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书页里的圣甲虫密语
草原的晨光刚漫过帐篷顶,萧凡就被一阵细碎的讨论声吵醒。他走出帐篷,只见5岁的叶澜正趴在观察箱旁,手里捧着法语版《昆虫记》,小眉头皱得紧紧的,旁边的萧汀(男孩,三点水的汀)也凑着脑袋,指尖点着书页上的字母,嘴里念念有词。
“你们俩这么早就开始‘工作’啦?”萧凡走过去,揉了揉两个孩子的头发。
叶澜抬头,眼里闪着认真的光:“爸爸,你看法布尔说‘Les scarabées ont une méthode précise pour faire leurs billes’(圣甲虫做粪球有精准的方法),可我们昨天观察的‘大块头’,做的粪球有点歪,是不是它太笨啦?”
萧汀也跟着点头:“对呀对呀,而且它推粪球的时候总摔跤,和书里写的‘agile et habile’(敏捷又灵巧)一点都不一样!”
萧凡笑着接过书,翻到对应的章节:“说不定是我们没观察到重点呢?走,咱们去问问妈妈,她肯定有办法。”
帐篷里,叶之澜正靠在床头,轻轻抚摸着隆起的孕肚,嘴里低声念着法语童谣,像是在给肚子里的予安和予宁讲故事。听到外面的声音,她抬头笑着说:“是不是又在为圣甲虫的事纠结啦?”
叶澜立刻跑过去,爬上床坐在妈妈身边,把书递过去:“妈妈,‘大块头’做粪球不标准,推的时候还总摔跤,是不是它不符合法布尔爷爷的记录呀?”
叶之澜接过书,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叶澜的头:“傻孩子,法布尔记录的是普遍现象,但每只圣甲虫都有自己的特点呀。你看这里,”她指着书页上的一行文字,“‘chaque scarabée a son propre style de travail’(每只圣甲虫都有自己的工作风格),说不定‘大块头’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方法呢?”
萧汀凑过来:“那我们可以再仔细观察它做粪球的过程,把每个步骤都记下来,和书里对比一下!”
“这个主意好!”萧凡笑着说,“我去准备工具,咱们今天就来个‘圣甲虫做粪球全记录’。”
吃过早餐,一家人来到草原上的观察区。萧凡把新鲜的牛粪放在观察箱旁,叶澜负责用笔记本记录时间,萧汀拿着放大镜观察细节,叶之澜则坐在折叠椅上,一边对照法语版《昆虫记》,一边轻声指导两个孩子。
“快看!‘大块头’过来了!”萧汀突然喊道。
只见“大块头”慢悠悠地爬到牛粪旁,先用头部的扁甲把牛粪扒开,然后用前足反复按压、揉搓,把牛粪聚成一个小土堆。叶澜立刻记下:“上午9点05分,圣甲虫开始制作粪球,第一步:扒开牛粪,聚集原料,符合法布尔‘La collecte des matières premières’(收集原料)的描述。”
可接下来,意外发生了。“大块头”在滚动粪球时,突然被一颗小石子卡住,粪球一下子塌了半边。叶澜着急地说:“哎呀,失败了!”
叶之澜却笑着说:“别着急,看看它怎么解决。”
只见“大块头”围着塌掉的粪球转了两圈,然后用后足把散落的牛粪重新聚拢,还特意避开了那颗小石子,重新开始滚动。萧汀兴奋地说:“它在调整!它在调整!”
叶澜赶紧记录:“9点12分,粪球制作遇阻,圣甲虫采取‘réajustement des matières’(原料调整)行为,避开障碍物,重新聚拢牛粪,这是法布尔没详细记录的细节!”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两个孩子认真地记录着“大块头”做粪球的每一个步骤。他们发现,“大块头”虽然做的粪球不算特别圆,但滚动起来却很稳,而且遇到障碍物时,总能快速找到解决办法。
中午休息时,叶澜和萧汀趴在折叠桌上,对照着法语版《昆虫记》整理记录。叶澜突然说:“萧汀,你看,法布尔说圣甲虫做粪球会‘évaluer la taille du fumier’(评估粪便大小),‘大块头’每次扒牛粪前,都会用触角碰一碰,是不是在评估呀?”
萧汀点点头,指着自己的观察笔记:“肯定是!而且它每次滚动粪球前,都会绕着粪球走一圈,应该是在检查粪球的牢固度!你看我画的图,这里标了它绕圈的次数,每次都是三圈!”
叶之澜走过来,看着两个孩子密密麻麻的笔记和稚嫩的涂鸦,眼里满是赞许:“你们观察得太仔细了!这些细节虽然法布尔没详细写,但都是很重要的发现。其实,研究不仅仅是验证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新的现象,就像你们现在做的这样。”
萧凡端着水果走过来,笑着补充:“明天我们可以做个对比实验,再找一只圣甲虫,看看它们做粪球的方法是不是真的不一样。说不定能发现更有趣的差异呢。”
叶澜和萧汀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好!”
第二天一早,萧凡果然又捕捉了一只圣甲虫。这只圣甲虫体型较小,鞘翅是深绿色的,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叶澜给它取名“小绿”。
实验开始了,“小绿”的表现和“大块头”截然不同。它做粪球的速度很快,动作连贯流畅,只见它先用头部把牛粪切割成均匀的小块,再用前足和后足配合,快速揉搓成一个圆润的粪球,整个过程只用了15分钟,而“大块头”昨天做同样大小的粪球用了整整30分钟。
叶澜快速记录:“上午8点50分,‘小绿’开始制作粪球,动作连贯,粪球圆润,符合法布尔‘méthode rapide et précise’(快速精准的方法)的描述,与‘大块头’的风格差异明显。制作时间15分钟,比‘大块头’快一半。”
萧汀拿着放大镜,蹲在观察箱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小绿”:“叶澜你看,‘小绿’在扒牛粪时,会特意挑选质地更细腻的部分,把粗糙的杂质都剔除掉了!而且它滚动粪球时,会专门找平坦的路线,遇到小土坡就绕着走,不像‘大块头’那样硬闯。”
叶之澜坐在折叠椅上,一边对照法语版《昆虫记》,一边轻声讲解:“这就是个体差异呀。法布尔在书里也提到过‘La diversité des portements chez les insectes’(昆虫行为的多样性),只是没有具体展开。你们现在观察到的,就是这种多样性的体现。”
接下来的几天,叶澜和萧汀每天都在对比观察“大块头”和“小绿”的行为。他们发现,“大块头”更擅长应对复杂地形,就算遇到陡坡也能慢慢把粪球推上去,它的粪球虽然不够圆,但质地坚硬,不容易散架;而“小绿”则在平坦地面上速度更快,粪球的制作质量更高,圆润光滑,但遇到障碍物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粪球,重新制作新的。
有一天,草原上刮起了微风,风速大约2级。叶澜和萧汀发现,“大块头”推粪球时,会把粪球紧紧贴在身体一侧,借助身体的力量抵御风力,虽然速度慢了一些,但始终没有让粪球失控;而“小绿”则显得有些慌乱,它推的粪球好几次被风吹得偏离路线,最后它干脆停下脚步,把粪球藏在草丛里,等风小了再继续行动。
“太神奇了!”萧汀兴奋地说,“它们应对风的方法都不一样!‘大块头’是‘迎难而上’,‘小绿’是‘避其锋芒’!”
叶澜在笔记本上写下:“4月10日,微风天气,‘大块头’采取‘résistance au vent par le corps’(身体抵御风力)策略,‘小绿’采取‘cachette de la bille’(隐藏粪球)策略,进一步验证了圣甲虫行为的多样性。”
中午,一家人坐在帐篷里休息,叶之澜突然觉得肚子有点不舒服,轻轻皱起了眉头。萧凡立刻紧张起来:“怎么了?是不是累着了?”
叶之澜摇摇头,笑着说:“没事,应该是予安和予宁在踢我呢,说不定是听到你们讨论圣甲虫,觉得有趣,也想参与进来。”她轻轻抚摸着孕肚,“予安、予宁,你们听,哥哥姐姐正在研究圣甲虫的秘密,它们应对困难的方法可聪明了,以后你们也要像它们一样勇敢哦。”
萧汀跑过来,趴在叶之澜的肚子上听了听,抬起头说:“妈妈,它们是不是在说‘我们也想看圣甲虫’呀?”
叶之澜笑着点头:“说不定是呢。等你们把研究做完,给它们讲讲圣甲虫的故事好不好?”
“好!”萧汀用力点头,然后拉着叶澜的手,“叶澜,我们下午可以观察‘大块头’和‘小绿’推粪球的速度,看看风对它们的速度影响有多大!”
叶澜立刻响应:“好呀!我们还可以做个表格,把不同天气下的速度都记下来,这样对比更明显!”
下午,风渐渐小了,叶澜和萧汀开始测试两只圣甲虫在无风、微风环境下的推粪球速度。他们用小石子在地面上划出一条10米长的路线,分别记录“大块头”和“小绿”在不同天气下走完这段路的时间。
结果显示,无风时,“小绿”的速度是每分钟12厘米,“大块头”是每分钟8厘米;微风时,“小绿”的速度降到了每分钟7厘米,“大块头”则降到了每分钟6厘米。
“萧汀,你看,‘小绿’的速度受风力影响更大!”叶澜指着表格说,“这是不是因为它的粪球更圆,风对它的阻力更大呀?”
萧汀思考了一会儿,说:“有可能!而且‘小绿’体型小,力气也小,所以更容易被风吹得偏离路线,速度就慢了。‘大块头’体型大,力气大,能更好地控制粪球。”
萧凡走过来,看着他们的测试结果,赞许地说:“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可以写进我们的研究报告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叶澜和萧汀继续深入研究。他们还观察了圣甲虫对不同粪便的偏好,按照法语版《昆虫记》里的提示,收集了牛粪、羊粪和马粪,分别放在观察箱的不同角落。
结果发现,“大块头”和“小绿”都对牛粪情有独钟,几乎不去触碰羊粪和马粪。叶澜对照书本:“法布尔说‘Les scarabées ont une préférence pour le fumier de bovin’(圣甲虫偏爱牛粪),和我们的观察结果一致!”
萧汀则提出了新的疑问:“为什么它们只喜欢牛粪呢?是不是牛粪的营养更丰富,或者质地更适合做粪球?”
这个问题难住了两个孩子,他们跑去问萧凡和叶之澜。叶之澜笑着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法布尔在书里没有详细解释原因,我们可以自己寻找答案。比如,我们可以分别测试一下三种粪便的湿度、硬度,看看是不是和圣甲虫的需求有关。”
于是,在萧凡的帮助下,两个孩子开始测试三种粪便的物理特性。他们发现,牛粪的湿度适中,硬度刚好,既能轻松揉搓成粪球,又能保持形状;羊粪太干,容易碎裂;马粪太稀,很难成型。
“原来如此!”叶澜恍然大悟,“所以圣甲虫偏爱牛粪,是因为牛粪最适合做它们的‘食物’和‘育儿房’!”
萧汀也兴奋地说:“我们找到法布尔没解释的原因啦!太厉害啦!”
夕阳西下时,草原的风带着淡淡的草香吹进帐篷。叶之澜靠在萧凡的肩头,看着两个孩子趴在地上,一边给“大块头”和“小绿”喂食,一边小声讨论着明天的实验计划,肚子里的予安和予宁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热闹,轻轻动了一下。
叶之澜低头看着孕肚,轻声说:“予安、予宁,你们看,哥哥姐姐多厉害,以后你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秘密呀。”
萧凡握住她的手,笑着说:“有这两个智商超群的哥哥姐姐做榜样,予安和予宁以后肯定也是小科学家。”
叶之澜笑着点头,目光落在那本法语版《昆虫记》上。书页上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与草原上的圣甲虫、帐篷旁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关于探索、成长与家庭温情的美好画面。而那些法语单词,也成了连接书本与自然的桥梁,带领着这个家庭,一点点揭开圣甲虫的神秘面纱,在草原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探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