开始专注地挖掘。
“果然和昨天观察的一样!”叶澜兴奋地记录着,“甲1偏好混合花粉的粪便,乙1偏好纯粪便!”
萧汀蹲在旁边,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两只圣甲虫的口器:“爸爸,你看!甲1的口器更纤细,边缘还有细小的绒毛,好像更适合刮取花粉;乙1的口器更粗壮,边缘是锯齿状的,适合切割坚硬的粪便!”
萧凡凑过去一看,赞许地点点头:“你观察得真仔细!口器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取食偏好,这就是生物进化的智慧。法布尔在书里花了很多篇幅描述圣甲虫的口器,你们可以对照着看看。”
就在这时,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阵短时阵风,风力不算大,但足以吹散轻质的物体。混合花粉的粪球因为掺杂了花粉,密度较小,被风吹得滚出了原来的位置,还散成了几块。甲1明显愣了一下,停下脚步,抬头用触角感知着风向,然后立刻转身,用头顶的角将散掉的粪球碎片一点点聚拢起来。
“哇,甲1好聪明!”叶澜忍不住惊叹,“它在重新做粪球!”
甲1的动作有条不紊,先用角将碎片归拢到一起,再用前腿按压,后腿蹬踏,一点点将散开的粪球重新压实。虽然过程比之前推粪球更费力,但它没有丝毫犹豫,专注地忙碌着。而另一边的乙1,因为纯粪便的粪球重量较大,没有被风吹散,依旧在稳稳地推着粪球。
“快记录下来!”萧凡提醒孩子们,“这是极端环境下的应对行为,甲1的抗干扰能力更强,这可能和它生活在野花丛,经常遇到风吹草动有关。”
叶澜和萧汀立刻拿起笔,飞快地记录着甲1聚拢粪球的过程。叶之澜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着这一幕,突然感受到腹中的予安和予宁动了一下,力度比之前更明显。她笑着握住萧凡的手,放在孕肚上:“你感觉到了吗?宝宝们好像在为甲1加油呢。”
萧凡的手掌刚放上去,就感受到了一次清晰的胎动,像是小拳头在轻轻敲击。他眼底满是柔情:“它们一定是被甲1的坚持打动了。”他转头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连弟弟妹妹都在为甲1鼓掌,做事情就要有这种不放弃的精神。”
甲1花了将近十分钟,才将散掉的粪球重新聚拢并压实。它站在新做好的粪球旁,用触角碰了碰,确认稳固后,才再次开始推动。这一次,它的动作更加谨慎,时不时停下来调整方向,避免粪球再次散开。
“甲1太厉害了!”萧汀由衷地赞叹,“它没有放弃,还重新做好了粪球!”
“这就是生命的韧性。”萧凡轻声说,“无论是昆虫还是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上午的实验结束后,一家人简单收拾了器材,就跟着牧民大叔去寻找圣甲虫的幼虫。大叔带着他们来到牧场边缘的一片低洼地,这里的粪球数量很多,而且大多是已经被圣甲虫埋入地下的。
“圣甲虫会把粪球埋在地下,当作育儿室。”大叔用小铲子轻轻挖开一个埋在土里的粪球,“你们看,这里面就有虫卵。”
孩子们凑过去一看,只见粪球内部被挖空了一个小小的洞穴,里面躺着几颗白色的、椭圆形的虫卵,像细小的珍珠一样。叶澜立刻拿出画笔,小心翼翼地画下虫卵的形态,萧汀则用尺子测量着虫卵的大小:“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颜色是乳白色的,表面很光滑。”
萧凡翻开《Souvenirs Entomologiques》,找到圣甲虫虫卵的插图,对比着说:“法布尔画的虫卵和这个一模一样,他在书里说,圣甲虫会把粪球做成‘梨形’,虫卵就产在最顶端的小室里,这样能保护虫卵不被压坏,还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真的是梨形!”叶澜指着被挖开的粪球说,“这个粪球的顶端是尖的,像梨子一样,虫卵就在最上面!”
大叔又挖开了另一个粪球,这次里面不仅有虫卵,还有几只已经孵化的幼虫。幼虫是白色的,身体呈c形,没有腿,只有细小的绒毛,正在粪球里缓慢地蠕动,啃食着周围的粪便。
“好小的幼虫!”萧汀瞪大了眼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看起来好软,好像一捏就会碎。”
“圣甲虫的幼虫靠吃粪球里的营养长大,等它们把粪球吃完,就会变成蛹,最后羽化成成虫。”萧凡翻译着法布尔的描述,“这个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期间粪球会为它们提供保护和食物,这就是圣甲虫对后代的关爱。”
叶之澜看着这些小小的幼虫,心里满是柔软。她拿起孕期日记,写下:“孕23周+2天,见证圣甲虫的虫卵与幼虫,生命的传承如此奇妙。予安和予宁胎动三次,似在感受这份生命的力量。”
在挖掘的过程中,萧汀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大叔,为什么这边的粪球里虫卵很多,那边的却很少呢?”他指着不远处一片靠近旅游步道的区域。
大叔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叹了口气说:“那边经常有游客来,有的游客会好奇地把粪球挖开看,还有的会把粪球捡走,以为是奇石。圣甲虫的育儿室被破坏了,虫卵自然就少了。”
萧凡皱了皱眉,对孩子们说:“这就是人类活动对昆虫繁殖的影响。圣甲虫是草原的清道夫,它们的繁殖受到影响,草原的生态环境也会受到影响。”
叶澜点点头,认真地说:“我们回去之后,一定要在科普展上建议大家保护圣甲虫,不要破坏它们的粪球和育儿室。”
中午回到民宿,一家人吃过午饭,趁着休息时间整理实验数据。萧凡帮孩子们核算了推粪球的平均速度,补充了口器结构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观察细节,叶澜则负责绘制圣甲虫的形态对比图和生命周期图。
“我们可以做一个草原生态链示意图。”萧汀突然提议,“土壤里有有机质,长出牧草和野花,蜜蜂采花粉,圣甲虫吃粪便和花粉,它们的幼虫又在粪球里长大,最后变成成虫,继续清理粪便,给土壤提供养分。”
“这个主意太棒了!”叶澜立刻找来一张大纸,“我们把土壤、植物、蜜蜂、圣甲虫都画上去,再标注出环境影响因素,比如颗粒物、重金属、人类活动。”
萧凡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拿出手机给学校的李老师发了条信息,分享了圣甲虫的研究成果。李老师很快回复,称赞他们的研究既细致又有意义,还提议将“昆虫与环境保护”作为科普展的核心主题,让孩子们构思几条简单易懂的保护标语。
“保护圣甲虫,守护草原清道夫!”萧汀立刻想到了一条,提笔写在纸上。
叶澜则想了一条更温柔的:“别碰粪球,里面有圣甲虫宝宝的家。”
叶之澜靠在旁边,笑着补充:“还可以加上法语单词,比如‘爱护Scarabée sacré,共护草原美’。”
“妈妈说得对!”孩子们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把法语单词也加在了标语里。
下午,草原的阳光变得柔和起来,一家人决定给圣甲虫举行放生仪式。他们带着两个采集盒,来到昨天捕获甲1的野花丛边缘——这里有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环境,是最适合甲1和乙1生活的地方。
萧凡打开采集盒,先将乙1放了出来。乙1一接触到地面,就立刻朝着牧场中心的方向爬去,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新的粪球,开始忙碌起来。
然后是奇花色的甲1。萧凡轻轻将它放在混合花粉的粪球旁,甲1先是在原地转了一圈,用触角感知着周围的环境,然后像是认出了这里,慢慢爬到粪球旁,用角碰了碰,开始推动粪球向野花丛深处走去。
“再见,Scarabée sacré!”孩子们齐声喊道,声音里满是不舍。萧汀举起相机,拍下了甲1推着粪球远去的背影,照片里,蓝绿色的光泽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萧凡把孩子们的实验本拿过来,在扉页上写下一行法语:“La curiosité est la clé de la découverte.” 然后翻译成中文:“好奇心是发现的钥匙。”他对孩子们说:“这是法布尔的名言,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对自然的好奇,永远带着尊重和热爱去探索。”
叶澜和萧汀认真地念着这句法语,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在自己的实验本上。萧汀还在旁边画了一只小小的奇花色圣甲虫,旁边标注着“Scarabée sacré”。
傍晚时分,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草原的夕阳。晚霞染红了半边天,远处的山峦和草原连成一片,美得像一幅油画。叶之澜靠在萧凡的肩上,手里拿着孕期日记,慢慢翻看着这些天的记录——绿豆发芽、颗粒物对比、星空观测、圣甲虫研究,每一页都充满了温馨和惊喜。
“圣甲虫的研究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探索还没结束。”萧凡轻声说,“接下来我们可以整合所有数据,完成城市-草原环境对比报告,还要准备科普展的素材。”
叶澜点点头:“等我们回去,还要把圣甲虫的故事分享给同学们,让大家都来保护这些可爱的小昆虫。”
萧汀突然想起什么,跑去房间里拿出那本《Souvenirs Entomologiques》,翻到圣甲虫的章节,指着法语单词说:“爸爸,我现在不仅认识Scarabée sacré,还知道怎么写了!”他在地上用树枝写下“Scarabée sacré”,笔画虽然稚嫩,但格外认真。
夜色渐渐降临,草原的星空再次亮起,比前一晚更加清晰。银河横贯天际,星星多得数不清,像是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孩子们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萧凡和叶之澜便带着他们回到房间。
“该睡觉啦,明天还要整理最后的数据。”萧凡帮孩子们脱了衣服,盖好被子。
叶澜打了个哈欠,躺在床上,还在小声念叨着“Scarabée sacré”。萧汀则抱着实验本,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或许有蓝绿色的圣甲虫,在星空下推着粪球缓缓前行。
萧凡关掉了房间里的灯,只留下走廊一盏昏暗的夜灯。他走到床边,帮叶之澜掖好被角,低头在她额头印下一个轻吻:“晚安,辛苦你了。”
“晚安。”叶之澜握住他的手,感受着腹中宝宝平稳的胎动,“今天真的很开心,不仅完成了圣甲虫的研究,还学会了新的法语单词,孩子们也成长了很多。”
房间里彻底安静下来,只有彼此平稳的呼吸声,与窗外草原的虫鸣、风吹牧草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桌角的《Souvenirs Entomologiques》上,扉页上的法语书名与孩子们写下的“Scarabée sacré”遥遥呼应,像是跨越时空的约定。
圣甲虫的研究圆满结束了,但这个家庭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草原的星光照着他们的梦境,也照亮了接下来的路——整合数据、筹备科普展、分享探索故事,还有更多关于自然、关于爱、关于传承的秘密,等待着他们去发现。
而那只奇花色的圣甲虫,此刻或许正在野花丛中,推着粪球,守护着自己的育儿室。它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两个孩子童年里最珍贵的回忆,成为了这份跨越时空的科学传承中,最闪亮的一笔。
草原的夜,温柔而漫长,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故事,也书写着这个家庭的温暖与热爱。当第一缕阳光再次照亮草原时,新的探索,又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