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因为上一章被连续审核,一直通不过。 所以重写了一章, 两章有点重复, 不喜欢看的可以跳过。
某国境内接连发生的异动,再度让世界陷入哗然。
各国政府坐立难安——没人知道那个“幽灵”般的存在下次会盯上谁,更没人能破解对方的踪迹。
对方的手段堪称“神通”:地底下的富矿能在短时间内被洗劫一空,专挑高价值矿脉下手,全程不管不顾破坏性开采,丝毫不顾忌后续资源浪费。
等他撤离后,剩余的矿渣开采成本远超矿产本身价值,等于直接废了整片矿场。
恐慌之下,除龙国以外,全球各国纷纷将矛头指向赵国强,舆论声浪汹涌:“该国已受够惩罚,你该停手了!”可面对这些所谓的“和平呼吁”,赵国强只报以一声不屑的冷笑,半句都没听进去。
身为拥有特殊经历的人,他比谁都清楚某些国家的野心有多深沉。
他们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刻意强化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表面看似增进交流,实则背后可能暗藏着长期渗透的图谋。
更让他心寒的是,国内部分领域偏偏存在让人失望的乱象。
他曾目睹后世那些触目惊心的事,至今记忆犹新: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部分教材内容整改问题暴露多年,却始终未能彻底解决,背后反映出的管理漏洞与思想渗透风险不容忽视;
国内某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中,竟过度融入外国文化元素,甚至邀请外籍人士主导表演环节;
某地区一所学校的集体活动上,出现了不当使用外国旗帜的错误行为——难道学校管理者真的缺乏基本认知?这种行为背后,又反映出多少教育管理上的疏忽?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在国内某重要历史纪念场所附近,竟有人打着“友好交流”的旗号兴建涉外学校,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历史记忆的不尊重,也伤害了民众的情感。
此类不当现象并非个例,在部分地区都曾出现过。最让赵国强怒不可遏的是: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虽努力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部分领域的实力仍需提升,可某些时候却存在过度强调表面声势、实际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更可悲的是,国内不少领域的优秀人才,要么被外界利益诱惑而迷失方向,要么因坚持原则、不愿妥协而遭遇意外挫折。
他清楚记得那些令人惋惜的人才故事,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意外”:
- 国内某知名高校博士生导师冯教授,在指挥控制与人工智能领域颇有建树,却在下班途中遭遇意外,年仅三十八岁,一颗科研新星就此陨落;
- 生物安全检测领域的学者张老师,因坚持对某类技术应用的严谨态度,始终强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却在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离世,享年五十六岁;
- 国内杰出航天科研人员李老师,成功研发某新型航天技术设备,却在海外交流期间意外身故,年仅三十岁,航天事业痛失英才;
- 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资深专家宁老师,为高铁技术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却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他未完成的科研项目本可推动我国相关技术进一步领先世界;
- 信息技术安全领域的研究员赵老师,在日常通勤时遭遇交通事故,万幸的是他凭借顽强意志脱离危险,成了少数从意外中幸存的科研人员;
- 国内某军事院校的陈教授,长期致力于高端芯片技术研发,却在回家途中遭遇追尾事故,不幸离世,年仅五十七岁;
- 华裔科研学者张老师,刚与国内企业联合宣布在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几天后便因意外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 我国航天领域的资深专家罗老师,担任某重要航天项目技术负责人,却在出差返程途中遭遇意外,年仅四十七岁;
- 上海某知名高校生命科学领域的钟教授,因坚持对某类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强调科学严谨性,却在外出学术交流途中遭遇车祸,当场死亡,年仅五十三岁。
赵国强深知,在他了解的未来岁月里,我国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中,曾多次出现因意外事故离世的情况,每一次都给相关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在他看来,这些优秀人才的遭遇,除了部分是纯粹的意外,也不排除有外界势力刻意干扰的可能,而那些坚守原则、不愿妥协的人才,往往更容易面临未知的风险。
可令人失望的是,面对部分领域出现的意外事故,相关部门有时却采取了简单化的应对方式:曾以“规范交通秩序、减少事故风险”为由,对部分民生交通工具采取限制措施,却忽视了这些工具对普通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日常出行的重要性。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对问题根源的回避,也是对民生需求的漠视——用看似合理的理由掩盖管理上的不足,最终让普通民众承担了不必要的代价,也成了掩盖工作失职的挡箭牌。